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单选题
1.“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这句顺口溜赞美的农村改革举措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实行土地改革??????????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乡镇企业
2.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D.?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代
5.如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
?
A.?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B.?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6.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为1.2%、5.9%和2.7%。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与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有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年(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确立了浦东开发的战略部署
7.如图是四川省百货零售商品总额统计示意图,图中的数据变化说明(
)?
?
A.?“大跃进”运动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
C.?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D.?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下列事件属于这股“春潮”的是(
)???????????
A.?建立四个经济特区??????????????????????????????????????????????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
9.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C.?适应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要求????????D.?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保障
10.有专家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下列措施中属于“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是(
)???????????
A.?“八字方针”的提出??????B.?深圳设为经济特区??????C.?中共“十四大”召开??????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1.20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下海创市场”则成为很多中国人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为顺应这一发展,中共十四大(
)???????????
A.?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作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C.?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内容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的是(
)?
①经营承包责任制
②分配制度“大锅饭”
③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
④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是党在下列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14.下面是我国1978~2016年某些项目的变化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1978年
1992年
2001年
2008年
2016年
乡镇企业(万个)
152
2092
2115.54
2599
﹣﹣
外汇储备(亿美元)
1.67
194.43
1655.74
19460.30
30105.17
钢产量(万吨)
3178
8094
12850
﹣﹣
104813.5
粮食总产量(万吨)
30477
﹣﹣
46218
52871
61791
A.?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B.?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结果
C.?钢产量迅速增长是因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15.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八大????????????????????C.?中共七大????????????????????D.?中共十四大
16.“忧”——“一进食堂门儿,稀粥两大盆儿;远看起浪头儿,近看照进人儿。”“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阅读“忧”“喜”录内容,说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7.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以辉煌新时代为主题的音乐灯光秀在深圳开展。这场音乐灯光秀由118万盏LED点光源组成,共43栋楼宇亮起灯光。通过序曲及山海之城、改革之窗、创新之都、和谐之境4个篇章充分展示深圳开放、包容精神。关于改革开放说法不正确的有(
???)
A.?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B.?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C.?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D.?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
二、填空题
18.请将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方框里。
A.在鸦片战争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又是经济特区的城市
B.对我市经济发展起龙头效应的城市
C.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D.1901年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E.《马关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
请将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方框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三、问答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社论
材料二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摘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摘自1978年3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涉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问题?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有什么区别?其实质是什么?
③材料三的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
20.40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材料二:40年来,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4.5%,全球贫困人口超过70%的减贫奇迹是中国创造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征程的事件及其意义。
(2)结合材料一,说说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改革开放一定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行以包干到户等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ABD三项都不是题干顺口溜赞美的农村改革举措,不符合题意;
C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题干顺口溜赞美的农村改革举措,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
C
分析: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
3.
D
分析:A.
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不符合题意;
?B.
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不符合题意;
?C.
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是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其实答案就在题干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
4.
B
分析:A.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1993年”“
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供应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不符合史实;
?D.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代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尤其是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
B
分析: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难度不大,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6.
C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而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为1.2%、5.9%和2.7%的原因在于: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知识。试题有些难度,理解和识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世贸组织等相关史实是答题的关键。
7.
D
分析:本题考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道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图中的数据变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时间及变化的数据是做题的重要提示。结合所学,逐一分析选项内容,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8.
B
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时间即可作答。
9.
C
分析: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公司”“合伙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名词,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法律适应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要求。?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适应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要求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题干材料为依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
10.
C
分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措施。
?A项“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在1961年,在改革开放之前,不符合题意;
?B项深圳设为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不符合题意;
?C项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1992年,主要内容是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符合题意;
?D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明中国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措施。结合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分析,重点掌握中共十四大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
C
分析:A.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不符合题意;
?B.
作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
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牢记。
12.
C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为政企分开,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①正确;
?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而不是“大锅饭”,②错误;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成果直接挂钩,并且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③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排列组合题,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理解和识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提出、完善、特点、作用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3.
C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
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识记基础知识。
14.
B
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从1978年至2016年,我国对市场经济思想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思想解放不断探索的过程。。
15.
D
分析: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
?B.中共八大,不符合题意;
?C.中共七大,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
D
分析:结合所学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民创造出“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大展。
ABC三项都不是发生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发生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17.
D
分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特色。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ABC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说法不正确,我国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开放,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二、填空题
18.D;B;A;C;E??????????????????
分析:在鸦片战争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又是经济特区的城市是福建的厦门;对我市经济发展起龙头效应的城市是上海;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省;1901年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最大的地区是北京;《马关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是台湾,所以从上到下为:D、B、A、
C、
E。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学生还要知道,鸦片战争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1980年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是广东省的深圳、珠海和汕头,福建省的厦门。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1990年党中央作出了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1988年我国决定设立海南省为经济特区。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攻占北京,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马关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除了台湾之外,还有辽东半岛和澎湖列岛。???
三、问答题
19.
①如何看待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②材料一采取的是教条主义态度,材料二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质是要不要打破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要不要纠正"左"的错误。
③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分析:此题考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关知识。材料一是文革结束后党内部分搞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严重的领导的“两个凡是”的说法,而材料二已经指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材料所涉及的根本分歧是如何看待检查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两个态度的区别在于材料一采取的是教条主义态度,材料二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质是要不要打破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要不要纠正"左"的错误。材料三的观点在当时的意义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点评】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关知识。
四、材料分析题
20.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局面。
(2)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3)第一次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次革命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所以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
(4)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分析:(1)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本题考查我国改革与开放的发展历程。由材料一“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运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可知,我国改革与开放的发展历程是,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一次革命指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二次革命指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起来。(4)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一定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一定能成功,是因为我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故答案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局面。(2)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3)第一次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次革命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所以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4)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注意对材料的解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