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第十章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3.能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方法,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经历设计橡皮泥船过程,通过参与探究小实验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授课中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让学生知道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实验探究让学生加深对浮力应用的理解,并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能结合实例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2.会从比较浮力与重力大小、物体与液体密度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 3.理解轮船、潜水艇原理及热气球原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之前充分研究教材,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相关教学材料作参考,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从网上搜索辽宁舰、潜水艇、热气球等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印象。通过演示模拟潜水艇工作的实验,让学生加深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6+2”教学模式:预习、探究、互动、小结、反馈达标、拓展延伸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小铁块、水槽、水、烧杯、鸡蛋、盐水、橡皮泥、自制“潜水艇”模拟仪器等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情景引入 【小魔术】教师表演魔术:控制“浮沉子”浮沉。 学生欣赏图片(PPT展示)——辽宁舰。 【演示实验1】将一个实心小铁块放在水面上,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航空母舰是钢铁制成的,万吨航母浮能够浮在海面上,而小铁块却沉入水底,这是为什么? 引入新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 利用受力分析物体浮沉条件 【演示实验2】盐水浮鸡蛋: (1)将新鲜的鸡蛋浸入盛有浓盐水的容器中,观察鸡蛋在盐水中的状态变化。 (2)往浓盐水中缓慢加入清水,在稀释浓盐水的过程中,再次观察鸡蛋在液体中的状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分析鸡蛋在整个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分析:浸没在盐水中的鸡蛋受两个力的作用:浮力F与重力G。 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F>G,物体上浮,最终物体漂浮,F= G F= G,物体悬浮 F﹤G,物体下沉,最终沉底。 2.利用密度分析物体浮沉条件 提出问题:在稀释浓盐水的过程中,盐水的密度在发生变化,鸡蛋的浮沉也随之变化。同学们能否结合已学的知识推导出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呢? 教师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让学生认识通过比较密度大小可以作为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上浮——漂浮: ρ物﹤ρ液 悬浮: ρ物 = ρ液 下沉: ρ物﹥ρ液 (注意:提醒学生这里分析的物体密度指的是该物体的平均密度。) (二)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提出问题:人们又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呢? (1)欣赏图片(PPT展示)——盐水选种, 让学生认识到简单的浮沉原理却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2)欣赏图片(PPT展示)——各种轮船, 提出问题:钢铁的密度远远大于水的密度,巨大的轮船是利用什么原理漂浮在水面上的? 1.轮船 【学生活动】利用桌上的橡皮泥做一个能承载重物的小船。 自主探究:在不改变橡皮泥重力的前提下,如何增大排开水的体积? 教师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最后得出结论: 轮船靠增大空心体积的办法增大浮力,实现漂浮,从而远航。轮船的大小常用排水量表示。 2.潜水艇 提出问题:还记得上课前老师表演的小魔术吗,矿泉水瓶内的玻璃瓶是如何实现上浮、下沉的?其实,潜水艇在深水中的浮沉控制也是如此。通过下面的实验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了。 【演示实验3】潜水艇的浮沉 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拟仪器。用橡皮管将仪器的一个小孔与针筒相连,把它放入水中,拉动针筒活塞,水从另一个小孔逐渐进入玻璃瓶,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推动针筒活塞,将玻璃瓶中的水排出瓶外,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提出问题:潜水艇是如何实现浮沉的?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做出总结: 潜水艇是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的。 潜水艇自身重力的改变取决于水舱内充水或排水的多少。 【学生课后活动1】利用身边一些常见材料自制一个小小”潜水艇“。 气球和飞艇 在气体中的一些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作用,比如气球、飞艇等。 欣赏图片(PPT展示)——各种各样的热气球、飞艇。 (通过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气球和飞艇是如何实现浮沉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做出总结: 气球和飞艇是通过改变浮力大小来实现浮沉的。 【学生课后活动2】结合教材P59中“想想做做”,利用身边一些常见材料自制一个小小”热气球“。 (三)知识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实现浮沉的? 【课后思考1】公元1066年,宋朝的河中府发生黄河水患,冲走了城外桥头的大铁牛,很多人想办法捞铁牛,如果这项任务交给你,你能用什么方法打捞呢? 【课后思考2】结合教材P60“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小题,试说明密度计的使用原理。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并谈一谈你的收获。 (五)课堂演练(PPT展示习题)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观察魔术,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纸上做出整个过程鸡蛋在盐水中的受力示意图。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做出的受力示意图,讨论、分析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条件。并做出归纳。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根据: F=ρ物gV排, G=ρ物gV物,推导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小组代表展示归纳结果。 5.学生分组展开活动,可将硬币、橡皮等当做重物放入船中,看看哪组做的小船承载的重物最多。 活动过程中分析并回答其中的道理。 6.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潜水艇的浮沉原理。小组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7.学生通过课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8.学生阅读课文,各小组思考并交流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小组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9.学生通过课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10.各小组结合教材进行交流,完成后回答。 11.学生课后思考完成。 12.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重点、难点知识。 13.学生通过习题巩固本节课重点、难点知识。 教学反思 初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对“物体的浮沉”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需要列举一些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这是一节应用性较强的课,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看问题容易钻牛角尖,需要教师课前多下工夫,进行多方面的考究,制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授课时应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 让我们谨记: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更贴进学生的实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就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