资源简介 第三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一事件标志着()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了 ②社会主义失败了 ③两极格局结束了 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3.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史上的大事。“巨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A.政治体制的变化B.经济体制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D.社会制度的变化4.“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问彻底倒塌了。”材料中“红色帝国倒塌”的根本原因是()A.戈尔马乔夫的改革B.西方的和平演变思想C.八一九事件D.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5.2015年3月21日,应纳米比亚政府邀请,习近平主席派遣特使出席了纳米比亚新总统就职仪式和纳米比亚独立25周年庆典。25年前,该国的独立标志着()A.欧洲人已经被彻底地赶出了非洲B.美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C.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D.欧洲与非洲的贸易往来最终结束6.解读下面表格,该表格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 )年份1960年独立国家尼日尔刚果乍得马里扎伊尔马达加斯加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贝宁喀麦隆加蓬中非多哥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A.“非洲独立年”B.“亚洲独立年”C.“美洲独立年”D.“欧洲独立年”7.1952年,埃及赢得了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至此哪些国家的势力彻底退出埃及?(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法国和荷兰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成立以色列国。此后,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之间多次进行战争,史称中东战争。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列强的必争之地。”该材料叙述的内容中不包含()A.以色列建国B.列强争夺中东地区的原因C.中东战争D.印巴分治9.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D.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崩溃10.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布拉格之春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11.针对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这种情况,列宁曾说:“和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为此,苏俄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加速发展战略”B.新经济政策C.“门户开放”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下图人物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同时,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他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3.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①东欧各国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③世界大国之间的军事竞争 ④西方“和平演变”的严重影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4.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符合事实的有()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④苏联工业增长,取得一定成效⑤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僵化的体制,取得了一些成效A.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15.丘吉尔曾这样评价斯大林:“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斯大林()A.适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适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1940年的水平,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一度超过了战前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全苏联的粮食产量仅有8120万吨,比1940年还少1440万吨……1950年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材料二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1)依据材料一概况1950年前后,苏联经济出现怎样的问题?你认为苏联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寒冬’”的显著特征。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3)从苏联的发展和解体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7.阅读下列材料:1947年8月,一位印度领导人在庆祝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请回答:(1)这位印度领导人是谁?(2)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指的是什么?(3)独立后的印度取得了哪些成就?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宣称:“农业问题永远彻底解决了。”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材料二 赫鲁晓夫当政以后,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他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子,苏联农业部还创办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材料三 在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报纸上共刊登了他的120张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一年也只有10~15次。”(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倾向?(3)有人说,斯大林死了,但斯大林的灵魂不死。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材料二: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历史依据。??(2)邓小平为什么说东欧事件“迟早要出现”?第三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一事件标志着()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了 ②社会主义失败了 ③两极格局结束了 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详解】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①③④符合题意。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故排除②。故选①③④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2.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的权力,而不是使权力更加集中,故①说法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②说法正确;1936年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故③说法正确;苏联解体说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失败,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④说法错误;由此可见,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3.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史上的大事。“巨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A.政治体制的变化B.经济体制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D.社会制度的变化【答案】D【详解】无论是东欧巨变还是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其实质是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4.“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问彻底倒塌了。”材料中“红色帝国倒塌”的根本原因是()A.戈尔马乔夫的改革B.西方的和平演变思想C.八一九事件D.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答案】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间指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A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项西方的和平演变思想,只是苏联解体的间接原因,C项八一九事件,只是加速了苏联解体的因素;D项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就是斯大林模式。所以答案选D。5.2015年3月21日,应纳米比亚政府邀请,习近平主席派遣特使出席了纳米比亚新总统就职仪式和纳米比亚独立25周年庆典。25年前,该国的独立标志着()A.欧洲人已经被彻底地赶出了非洲B.美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C.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D.欧洲与非洲的贸易往来最终结束【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在15世纪早期就遭受西方殖民国家的奴役,时间长达近500年,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6.解读下面表格,该表格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 )年份1960年独立国家尼日尔刚果乍得马里扎伊尔马达加斯加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贝宁喀麦隆加蓬中非多哥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A.“非洲独立年”B.“亚洲独立年”C.“美洲独立年”D.“欧洲独立年”【答案】A【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60年非洲尼日尔、刚过、乍得、马里等国家纷纷独立。由此概括可知,材料反应的是非洲独立年。A正确;这些国家不属于亚洲、美洲、欧洲。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7.1952年,埃及赢得了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至此哪些国家的势力彻底退出埃及?(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法国和荷兰【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独立,并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至此英国和美国的势力彻底退出埃及,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成立以色列国。此后,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之间多次进行战争,史称中东战争。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列强的必争之地。”该材料叙述的内容中不包含()A.以色列建国B.列强争夺中东地区的原因C.中东战争D.印巴分治【答案】D【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说明了二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印巴分治是指二战后1947年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决定实行印巴分治,即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共和国,所以“印巴分治”与材料中的中东问题没有关系,故D符合题意;以色列建国、列强争夺中东地区和中东战争与材料直接相关,排除ABC。故选D。9.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D.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崩溃【答案】B【详解】依据“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概括可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摆脱西方国家殖民,追求民族经济独立发展。B正确;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A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与题无关。C错误;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不平等,并没有崩溃。D错误。综上故选B。10.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布拉格之春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答案】C【详解】美国罗斯福新政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始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③②,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11.针对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这种情况,列宁曾说:“和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为此,苏俄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加速发展战略”B.新经济政策C.“门户开放”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详解】1921年开始,列宁在苏俄政府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符合材料中“相当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特征,故B项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加速发展战略”,排除A;“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提出,试图全面打开中国市场,和列强一起共同主宰中国,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排除D。故选B。12.下图人物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同时,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他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B【详解】赫鲁晓夫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图片反映赫鲁晓夫开展玉米运动时期炫耀玉米丰收的情景,故B符合题意;列宁逝世于1924年,勃列日涅夫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是20世纪80年代上台的,排除ACD。故选B。13.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①东欧各国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③世界大国之间的军事竞争 ④西方“和平演变”的严重影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详解】东欧各国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是导致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故①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是导致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②符合题意;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军事竞争是“冷战”的表现,排除③;西方的“和平演变”是导致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④符合题意。故①②④选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14.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符合事实的有()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④苏联工业增长,取得一定成效⑤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僵化的体制,取得了一些成效A.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答案】C【详解】赫鲁晓夫改革中大量种植玉米的措施由于违背自然规律而失败,并导致环境破坏,故排除②;赫鲁晓夫改革从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但是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在工业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有一定成效,表现为苏联工业增长。赫鲁晓夫改革打开了苏联数额会注意改革的闸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僵化的体制,取得了一些成效。故①③④⑤符合题意,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15.丘吉尔曾这样评价斯大林:“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斯大林()A.适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适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详解】依据“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可见丘吉尔肯定斯大林大大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推动了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大大提高了现代化水平,D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列宁执政时期,AB排除;斯大林时期苏联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排除。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1940年的水平,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一度超过了战前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全苏联的粮食产量仅有8120万吨,比1940年还少1440万吨……1950年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材料二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1)依据材料一概况1950年前后,苏联经济出现怎样的问题?你认为苏联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寒冬’”的显著特征。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3)从苏联的发展和解体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答案】(1)问题: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原因:斯大林时期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原因: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3)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要关注民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由材料“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可知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结合所学,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结合所学,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他实施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失败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如: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结果,无政府主义状态蔓延,思想混乱,政治失控,苏联逐渐解体。(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尊重国情、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等角度作答。17.阅读下列材料:1947年8月,一位印度领导人在庆祝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请回答:(1)这位印度领导人是谁?(2)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指的是什么?(3)独立后的印度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1)尼赫鲁。(2)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束。(3)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自给,建立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原子能、生物技术也有重大进步。【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领导印度走向了独立。(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一个厄运的时代结束”指的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束。(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后印度取得的成就主要是: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自给,建立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原子能、生物技术也有重大进步。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宣称:“农业问题永远彻底解决了。”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材料二 赫鲁晓夫当政以后,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他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子,苏联农业部还创办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材料三 在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报纸上共刊登了他的120张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一年也只有10~15次。”(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倾向?(3)有人说,斯大林死了,但斯大林的灵魂不死。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农业落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随心所欲、鲁莽草率的倾向。(3)赫鲁晓夫尽管反对个人崇拜,但他并不反对别人崇拜他,这说明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详解】(1)根据“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可知,斯大林模式下经济发展失调,农业发展滞后甚至倒退,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问题突出但是政府选择性的忽视了问题所在,没有及时的根据客观情况做出调整。(2)根据“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的纬度位置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但是赫鲁晓夫在苏联广泛推广种植玉米,反映出了随心所欲、鲁莽草率的倾向。(3)根据“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可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造成的个人崇拜并没有结束。赫鲁晓夫时代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改革。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材料二: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历史依据。??(2)邓小平为什么说东欧事件“迟早要出现”?【答案】(1)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上依旧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政治上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2)东欧各国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人民不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详解】(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上依旧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总体效果不佳;政治上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这些改革措施最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因此“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2)依据材料二“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现在内部”和所学知识,从内部来看,东欧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此后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改革,但是成效不大,社会矛盾反而日益尖锐,因此东欧各国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不满;从外部来看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这些因素导致东欧最终发生剧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5.3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课一卷?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原卷版).docx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5.3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课一卷?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