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测试卷【一课一卷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测试卷【一课一卷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测试
(本卷共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丘吉尔描述了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种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预示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是
A.全球化趋势加强
B.两极对峙格局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一超多强格局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巨大的俄国熊指的是苏联,巨大的北美野牛指的是美国,雅尔塔会议召开时间是1945年,因此丘吉尔的话预示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是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故B正确;全球化趋势发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故排除A项;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排除C项;一超多强的格局发生在苏联解体之后,故排除D项。故选B。
2.下图中的乔治·凯南曾被誉为美国“最睿智”的人。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美苏之间的“冷战”
D.科索沃战争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45年”可知,人们欢呼雀跃是因为二战结束。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所指的战争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也就是二战结束后的美苏之间的冷战,故C正确;一战的时间是1914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39年爆发,时间也不符,故排除B项;科索沃战争发生在1999年,故排除D项。故选C。
3.“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材料中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条约》
D.《欧洲联盟条约》
【答案】B
【详解】由“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可知是北约的建立。苏联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建立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故B符合题意;由“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可知是北约的建立,排除A;经互会是苏联应对美国冷战的经济措施,排除C;《欧洲联盟条约》是欧盟建立的条约,排除D。故选B。
4.下图反映出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开始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华约组织成立
C.北约组织建立
D.马歇尔计划实施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打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签字国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表示二战中美苏是盟友;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结束。1947年,美总统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开始。A项符合题意;BCD都是冷战的表现,不是开始的标志,排除。
5.“二战”硝烟尚未散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拉开了帷幕。对这场“战争”描述,正确的有(

①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杜鲁门主义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
③东德、西德成立标志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④北约、华约的全面冷战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东德、西德成立标志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③④正确。D正确;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①错误。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②错误。因此ABC错误。综上故选D。
6.二战后,日本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凋敝。但50年代中期以后二三十年间,日本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一跃而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究其原因,除日本自身的努力外,还得益于(

A.欧共体的帮助
B.美国的扶持
C.联合国的援助
D.北约的资助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日本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发展的外部因素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朝鲜战争的爆发外,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美国对日本的扶持。B符合题意;欧共体的帮助、联合国的援助、北约的资助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原因,排除ACD。故选B。
7.二战后,在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中,欧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列属于美国对欧洲的行动的是(

①欧盟建立
②马歇尔计划
③修建柏林墙
④雅尔塔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指的是冷战。为了遏制苏联,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故②符合题意;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修建柏林墙属于在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中,美国对欧洲的行动,故③符合题意;欧盟建立是欧洲走向联合的表现,故①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是在二战中,故④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8.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对此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答案】A
【详解】从表格可以看出,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不断下降,主要是这些国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知识经济转型,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与经济的多极化无关,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不同类型国家工业比重的不同,不能反映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排除D。
9.观察下面一幅图片,它包含的寓意是(

A.谋求经济大国地位
B.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阴谋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答案】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日本企图获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说明的是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正确;日本此时已经具有世界经济大国地位,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0.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了“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又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1993年,正式结成欧洲联盟。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这段材料主要叙述了(

A.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过程
B.西欧国家受到“冷战”的威胁
C.西欧国家已经形成政治、经济、军事一休化
D.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
【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了欧洲先后成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而后三个组织合而为一,进而又成立欧盟,体现了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冷战”,故排除B;“已经形成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出欧洲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故排除D。
11.下表的内容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有关,其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史实
结论
①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③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④苏联解体
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并没有形成多极化格局,而是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之下,所以④不一致,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的标志是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故②史实与结论不一致,不符合题意;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故①史实与结论一致,符合题意;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由此形成。故③史实与结论一致,符合题意。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
1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B.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旧时代的泥淖”主要指斯大林模式,而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即“不能自拔”,故A符合题意;赫鲁晓夫的改革时期,俄国农业水平并不落后,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没有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赫鲁晓夫改革并不是为了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故选A。
13.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90年代初苏联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历史的是(

A.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B.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的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都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最终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时在19世纪中后期,故排除A项;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是在一战后,故排除B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题目没有涉及苏联,故排除D项。故选B。
14.戈尔巴乔夫启动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

A.两极格局形成
B.德国分裂
C.苏联解体
D.苏俄建立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进行了改革,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没有挽救苏联,却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苏联解体。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15.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的权力,而不是使权力更加集中,故①说法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②说法正确;1936年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故③说法正确;苏联解体说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失败,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④说法错误;由此可见,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16.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敲响了世界殖民体系的丧钟。下列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历史事件是(

A.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B.1960年“非洲年”的出现
C.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
D.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答案】C
【详解】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人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选项C符合题意;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维护了埃及自身的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1960年“非洲年”的出现,虽然有十几个国家活动了民族独立,但非洲没有完全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选项B不符合题意;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发生在美洲,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马克·吐温说:“印度,你只要见一眼就永远也忘不了,因为它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一样。”当今印度“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一样”表现在(

①宗教单一
②科技人才众多
③计算机和软件研究成就斐然
④人口数量位列世界第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印度的正确认识。②③④:从题文中对印度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印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人才众多
、计算机和软件研究成就斐然
、人口数量位列世界第二,②③④说法正确;①: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不是单一的,①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8.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主要是因为这一年(

A.非洲出现了第一个独立国家
B.有一大批非洲国家获得独立
C.是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开端
D.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故正确答案为B;ACD说法均与题干中“1960年”不符,排除。故选B。
19.2017年6月13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同巴拿马共和国副总统兼外长德圣马洛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哪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A.英国
B.阿根廷
C.美国
D.墨西哥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长期控制巴拿马运河主权,20世纪60年代,巴拿马人民开始进行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到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全部主权,C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故选C。
20.历史上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之称。二战后,印度再次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最终使这颗“宝石”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领导人是(

A.玻利瓦尔
B.章西女王
C.尼赫鲁
D.纳赛尔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初期,印度再次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尼赫鲁出任印度首任总理,C选项正确;玻利瓦尔是南美洲北部地区民族独立战争中的重要领导人,A选项错误;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领袖,B选项错误;纳赛尔是领导埃及取得民族独立的领导人,D错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杜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1)据材料一你能得到赫鲁晓夫改革的哪些信息?
(2)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为什么赫鲁晓夫改革会失败呢?
(4)结合材料二,思考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
(1)改革在经济上,提高农业经营投资,但不顾客观条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3)没有从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而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4)改革必须实事求是,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必须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能急于求成等。
【详解】
(1)据材料一的图片,能得到的赫鲁晓夫改革的信息有:改革在经济上,提高农业经营投资,但不顾客观条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为了突破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实行改革。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而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4)结合材料二的“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有:改革必须实事求是,不能照搬照抄,需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必须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能急于求成等。
22.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克里米亚半岛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将触角从东欧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早已成为军事家们的共识。
(溯源克里米亚)
材料一:1853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使俄国惨改,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寻访克里米亚)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法、美三国在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一致行动,加速二战进程有及其重大意义,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克里米亚)
材料三:2014年3月21日,克里米亚议会宣布公投决定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条约,西方国家随即发表声明,宣称克里米亚全民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决结果。俄方则表示,将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两种不同态度针峰相对,所以普京如果最终从法律上确认克里米亚从乌克兰独立并归属于俄罗斯,那么将成为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国际政治事件,俄罗斯与西方将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形成新的接近于冷战的格局。对于美欧来说,乌克兰亦是必争之地。从远期战略来看,遏制普京的超级大国梦,乌克兰作为毗邻俄罗斯的大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因此,战争也是美欧的可能选项。
——《搜狐新闻网》
(感悟克里米亚)
材料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规模投入使用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一次检验和应用。使战争火力得以增强,造成更加严重的伤亡。
——《搜狐网》
(1)材料一中提到的“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俄国痛定思痛,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它将来发展有用?这一措施在俄国历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2)请问这次会议的名称?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世界格局又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3)材料中“冷战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目的是什么?
(4)有人认为克里米亚公投不是结束而是大国博奕的开始,“克里米亚”地区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半岛,引发战争爆发。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5)根据材料四,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案】
(1)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雅尔塔会议;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4)不会;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加强;联合国的协调作用;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等。
会;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不断;偶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线等
(5)战争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运用于军事,又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能加快战争进程。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1853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依据材料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法、美三国在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一致行动,加速二战进程有及其重大意义,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这次会议是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二战后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当今世界,世界格局又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3)依据材料三的“普京如果最终从法律上确认克里米亚从乌克兰独立并归属于俄罗斯,那么将成为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国际政治事件,俄罗斯与西方将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形成新的接近于冷战的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目的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4)答案不唯一,选择一种观点即可。“克里米亚”地区不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半岛,引发战争爆发。理由是: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加强;联合国的协调作用;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等。“克里米亚”地区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半岛,引发战争爆发。理由是: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不断;偶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线等。
(5)依据材料四,可以归纳出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战争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运用于军事,又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能加快战争进程。
23.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性大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切富农甚至借机拿起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踉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大国崛起》
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3)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推算一下苏联共存在了多久?
【答案】
(1)列宁;俄国十月革命。
(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苏联解体;69年。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列宁。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依据材料二的“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依据材料三的“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可知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说明了苏联解体。1922年苏联建立,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共存在了69年。
24.识图题
?
(1)图一是世界著名的油画《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
(2)图二是________?示意图。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________?,________?后来居上,成为贩卖的主要国家
(3)图三是俄国著名的作家________?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不朽名著有《复活》、________?________?
(4)图四是________?,他的《________?》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
【答案】《蒙娜丽莎》
达·芬奇
三角贸易
西班牙
英国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
荷马
《荷马史诗》
【详解】
(1)联系已学史实,可知图一是著名油画《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2)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图二是欧洲国家三角贸易的示意图,由已学知识可知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后来居上,成为贩卖的主要国家。
(3)图三是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不朽著作由《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4)图四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其代表作品有英雄史诗《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测试
(本卷共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丘吉尔描述了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种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预示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是
A.全球化趋势加强
B.两极对峙格局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一超多强格局
2.下图中的乔治·凯南曾被誉为美国“最睿智”的人。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美苏之间的“冷战”
D.科索沃战争
3.“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材料中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条约》
D.《欧洲联盟条约》
4.下图反映出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开始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华约组织成立
C.北约组织建立
D.马歇尔计划实施
5.“二战”硝烟尚未散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拉开了帷幕。对这场“战争”描述,正确的有(

①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杜鲁门主义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
③东德、西德成立标志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④北约、华约的全面冷战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二战后,日本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凋敝。但50年代中期以后二三十年间,日本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一跃而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究其原因,除日本自身的努力外,还得益于(

A.欧共体的帮助
B.美国的扶持
C.联合国的援助
D.北约的资助
7.二战后,在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中,欧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列属于美国对欧洲的行动的是(

①欧盟建立
②马歇尔计划
③修建柏林墙
④雅尔塔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8.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对此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9.观察下面一幅图片,它包含的寓意是(

A.谋求经济大国地位
B.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阴谋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10.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了“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又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1993年,正式结成欧洲联盟。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这段材料主要叙述了(

A.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过程
B.西欧国家受到“冷战”的威胁
C.西欧国家已经形成政治、经济、军事一休化
D.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
11.下表的内容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有关,其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史实
结论
①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③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④苏联解体
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1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B.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13.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90年代初苏联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历史的是(

A.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B.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4.戈尔巴乔夫启动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

A.两极格局形成
B.德国分裂
C.苏联解体
D.苏俄建立
15.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6.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敲响了世界殖民体系的丧钟。下列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历史事件是(

A.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B.1960年“非洲年”的出现
C.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
D.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17.马克·吐温说:“印度,你只要见一眼就永远也忘不了,因为它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一样。”当今印度“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一样”表现在(

①宗教单一
②科技人才众多
③计算机和软件研究成就斐然
④人口数量位列世界第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主要是因为这一年(

A.非洲出现了第一个独立国家
B.有一大批非洲国家获得独立
C.是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开端
D.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19.2017年6月13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同巴拿马共和国副总统兼外长德圣马洛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哪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A.英国
B.阿根廷
C.美国
D.墨西哥
20.历史上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之称。二战后,印度再次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最终使这颗“宝石”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领导人是(

A.玻利瓦尔
B.章西女王
C.尼赫鲁
D.纳赛尔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杜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1)据材料一你能得到赫鲁晓夫改革的哪些信息?
(2)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为什么赫鲁晓夫改革会失败呢?
(4)结合材料二,思考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22.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克里米亚半岛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将触角从东欧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早已成为军事家们的共识。
(溯源克里米亚)
材料一:1853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使俄国惨改,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寻访克里米亚)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法、美三国在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一致行动,加速二战进程有及其重大意义,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克里米亚)
材料三:2014年3月21日,克里米亚议会宣布公投决定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条约,西方国家随即发表声明,宣称克里米亚全民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决结果。俄方则表示,将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两种不同态度针峰相对,所以普京如果最终从法律上确认克里米亚从乌克兰独立并归属于俄罗斯,那么将成为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国际政治事件,俄罗斯与西方将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形成新的接近于冷战的格局。对于美欧来说,乌克兰亦是必争之地。从远期战略来看,遏制普京的超级大国梦,乌克兰作为毗邻俄罗斯的大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因此,战争也是美欧的可能选项。
——《搜狐新闻网》
(感悟克里米亚)
材料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规模投入使用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一次检验和应用。使战争火力得以增强,造成更加严重的伤亡。
——《搜狐网》
(1)材料一中提到的“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俄国痛定思痛,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它将来发展有用?这一措施在俄国历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2)请问这次会议的名称?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世界格局又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3)材料中“冷战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目的是什么?
(4)有人认为克里米亚公投不是结束而是大国博奕的开始,“克里米亚”地区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半岛,引发战争爆发。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5)根据材料四,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23.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性大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切富农甚至借机拿起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踉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大国崛起》
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3)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推算一下苏联共存在了多久?
24.识图题
?
(1)图一是世界著名的油画《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
(2)图二是________?示意图。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________?,________?后来居上,成为贩卖的主要国家
(3)图三是俄国著名的作家________?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不朽名著有《复活》、________?________?
(4)图四是________?,他的《________?》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