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综合探究七《认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据图推断,1972年中国迎来建交高峰的原因是()??A.?中国提出求同存异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中国支付宝推出的“海外直购”将海外客户与中国消费者更加方便地连接起来,这一现象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A.?国家联合化???????????????????????B.?经济全球化???????????????????????C.?区域集团化???????????????????????D.?政治多极化3.务实合作、凝聚共识,中印双方均强调“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这是因为(????)①保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②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经济就能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④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对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时,得出的错误认识是(??)A.?中、俄等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利于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军事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C.?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D.?中国应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经济发展5.下列关于中苏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并破裂③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恢复正常④20世纪80年代初,两国关系开始改善,20世纪80年代末才进入正常化轨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第64届联大2010年1月13日下午召集紧急会议,对遭受强烈地震的海地表示声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约3000名维和军人和警察正在海地协助维持秩序,开展救援。以上材料说明(???)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B.?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矛盾已经消失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D.?在今天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时,联合国发挥了巨大作用7.2017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时指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重申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②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③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创始国④中美两国都是发达国家,需加强南北对话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它标志着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下列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战前,英法美等国姑息、退让、妥协、纵容政策助长了德意日侵略野心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抗战是同盟国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C.?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日本投降起了决定性作用D.?战争中联合国正式成立,挽救了人类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9.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二、材料分析题10.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何走向和谐世界?“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使中国人民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会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与各国人民结成“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谐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2年,美国提供1800架飞机、1700辆坦克准备用于中、缅、印战区;英国在北非战场与德、意作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顽强地阻击着德军的进攻;中国组织赴缅远征军对日作战……这是战时“命运共同体”的一致行动。材料二: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国际场合宣讲合作、共赢,主张顺应时代潮流,打造新时期各个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下面是某国际论坛的部分发言:材料三:2017年5月22日,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至少22人死亡。2017年9月3日,朝鲜宣布当天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这是朝鲜自2006年以来进行的第六次核试验。这些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安全形势的担忧。(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战时“命运共同体”的理解。(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主题?请联系材料,剖析非洲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简述建立“命运共同体”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问题?材料反映了影响当今世界和谐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政府展望未来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提出了哪一理念?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中国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和各国人民结成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发展?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借外交之镜看中国之地位】材料一:剪影:20世纪上半期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材料二: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全球性多边金融机构。德、英、法、意等57个国家不顾美国阻挠纷纷加入。(1)时任中国政府代表的顾维钧曾说:“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请运用相关史实加以佐证。(2)“二战中参战时间最长的中国获得了第一个签字的殊荣”,请结合史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抗日战争,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材料一:“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蒋介石《告全国民众书》(1931年9月)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一一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和印度洋战场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多万人10.9万(1)材料一中的“此案”是指什么事件?蒋介石对“此案”持什么态度?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2)材料二是蒋介石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谈话?这个事件对中国时局产生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4)根据材料三,你对中国抗战有怎样的认识?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B分析:图片材料表明1972年出现建交高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有关知识。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972年”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逐一分析选项内容,很易得出正确答案。2.B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特别是两极格局瓦解以来,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材料中的“海淘”将外商户和中国的消费者更加方便的链接起来,这充分体现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商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中国支付宝推出的“海外直购”功能为依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海外直购”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等,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利用排除法解答。3.B分析:本题目考查的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和发展。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正因为和平的重要性,两国才强调要维护边境的和平安宁。③句子是错句,边界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两国的发展。故选择B。【点评】要求学生掌握和平和发展的主题,理解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促进的。4.B分析:A项中、俄等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利于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说法正确,因为中国、俄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不符合题意;B项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军事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说法错误,因为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军事实力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起决定性的仍然是综合国力,符合题意;C项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说法正确,因为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应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经济发展说法正确,因为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正确理解。5.B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外交政策和成就的相关知识。关于中苏关系的表述中,①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并破裂④20世纪80年代初,两国关系开始改善,20世纪80年代末才进入正常化轨道。前面三个观点是正确的。20世纪80年代两国关系恢复正常。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点评】理解中苏关系发展的历程。6.D分析:第64届联大2010年1月13日下午召集紧急会议,对遭受强烈地震的海地表示声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来自中国、美国、多米尼加、冰岛、英国等国的救援队将陆续抵达太子港开展救援。联海团在太子港的约3000名维和军人和警察正在协助维持秩序,开展救援。以上材料说明在今天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时,联合国发挥了巨大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A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B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在今天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时,联合国发挥了巨大作用是题干材料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联合国的联合国的作用。本题属于材料题,要求学生正确分析得出,当今世界各国遇到困难时,联合国发挥了重要作用。7.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创始国与中美两国必须加强合作无关,所以③不符合题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④错误。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8.D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成立是在二战结束后,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选项表述符合二战的史实,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联合国成立,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联合国属于二战后成立的维和机构。9.D分析:秦始皇功绩:①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主要表现在统一六国上。②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称皇帝,废分封,行县置,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官制。③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币制和文字。④为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稳定,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攻越族修灵渠,统一驰道。汉武帝功绩:①政治方面:强化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颁布推恩令;设“中朝”,限制丞相权力;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任用酷吏,打击豪强。②经济方面:集中财权。改革币制,统一铸造新五铢钱;盐铁官营;算缗告缗;颁行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③军事方面:北击匈奴巩固边防。为了削弱匈奴的力量,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对百越、西南夷、西羌、西域等地用兵,将平定的地区设郡统治,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疆域;④文化方面: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可见:秦始皇焚书坑儒,排斥儒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故选D【点评】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无论是排斥儒家还是尊儒之上,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们采取的其他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二、材料分析题10.(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中等国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2)发展。非洲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导致南北差距持续扩大。建立“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倡导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3)和平问题。恐怖主义和核武器扩散。(4)“和谐世界”的理念。做和谐世界的倡导者、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发挥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作用,推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二战时的反法西斯同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的提示信息“1942年”,提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反法西斯各国协调行动,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本题主要考查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二,可知反映的主题是发展问题。表现在:亚非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导致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等。“命运共同体”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是: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倡导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3)本题考查和平问题。材料中的“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反映了恐怖主义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和谐,“朝鲜宣布当天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反映了核武器扩散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和谐,“引发了人们对安全形势的担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局部地区仍然存在爆炸、恐怖袭击,甚至还有大国美国主导的空袭,造成平民死亡;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和平问题。(4)本题考查我国政府的和谐世界的理念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在“和合”思想影响下,我国政府展望未来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概念。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主题下的选择,我国要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和谐世界的倡导者、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发挥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贡献。故答案为:(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中等国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2)发展。非洲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导致南北差距持续扩大。建立“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倡导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3)和平问题。恐怖主义和核武器扩散。(4)“和谐世界”的理念。做和谐世界的倡导者、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发挥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作用,推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的和平和发展等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11.(1)1919年巴黎和会上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的决定。(2)中国的抗日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受到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的弱国,变成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主张,但是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要求并且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2)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3)材料二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受到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的关键点位不断提高,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故答案为:(1)1919年巴黎和会上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的决定。(2)中国的抗日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受到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的弱国,变成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本题时期中国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2.(1)九一八事变,希望国联解决(不抵抗),日军占领东北三省。(2)七七事变;(1分)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3)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关系改善;全国人民要求抗战等;(4)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争取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1931年9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2)根据材料二中“1937年7月17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蒋介石庐山谈话是针对七七事变发表的谈话;根据所学知识,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开始团结御敌。(3)由于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抗战的要求,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等,蒋介石由不抵抗变为抵抗。(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九一八事变,希望国联解决(不抵抗),日军占领东北三省。(2)七七事变;(1分)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3)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关系改善;全国人民要求抗战等。(4)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争取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