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单元测试(2)一、单选题1.中国近代史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依次是(???)①清王朝晚期?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③北洋军阀时期?④国民政府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③??????????????????????????????D.?②③④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这主要是指()?A.?太平天国女官???????????????????????B.?《天朝田亩制度》C.?洪秀全天王玉玺????????D.?《资政新篇》3.下表是革命英雄王爷爷的复员凭证根据表中内容,可以确定造成王爷爷受伤的战役是(???)A.?台儿庄战役?????????????????????????B.?上甘岭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4.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A.?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战后列强获得贸易特权C.?战后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D.?侵华方式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5.有人说:“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据所学知识分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A.?日本?????????????????????????????????????B.?俄国?????????????????????????????????????C.?美国?????????????????????????????????????D.?德国6.在福州一纪念馆的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楹联歌颂的是(???)A.?林则徐????????????????????????????????B.?道光帝????????????????????????????????C.?关天培????????????????????????????????D.?陈化成7.“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竞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出口货物、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即指(?)A.?五口通商?????????????????????????B.?开设工厂?????????????????????????C.?招募华工出国?????????????????????????D.?协定关税9.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①实现国共合作②领导辛亥革命③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④颁布《临时约法》A.?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③10.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B百日维新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C《时务报》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D戊戌政变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A.?A???????????????????????????????????????????B.?B???????????????????????????????????????????C.?C???????????????????????????????????????????D.?D11.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座”指的是(??)A.?京师同文馆、《申报》???????????????????????????????????????B.?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C.?北京大学、《申报》???????????????????????????????????????????D.?京师同文馆、商务印书馆12.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A.?《中外纪闻》《湘学报》????????????????????????????????????B.?《时务报》《国闻报》C.?《洲学报》《知新报》???????????????????????????????????????D.?《天演论》《变法通议》13.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变法维新???????????????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发展近代工业14.近代化,在中国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以下事件直接推动中国向民主政治转型的有(???)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5.史同学在整理课本内容时,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A.?为寻求救国路,________多次上书????????????????????????B.?不做亡国之君,________下诏变法C.?反对变法维新,________发动政变????????????????????????D.?以血唤醒民众,________慷慨就义二、问答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请回答:(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其领导人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3)以上二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17.阅读下列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类别名称时间创办人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企业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中国近代第一家新式航运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中国第一个近代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0年李鸿章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倡始者是恭亲王奕?(1)表中所列内容与哪一次运动有关?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表格中提到的李鸿章、张之洞、奕?在当时属于哪一派别的代表?他们发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3)请你选择材料中的一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历史影响做简要评价。18.读一读,写一写。材料一?学者翁飞指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咕今中外有很大不同。赞之者,如梁启超认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贬之者,则多以“卖国贼”三字以蔽之。材料二?凤凰网专栏作家王龙认为: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材料三?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一书中写道:在欧美列强的眼里,李鸿章失败的大手笔非但没有伤及他的仕途,反而展示了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西洋人认定李鸿章是近代清国代表文明智慧的伟人。???一百多年来,国人对李鸿章毁誉不一,盖棺却未定论。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200字)。我眼中的李鸿章三、材料分析题19.宋元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高度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材料二:据史书记载,汉朝时的江南,地广人稀,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宋朝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朝廷也实仰东南之财赋。材料三:元朝疆域图(右图)(1)根据表中信息,写出①、②处恰当的内容。从表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2)材料二中江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论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3)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并说说元朝疆域的特点。(4)元朝时交通畅通,海上丝路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路发达”的原因。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6年,梁启超所著的《变法通议》在上海《时务报》上连载,他指出法律是天下用来衡量是非的工具,而革新则是古往今来的公理。材料二?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天津《国闻报》上连载,他强调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人类,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梁启超与严复的共同主张。(2)《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呼应,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史经历的重要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依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时期。因而先后顺序为①②③④。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经历的重要历史时期的识记。2.B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空想性质”“土地制度”“一纸空文”“农民的大同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它的颁布,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实现绝对的平均分配土地和财富的愿望,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3.D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9年4月”、“江阴”、“解放军”可以判断出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发动的,A选项排除。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的,B选项排除。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渡江战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4.D分析: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这说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引起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选项符合题意;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宣扬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实业救国的思想,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故A选项说法错误应排除;B选项的说法本身与题文不符,应排除;C选项与题文中提到的侵华方式的变化无关,故应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侵华方式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的主要原因。5.B分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因而“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因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俄国。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信息“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是解题的关键,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的好处最多。6.A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可知,楹联歌颂的是林则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以林则徐为代表严禁鸦片,并把搜集来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著名的禁烟运动,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和信心,也是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开始。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A。【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焚毒冲云霄”,由此联想到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7.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国近代史上”“东方的小国”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在1894—1895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故答案为C。【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现在竞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由此知道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8.D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只要抓住关键词“进出口贸易”“饷费”“均宜秉公议定”,便可得知是“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所以正确答案为D。其余选项都不符合题意。【点评】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9.D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本质有新的认识,之后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主张国共合作,故①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不符合材料,故②错误。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22年”,故④错误。D项①③是1922年后孙中山为改变这种现状所做的努力,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孙中山思想的变化的知识,考查学生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0.A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对应正确。百日维新最后以失败告终,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故B对应错误;《时务报》是1896年创办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对宣传维新变法起了重要作用。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故C项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说法错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的地位下降,因此D项推论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事件和历史意义的掌握。结合所学可知,选项A是正确的,符合题意。11.B分析:在中国近百年思想文化和学术史上,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是两大重镇,是中西思想文化的两大汇聚点,它们一南一北,齐寿并峙,相互呼应,成为中国20世纪学术文化的双子星座。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文教革新的相关知识。12.B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时期居于南北舆论领导地位的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学生要分清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报刊杂志的名称,本题难度适中。13.A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一些内部的官员开展了洋务运动,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强兵富国。14.C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主张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③符合题意。C项②③直接推动中国向民主政治转型,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化的探索,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5.A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在1895年领导的“公车上书”前后,多次上书光绪帝,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不断发展,A项正确。BCD三项活动分别与光绪帝、慈禧太后和谭嗣同相关,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康有为的重大活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二、问答题16.(1)事件: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或维护清朝的统治)(2)时间:1911年。领导人:孙中山。历史意义: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主题:近代化的探索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本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材料的能力。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题都是近代化的探索【点评】掌握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17.(1)洋务运动;或前期“自强”,后期“求富”。(2)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3)如:创办招商局、天津电报局、汉阳铁厂等近代企业,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再如: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只要能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评价,言之有理均可)。分析:此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表格中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企业、新式航运企业、电报局和官办新式学堂等,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该运动的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求富”。表格中提到的李鸿章、张之洞、奕?在当时属于洋务派;他们发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材料中创办招商局、天津电报局、汉阳铁厂等近代企业,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再如: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点评】知道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18.略(提示:要结合李鸿章的主要活动撰写: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力主改革,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创办了影响巨大的企业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但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中饱私囊,以至于当时有人评价“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李鸿章的有关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人。他兴办洋务,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派人出国留学.由此建设起了中国近代的国防力量,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尽管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弱国无外交”,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应当负主要责任,而且作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已经尽力减少了国家的损失。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甚至赢得了西方人的尊重。所以,我对李鸿章持肯定态度。【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李鸿章的重要人生事迹以及对其的评价。三、材料分析题19.(1)①北宋;②金;时代特征: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2)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辛勤劳动等(3)蒙古族;元朝疆域空前辽阔。(4)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交通畅通,对外经济文化空前繁盛;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等。分析:(1)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因此,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名称是:北宋、金。从图中能看出宋元时期:前期民族政权并立,后来元朝统一了全国,因此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2)据材料中的“汉朝时的江南,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可知,汉代以前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根据材料中的“……到宋朝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朝廷也实仰东南之财赋”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躲避战乱,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观察材料三图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4)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有:元朝疆域辽阔,交通畅通,航海技术进步,政府鼓励,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等。故答案为:(1)①北宋;②金;时代特征: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2)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辛勤劳动等。(3)蒙古族;元朝疆域空前辽阔。(4)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交通畅通,对外经济文化空前繁盛;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朝代的更替、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经济重心南移、元朝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0.(1)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强大。(2)启发民智,制造舆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梁启超与严复的共同主张是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强大。(2)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呼应,在当时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