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8.4.2《因地制宜谋发展》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2.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成就的著作有()?①《伤寒杂病论》②《天工开物》③《农政全书》④《本草纲目》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3.以下是四位同学分别概括的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总的历史特点,其中正确的是(??)A.?繁荣与开放并存?????????B.?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C.?繁盛与危机并存?????????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了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A.?元朝后期???????????????????????????B.?明朝前期???????????????????????????C.?明朝中期???????????????????????????D.?清朝前期5.边疆治理一直为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下列措施与下图书中记载的史实属于同一朝代的是(??)A.?设置西域都护府???????????B.?设立宣政院???????????C.?戚继光抗击倭寇???????????D.?册封达赖、班禅额尔德尼6.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康熙帝玄烨??????????????????????????D.?顺治帝福临7.民国学者、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不包括()???????????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B.?建立了“大顺”政权C.?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D.?为了抗击清军而起义8.下列典故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的是(???)A.?三顾茅庐???????????????????????????B.?草木皆兵???????????????????????????C.?黄袍加身???????????????????????????D.?卧薪尝胆9.有学者评论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下列史实与此评论中“教”“政”“境”相匹配的是(???)A.?儒家思想、分封制、西域都护?????????????????????????????B.?罢黜百家、郡县制、北击匈奴C.?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北击匈奴??????????????????????D.?道家思想、王位世袭制、万里长城10.“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这里的“我朝”是指(???)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11.《明朝那些事儿》以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A.?设立军机处???????????????????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12.下列我国朝代与时代特征的搭配正确的是(??)①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②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③经济重心南移——秦汉时期④统一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明清时期???????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在关外就已经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入关后,清朝政府为吸引满人入关,在近京府县圈占土地。材料二?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两广、福建地区攀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导致社会经济倒退。(1)材料一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实施的哪两项弊政?这些弊政带来了什么影响?(2)清初统治者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3)从清初统治者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1)这是谁给荷兰总督写的招降书?(2)他为什么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说明。(3)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台湾的开发作了哪些贡献?(4)1684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隶属于哪个省?它的设置有何意义?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献资料文献资料反映的措施或制度措施或制度开始实行的朝代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史记》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秦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元史》①元永乐十一年……乃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五分隶属,属户部。——《明史》②明材料二:明史记载:“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康熙帝经过长城时曾作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材料三:??(1)阅读材料一,写出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2)“明修长城,清修庙”,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明清两朝在民族政策上有什么不同?(3)除了上述材料里的措施,清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D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说明清政府对台采取的策略是武力威慑;根据“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说明清政府除武力威慑以外还采取了政治招抚的策略。AB项概括不全面,AB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时期,清政府对于台湾政策的措施,需要学生对此进行掌握和理解。2.C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伤寒杂病论》是汉朝时期的张仲景的医学著作,符合题意;??②《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不符合题意;③《农政全书》是一部农学著作,不符合题意;④《本草纲目》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④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医学成就”,结合四个选项的成就,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3.C分析: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加上闭关锁国、近代化因素的萌发等,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A项繁荣与开放并存是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不符合题意;B项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是元朝的历史特点,不符合题意;C项繁盛与危机并存是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题意;D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特点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知道其特点是繁盛与危机并存。注意掌握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4.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依据题干中“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可知其体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萌芽的了解。5.D分析:题目图上有驻藏大臣字样,联系所学知识,清朝时期,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A项设置西域都护府发生在西汉,不符合题意;B项设立宣政院发生在元朝,不符合题意;C项戚继光抗击倭寇发生在明朝,不符合题意;D项册封达赖、班禅额尔德尼与题干图中记载的史实属于同一朝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对西藏的管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驻藏大臣的相关史实。6.B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明清帝国的兴替考点的掌握。根据八下《历史与社会》书本第4页,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该国号为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点评】要求学生掌握清的建立。7.D分析: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提出“均由免赋”的口号,建立了大顺政权,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A?、?B?、?C?不符合题意;?为了抗击清军而起义不是李自成的事迹,符合题意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知识。8.C分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将黄袍披在他身上,即“黄袍加身”,赵匡胤建立宋朝,历史上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A项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有关,不符合题意;B项草木皆兵和淝水之战有关,不符合题意;C项黄袍加身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符合题意;D项卧薪尝胆和越王勾践有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与赵匡胤有关的史实。9.C分析:根据所学,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的,是秦始皇首创的。汉武帝时期,曾派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故史实与材料评论中“教”“政”“境”相匹配的是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度、北击匈奴。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北击匈奴与题干评论中“教”“政”“境”相匹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思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孔子的思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10.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废丞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废丞相的识记。11.A分析: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时期,明朝还未产生;B,C,D均是明朝时期的事件。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12.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国家的时代特征,通过分析,我们知道①②④所述都是正确的,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所以答案是C。??【点评】理解我国古代国家的时代特征。二、材料分析题13.(1)威逼汉人剃发梳辫和圈占土地。影响: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2)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3)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民心合民意;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清初统治者入关之后实施了威逼汉人剃发梳辫和圈占土地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2)本题考查的是清初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有关知识。面对清初汉族人民的反抗,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3)本题考查的是清初政策调整的启示,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民心合民意;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初期政策调整变迁的理解。14.(1)郑成功。(2)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今台湾);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3)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开垦田地,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4)台湾府;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分析: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关知识。给荷兰总督写的招降书是郑成功,他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很多,如: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今台湾);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设置府县,开垦田地,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684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置了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其意义是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点评】本题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关知识15.(1)行省制度,改土归流(2)明朝:“防御政策”为主;清朝:“怀柔政策”为主;(3)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修建避暑山庄和喇嘛庙;设立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改土归流。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行省制度和改土归流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即①为行省制度。明朝初期,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是任命当地民族首领土司为官,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明成祖时,取消土司制度,改派流官进行管理,即②是改土归流政策。(2)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民族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修长城,采取“防御政策”为主。清朝“在德不在险”,修承德避暑山庄,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少数民族首领联络感情,说明清朝以“怀柔政策”为主。(3)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的措施有: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修建避暑山庄和喇嘛庙;设立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改土归流。?【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明清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识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