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单元测试(1)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单元测试(1) 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单元测试(1)
一、单选题
1.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能促进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民族进步。体现上述观点史实的有(???
)
①元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②清朝雍正期间,改土归流制度实施,加强了中央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③承德避暑山庄有加强民族感情,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作用
④明政府设置茶马司,促进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以下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能反映清政府“因(借助)其教(宗教)不易其俗”的是(??
??)
??
A.?册封“达赖”“班禅”???????????????B.?收复台湾???????????????C.?平定噶尔丹叛乱???????????????D.?抗击沙俄侵略
3.清代学者陶熙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工商皆本观念的深刻影响
C.?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
D.?君主集权的加强
4.“一天,明朝大臣宋濂在家里请客,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请了哪些客人,做了什么菜,是否喝酒了。宋濂一一作答,朱元璋笑着说:“很好,没有骗我。”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A.?皇权的强化???????????????????B.?君臣关系亲善???????????????????C.?君臣关系紧张???????????????????D.?皇帝关心大臣
5.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农耕
织布
炼水银、朱砂
A.?《水经注》???????????????????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6.下面是我国古代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的目录(节选),这部作品应是(
)?
第四十一回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A.?《红楼梦》??????????????????????B.?《水浒传》??????????????????????C.?《西游记》??????????????????????D.?《三国演义》
7.下面是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皇都积胜图》(局部),它再现了明中后期北京城的繁盛情况。明代北京城建筑中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

A.?鼓楼??????????????????????????????????B.?太庙??????????????????????????????????C.?天地坛??????????????????????????????????D.?紫禁城
8.叶圣陶在其《昆曲》一文中写道:“昆曲跟平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救他们的没落,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作者认为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
A.?昆曲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B.?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
C.?昆曲脱离了广大民众
D.?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
9.某一著作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
-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均是在其著作启示下著成。下列对这一著作评价最恰当的是(
)???????????
A.?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药物学著作
C.?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D.?明代末年一部极其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0.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
A.?帝国的繁盛
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发展
C.?近代的曙光
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1.1794年9月5日,马戛尔尼使团失望地返回英国,出使的预期目标一个也没有实现,欧洲与中国的海上贸易仍然仅限于广州。马戛尔尼使团的一名成员这样描述他们的出使经历:“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导致这样的结果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
①中国皇帝自认为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国通商
②中国皇帝认为自己落后易受侵略而特别警惕
③英国使者不愿行中国君臣礼节激怒了中国皇帝
④中国以农为本、以陆为家不重视商业与航海
A.??
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2.乾隆时期,英国使者马戛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看他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火器操法。福康安却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什么稀罕。”与福康安此种态度相关的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
A.?导致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导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使中国错失学习先进科技的机会
D.?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13.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的真正目的是(???
)
A.??
给乾隆皇帝祝寿???????????????????B.?刺探中国军情???????????????????C.?获取殖民利益???????????????????D.?友好交往
14.乾隆时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押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反映了清朝(
)???????????
A.?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放松
B.?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
C.?禁止国人赴海外经商
D.?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15.嘉庆时有一个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反映了当时(
)???????????
A.?军备废弛???????????????????????????B.?土地集中???????????????????????????C.?贪污成风???????????????????????????D.?经济衰退
二、问答题
16.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7.概括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的表现?
三、材料分析题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分析: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而非元朝,故①错误。雍正期间实施改土归流制度,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承德避暑山庄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明政府设置茶马司,专门管理茶马交易促进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②③④正确。
D项②③④体现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
A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其教不易其俗”指的是册封达赖、班禅。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A项册封“达赖”“班禅”能反映清政府“因(借助)其教(宗教)不易其俗”,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反映清政府“因(借助)其教(宗教)不易其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
C
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富商大贾致富之后,都购买田地,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由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BD三项都不是形成题干观念的根源,不符合题意;
C项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是形成题干观念的根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4.
A
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皇帝对臣子的言行完全掌握,这是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这说明皇帝通过特务机构完全掌握了臣子的言行,实质上是皇权不断加强,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君臣关系亲善,不符合题意;
?C.君臣关系紧张,不符合题意;
?D.皇帝关心大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象呈现的实质,注意题干显示的是现象,这里强调的是实质,要注意区别。
5.
C
分析: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图片内容涉及农业和手工业,正是《天工开物》记载的内容。
AB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天工开物》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为依托,考查《天工开物》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6.
A
分析:
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7.
D
分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北京最大的皇家建筑群应为紫禁城,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故?D?符合题意;
??ABC?与“明代北京城建筑中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8.
C
分析: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昆曲在清朝中期以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昆曲脱离了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题干叶圣陶认为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昆曲脱离了广大民众。?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昆曲衰落的原因。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多彩,流派风格争奇斗艳。
9.
B
分析:
本草是中药的统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材料愧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均是在其著作启示下著成反映了李时珍的《本草纲月》又我国药物学的巨大影响,故B符合题意;?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善,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A;
?《红楼梦》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排除C;
?明代末年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农政全书》
,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李时珍的医学贡献和《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
10.
D
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同时封建统治政策日益腐朽,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得这种繁荣背后孕育着危机。
AB两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
C项近代的曙光指的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题意;
D项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概括最恰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阶段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1.
D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实行重本抑末政策,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项①④是导致题干的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闭关锁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2.
C
分析:A.
导致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不符合题意;
?B.
导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对于新式火器等态度冷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这使得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
错失学习先进科技的机会
,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回答。
13.
C
分析:联系所学可知,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其根本目的是希望能进一步拓宽亚洲尤其是东方中国市场,获取殖民利益,满足其工业革命的需求。
AD两项都不是马戛尔尼使华的真正目的,只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
B项刺探中国军情不是马戛尔尼访华的真正目的,不符合题意;
C项获取殖民利益是马戛尔尼访华的真正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戛尔尼使华的真正目的,要求具备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
14.
B
分析:据材料可知,此现象属于闭关政策。清朝前期,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国内“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所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格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厉行海禁“片帆不许下海”。造成了清政府的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5.
C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由此判断严惩和珅,嘉庆时期的国库都增加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谚反应了当时清朝官员的严重腐败现象。因为和坤贪污了大量钱财,在他倒了以后,搜出的钱财把嘉庆皇帝都填饱了,国库都增加收入。因此民谚反映了当时清朝贪污成风,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民谚内容不符。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理解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反映和坤贪污了大量钱财,在他倒了以后,搜出的钱财把嘉庆皇帝都填饱了,即可解答。
二、问答题
16.
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而且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分析:(1)棉纺织业推广。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2)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3)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明清时期的制瓷业中心景德镇人烟稠密。明后期景德镇3?000多座窑中,官窑仅有几十座。?(4)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故答案为: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而且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手工业繁荣的表现。需要准确识记明清时期手工业繁荣的表现。
17.
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②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分析: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传统的大城市(北京、南京)日益繁荣,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
故答案为: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②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明朝中期以后,江南数千户、上万户的繁华市镇比比皆是。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三、材料分析题
18.
(1)隋朝。门第的高低。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分析:(1)根据题意,中国最早采用的选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据门第家世来选拔人才。
(2)科举制度能够真正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根据材料二,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是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点评】(1)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据门第家世来选拔人才。
(2)科举制度能够真正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提高官员队伍素质,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依据才学选拔人才比家世门第更加公平,在整个社会营造起一种文化氛围,推动教育事业。
(3)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成为了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