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鸟鹏鱼鲲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 白“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北冥有鱼 庄子庄子,名周,宋国蒙人,生平做过漆园吏。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形 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几长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就将迁徙到南海。这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齐谐》上记载说:“当鹏迁徙到南海时,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 捕字捉句,析鹏形象 作为寓言的主体形象,“鹏”跃然眼前,用简洁语言概括其特点。庄子是从哪些角度来对鹏进行描写呢?要求:结合关键词/句分析。 先自己思考,后同桌讨论。描述大鹏形象变化神奇莫测形体硕大无比奋飞气势壮美体大背大翼大活动范围大(夸张手法)长度:北冥--南冥高度:九万里高空赏析:“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大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激发了人们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北冥有鱼, 。鲲之大 ;化而为鸟, 。鹏之背, ;怒而飞, 。是鸟也, 。南冥者 。 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启示: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齐谐》上记载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激起几千里的波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寓意: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万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要靠气息相吹雾气尘埃:知人论世,再析鹏鸟 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的鹏鸟,庄子赋予了其什么深刻的寓意呢?学法提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品德、遭遇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且结合自己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本意。要求:结合创作背景与文本,先自己分析,再小组讨论。《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为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斗争愈演愈烈,战争空前残酷。 庄子天资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腐败社会,庄子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也使他无法施展抱负。注:逍遥即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既可指身体的无所束缚,又可指心灵的自由放逸。鹏程万里: 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扶摇直上: 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比喻仕途得意。出自本文的成语讨论: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像鲲鹏一样的大人物吗?作业:1、搜集关于庄子的小故事:如庄周梦蝶 、鼓盆而歌等。 2、背诵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