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同步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同步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1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这段话描述的是鸦片战争的(  )
A.历史背景 B.战争过程
C.最终结果 D.国际影响
2. 下图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南京 B.上海
C.厦门 D.虎门
3. 某校八年级(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对一个历史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搜集了以下一些历史资料:①林则徐生平事迹;②英国军队侵华暴行;③割让香港岛示意图。根据这些历史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虎门销烟?????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4. 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很失望,因为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为此,英国以________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横线处填写的是(  )
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
C.虎门销烟 D.萨拉热窝事件
5.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与如图线路图相关的史实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
7.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
A.清政府准备派人查禁鸦片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8. 1853年,太平天国确定都城之前,太平军领袖和将士们对于定都何方,意见不一。最后经过从不同角度的论证,确定定都 ( )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南昌
9.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①②处应该是(  )
A.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B.定都天京、天京陷落
C.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D.永安建制、天京事变
10. 小说《龙旗飘扬的舰队》介绍了我国近代海军的兴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A.旅顺战役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辽东战役
11. 1898年,美国马汉上校声称:“现在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不再在南方和北方,而是在东方和西方;最近将面对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美国将不得不在争夺中国市场的斗争中起领导作用。”美国在华使领不断要求对中国采取行动。对中国采取的“行动”是(  )
A.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B.挑起侵华战争
C.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D.割占中国领土
12. 1895年3月,李鸿章等人乘坐德轮“礼裕”“公义”号,悬挂“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帜启程议和。李鸿章等人此行的目的地是(  )
A.英国伦敦 B.日本马关
C.法国巴黎 D.美国纽约
13. 近代某条约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下列选项与下图签订条约的内容无关的是(  )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15.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一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法)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1)阅读材料一,“夏宫”是指哪里?材料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材料二 “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2)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版图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断壁残垣、荒芜废墟
(3)阅读材料二及材料三,这些沉重的历史对你有何启示?
17. 为了了解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如下环节的探究,请你参加。
【夜泊之伤】
材料一 1911年,梁启超曾夜泊马关,在春帆楼感慨万千,遂写下“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的诗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七年”前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伤心地”因何事而让梁启超伤心?
【分离之痛】
材料二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做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摘编自丘逢甲①《离台诗》
①丘逢甲: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这首诗是作者被迫离台时所作,表达了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对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愤慨。
(2)材料二中“宰相”所割之地有哪些?
【瓜分之辱】
(3)《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你认为这一状况的出现与材料二中“割地”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4)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你对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2)材料二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有何影响?
材料三
 
材料四 “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瓦德西
(3)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4)材料三、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5)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材料五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6)阅读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辛丑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说“清朝变成洋人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CAB 6-10BBADC 11-15ABDBD
二、非选择题
17. (1)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3)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强大才能屹立在世界大国之列。
17. (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事件:中日在此签订《马关条约》。
(2)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3)社会状况: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有关系,正是由于将辽东半岛割给日本,引发三国干涉还辽,使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4)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国际社会中任人宰割。
18. (1)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义和团运动兴起。
(2)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3)八国联军侵略者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的贫困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5)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6)事情:列强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原因: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政府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说,“清朝变成洋人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