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

资源简介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
第1节
土壤的成分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1、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等称为土壤生物。
2、土壤生物的分布受环境特点的影响。
3、土壤环境特点主要是指:土壤的温度,疏松程度、温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土壤中有水分、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等物质。
1、土壤中含有空气、
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地,取长、宽、厚分别是
5厘米的一块土壤,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
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
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
2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壤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
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烧杯
注入的水有
_________
毫升;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的水有
_________
毫升。
当向盛有土壤的烧杯内加水时,会看到土壤块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这是因为
土壤里含有空气。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浸没时加入的水量不同的原因是铁块内部没有空气
以上测量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是采用什么方法?替换法
2、土壤中含有水分
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
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如图
4-4所示。
观察试管壁上有没有水珠?有水珠。实验说明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
3、思考与讨论
给你
1只坩埚、1把刻度尺、1只酒精灯和
1台精确度足够的天平,你有办法测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体积分数吗?
几何体状土壤样本→测出体积及质量
捣碎放在坩埚内加热→水分充分散失测质量
水分质量换算成体积→计算出水分的体积分数
这样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如果加热时间不够长,水分散失不充分会怎样?如果长时间加热,部分有机物被分解,又会怎样?
任何测量的准确度,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总是具有局限性的,但并不妨害测量的科学价值。
4、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
50
~
100克,先用天
平称得其质量为
_____
克,然后把它们放在
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机物碳化分解等燃烧现象。
充分干燥:可采用长时间日晒或恒温箱烘烤
细密铁丝网:孔径要小,以免土壤颗粒漏掉
2、待土壤冷却后,再用天平称得其质量为
_____
克。你认为
土壤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有机物燃烧生成CO2。
5、思考与讨论
用天平称取刚挖出来的土壤5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停止加热,待冷却称其质量为45.2克。你认为能否得出“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如果不能,那么应如何改进上述实验?
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刚挖出的土壤未经干燥处理,含有较多的水分,所以土壤减小的质量中含有部分水的质量。应该让土壤充分干燥:可采用长时间日晒或恒温箱烘烤的方法进行。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腐殖质: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6、土壤中还有无机盐。
取新鲜的土壤样品50~100克,放入大烧杯中
向大烧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馏水。
先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一会儿,再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
固体颗粒沉淀下来。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取出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收集滤液,如图4-6甲所示。然后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
4-6乙所示。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上有无出现残留物?有残留物出现
四、从岩石到土壤
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一)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
岩石→石块→石砾→砂粒
1、岩石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
风化的结果就是大块岩石不断地变成细小的矿物质颗粒。
2、风化作用的因素
A、物理因素

风力

流水

温度剧变
B、化学因素
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
C、生物因素
植物的根、地衣植物对岩石作用,使岩石碎裂。
(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的积累过程
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三)土壤的形成
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
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并经多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等)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今天仍在不断地继续着。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土壤中的结构和类型
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的
1、土壤颗粒的分类
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占固体95%),按颗粒大小分为砂粒,粉砂粒,黏粒
2、土壤的结构
土壤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土壤中成分比例变化、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会导致土壤的结构发生变化。
3、土壤的类型
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据它们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三种。
土壤名称
土壤质地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二、土壤的性状
1、土壤黏性
黏土类土壤黏性最强,砂土类土壤黏性最渗水性最。
2、土壤渗水性
砂土类土壤渗水性最强,黏土类土壤渗水性最渗水性最
3、土壤保水性
透水性强,保水性差
。透水性弱,保水性好。
4、土壤通气性
土壤通气性与土壤颗粒的空隙大小有关。空隙越大,通气性越好。
5、土壤性状之间的联系
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
6、三类土壤的性状
土壤名称


砂土类土壤
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保水保肥性差
黏土类土壤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
宜于耕种。
三、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1、壤土类土壤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
2、为什么壤土类土壤有适合植物生长的性状呢?
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物等组成比例合理。黏性适度。
3、砂土类土壤各成分体积分数:空气35%,水15%,矿物质45~49%,有机物1~5%。黏土类土壤各成分体积分数:空气15%,水35%,矿物质45~49%,有机物1~5%。壤土类土壤各成分体积分数:空气25%,水25%,矿物质45~49%,有机物1~5%。
砂土类土壤组成
黏土类土壤组成
第3节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一)根的形态类型
1、植物的根有主根、侧根、不定根三类。
主根:有胚根发育而来的根。
侧根:在主根上依次长出的根。
不定根:是植物的茎或叶上长出的根。
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3、根系类型:
根系类型
直根系
须根系
根的组成
主根、侧根
不定根
根的形态
常见植物
大豆,花生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
葱,小麦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
(二)根的功能
1、固定: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对植物起到固定作用。
2、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是通过根吸收而进入植物体体内的。
(三)根的吸水和失水
1、根吸水失水的部位
活动:(1)培育小麦种子,直到它们长出较长的根。
(2)选取4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幼苗,
随机分为A、B两组。将A组的2株小麦植株
所有根的前端剪去
3
~
5毫米(即根尖),
并在切口处涂上石蜡,B组不做处理。
(3)将
2组小麦幼苗分别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
观察其生长情况。
(4)A组幼苗开始出现萎蔫现象。
①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根的吸水部位
②“剪去根的前端”基于的假设是根的吸水部位可能在根的前端(根尖)
③“涂上石蜡”的目的是防止根的根部吸水
实验结论: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思考与讨论:
(1)以上证明“根的吸水部位”的实验中,选取材料要注意哪些?
必须以同种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生长越旺盛,实验反差就越大,“萎蔫”现象容易观察到。
(2)在农业生产中,移植作物幼苗时为什么要带土移植?
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带土移植可以减少对幼嫩的根尖的损伤,并使根尖在适应“新环境”以前,仍可以从被夹带的土壤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以提高移植的成活率。
2、根尖的结构
A.根尖位置:指根的顶端至着生根毛的一小段(长约5mm),是根生长、分化、吸收养料最活跃的部位。
B.根尖结构:(1)根冠(2)分生区(3)伸长区(4)根毛区
C.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及主要作用
根尖结构
细胞结构特点
主要作用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疏松,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
保护作用
分生区
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没有液泡,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具分裂能力。
分生作用,大部分成为伸长区细胞。
伸长区
停止分裂,体积增大变长,能较快生长。
使根伸长,伸向土壤深处。
根毛区
细胞停止分裂生长至成熟,分化为各种组织,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
根尖吸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具吸收作用。
3、根毛细胞吸水失水
根毛细胞的细胞壁极薄,液泡较大,内含丰富细胞液。当根毛穿过土颗粒的空隙时,与土壤颗粒紧密地黏附在一起,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活动
(1)选取4
株生长旺盛的同种植物(如白菜等)幼苗,随机分成2
组。
(2)将两组植物的根部洗净,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浓
盐水的2只锥形瓶中。
(3)过20~40分钟后观察2组植物,加以比较,并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结论:在清水中的植物正常生长,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叶片萎蔫。
4、根毛细胞吸水失水的条件
A.
吸水: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总是大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于是,根毛细胞吸收土壤里的水分。
B.
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
若土壤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根毛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根毛细胞就会失水。
(1)思考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植物吸失水原理来解释?
把青菜根浸在清水中可以适当保鲜;吸水。腌制咸菜时,在短时间内会变软萎蔫;失水。
(2)活动:在甲乙萝卜的洞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盐水,各用一个装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记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一段时间后观察:
①甲玻璃管液面的高度将下降
②乙玻管内液面的高度将上升
③用手捏萝卜甲是硬的,而乙是软的
5、
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
根据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差异。
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
(四)根吸收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
1.
矿质元素缺乏症的实验
活动:(1)配制4
种营养液其中1
种按科学标准配制,另外3种分别缺氮、磷、钾等元素。将它们分别倒入4
只锥形瓶内,并用标签注明“正常、缺氮、缺磷、缺钾”等字样。
(2)选取生长旺盛的植物幼苗(如烟草、
油菜、小麦)4
株或8
株,小心洗去其根部附着物,最后用蒸馏水将其洗净,并分别将它们“种植”在4
只锥形瓶中。
(3)记录在4种培养液中植物生长的基本状况。
如果发现异常生长,在相应的培养液中分
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钾等元素的化合
物,再观察它们的生长是否恢复正常。
实验现象:在按科学标准配制营养液中的植物正常生长,在其他营养液中的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添加缺少所含元素后,生长慢慢恢复正常。
正常
缺氮
缺磷
缺钾
叶片绿色
叶片发黄
叶片暗绿带红
叶片焦枯有褐斑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2.
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不同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
像青菜,大白菜等吃叶的蔬菜类植物多浇氮肥,像西红柿,花生等等吃果实和种子类植物多浇磷肥,像马铃薯,番薯等吃根和茎类的植物多浇钾肥。
3.
植株缺少某种无机盐,出现相应的营养缺乏症
营养元素
N
P
K


促进植物生长,枝叶茂盛,
促进根系生长,影响开花结籽
茎杆粗壮,不易倒伏
缺乏时的症状
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生长缓慢,
植株暗绿带红
植株矮小,叶片上许多褐斑
二、植物和土壤的相互关系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
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一、茎的形态
茎的形态
形态特点
举例
自立茎
茎较坚硬,能直立
竹、松树、水杉等
匍匐茎
平卧于地,四周蔓延,长不定根
草莓、番薯、地瓜
攀缘茎
用卷须等攀援他物上升
爬山虎、葡萄、黄瓜
缠绕茎
借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
牵牛花、常春藤、菜豆
二、茎的类型
1、草质茎:木质部不发达,支持力弱的茎。如大多数单子叶植物茎。
2、木质茎:木质部发达,支持力强的茎。如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茎。
树皮
三、茎的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的木质茎
1、实验
(1)
选取一根三年生的椴树(或木槿)枝条(3
~
5
厘米长),用刀片或解剖刀横切木槿枝条。
(2)用放大镜观察,其横切面可明显分为三层。它们分别是树皮、

木质部和髓。
(3)用解剖针轻轻扎一下树皮、木质部和髓部。你觉得质地较硬
木质部
的是木质部
,质地较软的是髓

2、茎的结构
外侧:外树皮
保护作用
树皮
筛管:输导有机物
内侧:韧皮部
韧皮纤维:支持作用
双子叶植物
形成层
细胞能分裂增生,使茎加粗。
的木质茎
导管:输导水无机盐
木质部
木纤维: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髓贮藏营养物质。

木质部
树皮
外树皮
韧皮部
形成层
3、形成层的结构功能
位置: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手剥开树皮的地方)
组成:形成层的细胞只有2
~
3层,它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
功能: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不断加粗。
4、思考与讨论:有人用细铁丝缠紧相邻的两棵小树晒衣服,这样做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伤害吗?为什么?
铁丝缠紧小树,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伤害。日子久了铁丝就会嵌入树皮,从而影响韧皮部中筛管对有机物的运输。如果筛管被全部切断,根就得不到营养而死亡。
5、木质茎中年轮的形成
植物生长一年一般形成一个年轮。当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比较好的时候,植物生长比较快,形成的年轮较疏松,颜色较浅(如春材)。反之,年轮较密,颜色较深(如秋材)。
6、思考与讨论:从木质茎的年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1)根据年轮数可推断出树的生长年龄。
(2)科学家根据年轮的宽度变化等信息推断在植物生长不同时期的气候状况等。
(3)根据年轮纹路疏密判断方向。
7、思考与讨论:水稻、小麦、毛竹等植物的茎为什么不能加粗生长,你知道吗?
水稻、小麦、毛竹等植物经历初期生长后,因为没有形成层,它们的茎就不能加粗生长。
8、实验:观察木质茎的结构
【实验目标】
(1)观察植物茎的基本结构。
(2)认识木质茎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实验器材】
三年木质茎(木槿或椴树等)的永久切片、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按显微镜操作要求,安放显微镜,并对好光。
(2)将三年生木质茎永久切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自外向里可以看到:
①表皮:细胞排列
紧密,细胞间隙比较
小,起
保护
作用。

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

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形成层:只有
2~3层细胞组成,呈
环状排列,细胞
扁平,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木质部:位于茎的
中央

其中较大型的细胞是导管,具有输导水分的功能,较小
的细胞是木纤维。三个年轮也清晰地看到。
⑤很多情况下,还可以在茎的最中央看到

,它们的细胞壁比较薄
,常有贮藏营养物质
的功能。
【实验讨论】
(1)木质部和韧皮部主要是由哪些细胞组成?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木质部主要是由导管和木纤维组成,韧皮部主要是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导管输送水分无机盐,筛管主要输导有机物。
(2)木质茎能加粗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加粗生长是因为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形成层。
9、比较导管与筛管的结构特点
存在部位
细胞特点
功能
导管
木质部
死细胞、细胞之间横壁消失
输导水和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活细胞、细胞之间有横壁,且其上有筛孔
输导有机物
四、茎的功能
1.
支持作用
茎可支持庞大的树冠,并将叶举向空中,使叶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也能支持花朵果实。
2.
输导作用
茎是植物体物质输导的主要通道。能将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物体各部位;也能使叶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植物体各部位。
3.
贮藏作用
如甘蔗,蒿苣贮存大量养分,马铃薯、莲藕等变态茎贮藏可供食用的养分。
4.
也有繁殖作用
一些植物可利用茎进行营繁殖,如果树嫁接,枝条扦插等。
5.
许多幼茎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一)、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1、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提出问题】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是什么?
【建立假设】
假设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进行的。
假设2: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的。
假设3: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茎中的髓进行的。
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1)
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4-6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为什么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增加吸水面积
(2)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
3瓶盛有等量稀释
红墨水的烧杯中(如图
4-33,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液体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3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记录现象。
为什么要放在阳光下照射?
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分析讨论】
(1)若A、B
组枝条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均被染色,而C
组树皮未被染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且水分和无机盐可由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2)若将A
组枝条进行纵切,发现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的。
(3)若不是采用上述的切剥法处理枝条,而是采用石蜡密封切面法处理枝条,应如何处理各组的枝条?预期实验结果又将如何?
用石蜡分别密封木质部(相当于C组)和树皮韧皮部(相当于B组),预期结果也相似。
【实验结果】
记录表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带叶枝条(不做处理)
木质部染红,越上越浅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的枝条
木质部染红,越上越浅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没有染红的部位
【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进行的
实验证明,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水分和无机盐→根尖吸收→根部导管→茎中导管→叶脉导管→叶花果实
(二)、有机物的运输
1、活动
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选取一个枝条,用解剖刀在枝条中部剥除约
1
厘米宽的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如图4-34所示。用刀轻刮木质部表面,然后用少许凡士林涂抹环剥部位。每隔一周观察并记录环剥部位的变化。
【活动结果】
经过一两个月后,切口上方的树皮将膨大而形成枝瘤。
活动表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
你能解释树上瘤状物的形成了吗?
剥去一圈树皮以后,由于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了,有机物就积存在伤口的上方,伤口上方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于是形成了瘤状物。
树皮里只有韧皮部的筛管是上下相通的。
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
2、思考与讨论
割裂橡胶树的树皮,
就会有大量的胶乳出来,这是为什么?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橡胶胶乳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是在筛管中运输的。切割橡胶树皮采集胶乳,实际上是切割了筛管,让胶乳有机物通过筛管的断口流出。
第5节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一、叶的形态
1、叶片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例:生活在潮湿阴暗环境下的植物,
一般叶片较大且叶表面无角质层,以增加换气的面积;
生活在干旱环境下的植物,
叶片一般较小。甚至退化成针刺状或小鳞片状,
叶表面多覆盖有蜡质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二、叶的组成
一片叶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
表皮是由大量无色透明排列紧密的表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叶内结构的保护。表皮上分布着大量的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四、叶的功能
1、光合作用
2、蒸腾作用
(1)活动
选取一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阔叶植物(
如天竺葵等)
用一透明塑料袋把几片邻近的叶片包扎起来,不要透气。
对该植物浇水后,置于阳光下照射。
观察塑料袋内有没有水珠产生。如果没有水珠产生,请把植物搬到室内使其快速冷却,再观察塑料袋上有没有水珠:有水珠。这说明叶片能散失水蒸气。
为什么“选阔叶”“不要透气”“浇水后阳光下照射”
选阔叶:气孔多,蒸腾作用明显
不要透气:防止水蒸气逸出
浇水后阳光下照射:有利于植物加快蒸腾作用。
(2)、蒸腾作用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根吸收的水约有99%
是通过这种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只有1%用于植物各种生命活动。
(3)、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
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
②.
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
(4)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人们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因为枝繁叶茂的大树能够遮挡阳光,所以树下气温比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空气的湿度和氧的含量。
我们在移栽树木时,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可提高成活率?
A带土移栽,浇水,增强吸水功能。
B剪去部分枝叶,遮阳,尽量在傍晚移栽,减弱蒸腾作用,防止树木失水枯死。
(5)探究:蒸腾作用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
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可能与气温有关?可能与湿度有关?可能与气流速度有关?
【实验设计】
如图装置,在液体压强计的U形玻璃管内灌满稀释的红墨水,左边用橡皮管将木本植物枝条(如海桐、梧桐枝条等)与U形玻璃管左侧连通,在室内放置约5分钟,观察U形玻璃管内的水柱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变化?
水柱会下降。因为此时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
如果把这一装置放在室内阳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约5分钟,水柱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水柱下降的加快。因为在阳光下,使气孔打开,且气温升高,蒸腾作用会加强。
如果把这一装置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约5分钟,水柱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水柱会下降,但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因为阴湿的环境中,湿度大,气孔开放程度不大,蒸腾作用就弱。
用电吹风吹叶片,水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水柱会迅速下降。空气流动加快,水分散失快,蒸腾作用会加强。
(6)、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大气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气流速度等因素都能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温度升高,蒸腾作用加强,但温度过高时蒸腾作用反而会停止;湿度大,蒸腾作用就弱;光照强,蒸腾作用强;叶片表面气体流动速度大,蒸腾作用会加强。
(7)思考与讨论:水分从叶片的什么地方进出的呢?水是从气孔散发出来的
(8)蒸腾作用的“门户”——气孔
活动1:①选取一片生长旺盛的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目的:防止上、下表皮的水分干扰实验。)
②将A、B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试纸,相对应地贴在同一张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选同一片叶的目的是控制变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③向浸过氯化钴溶液的蓝色试纸滴一滴水,观察到蓝色试纸的颜色变化是从蓝色变成了红色。
④过一段时间,观察贴在叶上下表皮上的试纸颜色的变化。先变色的是下表皮,颜色深一些的下表皮
【实验结论】
水是从叶的上表皮、下表皮中散发出来的;
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活动2:在载玻片上滴1
滴清水。
用镊子撕取蚕豆叶片的下表皮(越薄越好),把它们放在载玻片上,用解剖针把它们展平,加盖盖玻片。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它们呈什么形状?在临时装片上找一找有没有半月形的细胞?
换用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半月形细胞。它里面有没有叶绿体?请把你的观察结果绘制在下面的圆圈内。
另再取一片叶子,浸在盛有热水(60℃左右)的烧杯中。仔细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哪一面多?为什么?
【实验结论】
表皮细胞排列非常紧密
一般呈现不规则形状
半月形的是保卫细胞。里面有叶绿体,内壁厚。
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9)水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①.根毛吸水
②.导管输送
③.气孔蒸腾
土壤中的无机盐溶解于水中。它们被根吸收后,随着导管中的水流,被运输到植物体的茎、叶等器官中。
3、小结叶片结构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不规则形状

上、下表皮

保卫细胞:呈半月形,有叶绿体

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

叶脉(韧皮部、木质部)
第6节
保护土壤
一、土壤是重要的资源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耕地面积很少。
二、土壤污染
1、什么是土壤污染
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方式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土壤污染类型
(1)化学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如汞、镉、砷、铬、铅等重金属。主要是来自工业废水的排放。
有机污染物,如过量的氮、磷元素、硫化物等。主要是来自废水的排放,化肥农药大量使用。
(2)物理污染物
工厂垃圾、矿山的固体废弃物等。
(3)生物污染物
医疗废弃物、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等。
3、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4、影响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有耕地被蚕食,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
三、保护土壤资源
1、合理规划、控制土地用量、保护耕地底线。
2、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3、依法对“三废”的管理,加强土地监测。
4、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