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人的爱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家人的爱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家人的爱》
教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差异教学策略中的教学反馈调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师监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应囿于课堂,而应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是道德与法治课使学生有深刻道德认知的前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大量反馈策略能帮助教师有效照顾差异,及时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真实客观的道德环境。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差异发展。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在执教《家人的爱》一课时,教师运用谈话、讨论、问卷等不同形式对学生情感认知进行动态测查,了解学生认知情感变化,记录学生内心矛盾,全面掌握学生道德建构过程。灵活运用动态差异测查策略使教师依据学生的道德认知情况,及时反馈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家人无私而伟大的爱,理解尊重家人。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家人的爱》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二课,本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我和我的家》内容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家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本课的编写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2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本课以“家人的爱”这一话题展开。教材以“家人的爱藏在哪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节里发现家人的爱,同时试着去理解家人的“严爱”,“相亲相爱一家人”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互相的爱,感受爱是家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是家庭和谐的稳定剂。“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爱。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学情分析:从前测调查表中呈现出,家长和孩子之间普遍存在“冲突”,这些“冲突”表现出学生对家长像准备蛋糕、送礼物、一起游玩等家人之间比较明显的互相关爱能理解,而照顾、陪伴、严格要求等隐藏在细节中的爱,容易被忽视,家人为什么不让做危险的事表示不理解。从这些“冲突”中也能看出,有些家长和孩子都还不太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爱。第1题:调查和家人的发生的冲突。天冷了,“小公主”想穿裙子上学,可奶奶就是不答应!(14人)我摔了一跤,爸爸让我自己爬起来。(26人)我想参加航模社团,可妈妈想让我去学奥数。(21人)天黑了九点多了,可我就是睡不着,想看一会儿动画片,妈妈把电视关了。(20人)我和家人的冲突还有:
                   
【前测分析】在试教时,和学生了解是否爱家人,是否能理解家人对你们爱时,发现学生都认为自己是理解家人的,是爱家人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2.9%的受访者称与父母有心结。62.0%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够关注。而事实也是有些学生就觉得平时常有和父母的意见不和的现象发生,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该怎么办。【教学策略调整】策略一:激趣,感知爱设计思路:通过调查表大面积反馈,真实呈现出生活中,学生和家人发生冲突的几种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爱的百宝箱,里面收集了孩子们家人间相互关爱的照片,请学生介绍家庭中家人相互关爱的事例。
……通过谈话,兼顾到不同家庭,不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展现出家庭与家庭的差异,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差异。孩子们在看、想和说的过程中,对家人不一样的爱的表达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体验。策略二:体验,感悟爱设计思路:以一个特殊家庭,爸爸常年不在家,缺少父爱的家庭为例,通过课件播放视频《妈妈的一天》,算一笔亲情账,妈妈为孩子做了多少事?生活情境的再现,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能让学生触景生情,回顾生活中曾经历过的一个个备受父母长辈疼爱的场景。这时,让学生算一算家人为自己付出了多少?这样在看、听、说、算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家人那平常、无声的关爱的感受。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这是课中照顾学生差异的具体体现,教学的评价是广泛的,及时捕捉情绪波动大的学生是评价交流的重点。通过学生表情动作达成动态生成的大面积测查与反馈。策略三:
表达,升华爱设计思路: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如何表达?从书中的配图,学生得到启发,家人其实并不需要我们轰轰烈烈地为他们做什么大事,一句问候,一个拥抱,甚至是一个微笑,就是对家人爱的表达。趁着孩子们回报亲恩的情绪高涨,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联系实际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懂得回报的方式虽然不同,但爱是一样的。小组合作,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大面积反馈的策略之一,这样的讨论兼顾了小组间的差异,和小组内的差异。只有客观呈现出真问题,才能解决真矛盾,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有所学,道德认知才能有真提升。调查表呈现出具体事例加以启发后,孩子解决了平时和父母存在不少“冲突”,解决了生活中的真问题,彰显出差异教学中大面积反馈“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1.联系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到自己是在父母的关心下快乐成长的,体会父母的辛劳,从而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2.体谅父母长辈的辛苦,懂得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爱。挑战性目标:1.理解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2.用自己新学会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回忆、感受家人间的互相爱,体谅父母长辈的辛苦,懂得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爱。教学难点:懂得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爱。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预学查异,感知“爱的温度”:1.
你和家人发生过类似的冲突吗?都为什么事儿?来听听班长的调查:类似情况,你遇到过吗?天冷了,“小公主”想穿裙子上学,可奶奶就是不答应!(14人)我摔了一跤,爸爸让我自己爬起来。(26人)我想参加航模社团,可妈妈想让我去学奥数。(21人)天黑了九点多了,可我就是睡不着,想看一会儿动画片,妈妈把电视关了。(20人)我和家人的冲突:
                   
2.看来,和家人的冲突还真不少,家人的爱都去哪儿了?(1)晏老师家里有两个宝贝,张汀晨、张汀晏,名字里都有一个三点水和日子头分别代表着阳光、雨露,希望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2)爸爸妈妈把爱都藏在你们的名字里了吗?3.老师这里有一个爱的百宝箱,里面收集了家人间相互关爱的照片,想看吗?
你们的家真温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多幸福呀!【差异体现:】1.生活情境的差异性。生活分享是经验分享,用调查表呈现出和家人存在的冲突,用名字的由来帮助理解家人对我们的关爱与期待,用照片回忆家人之间是如何相互关爱的,这些都是一个变量,不同班级的孩子的画面场景不尽相同。这样设计,是因为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对爱的理解也不同,呈现的画面场景自然也有所不同。所以这个环节要因学情随机应变。2.家庭类型的差异性。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三口之家外,在呈现家人间的关爱照片时,特别兼顾到生活中还有再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领养家庭等,这些家庭的成员之间,也有互相的关爱。板块二:初学适异,体验“爱的数字”家人每天都要为我们做很多事情,视频《妈妈的一天》,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试着当一次家长,教一教我们的“孩子”学走路。(1)同学们,你们弯着腰拱着背3分钟了,感觉累吗?(2)宝宝要学会走路,家长扶三分钟够吗?(3)是呀,家人教我们学走路用了多少个三分钟呀,我们数也数不清,他们对我们的这种付出,就是对我们的——爱!
2.
我们都希望和亲人能永远地在一起,可是老师手中有一张表:第一行代表着你最爱的人的一生;第二行代表我们的年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个表中当你出生时,你最深爱的家人他们多大了,当你50岁时他们多少岁了?我们现在去掉100以外的年龄,再把8岁前的时光去掉,老师手中的纸条越来越短,说明我们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就越来越短了!人的一生,真正能和父母、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很少很少,你们二十岁以后毕业参加工作,三十多岁成家立业,为了自己的生活四处奔波,有几个人能真正和父母朝夕相处呢?所以,我们把纸条上二十岁以后的时光也去掉,现在再好好看看纸条,还有几年了?说是几年,再好好算算除去白天我们上学的时间,晚上我们睡觉的时间,我们和父母相处也就短短数年的时间呀!你们心里是什么感受?生活中,我们有父母的爱相伴是多么幸福,不要因为习惯了父母的照顾,我们渐渐忘记了感动。
【差异体现:】生活情境的再现,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能让学生触景生情,回顾生活中曾经历过的一个个备受父母长辈疼爱的场景。这时,让学生算一算家人为自己付出了多少?这样在看、听、说、算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家人那平常、无声的关爱的感受。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这是课中照顾学生差异的具体体现,通过学生面部表情,大面积反馈学生情绪变化,情绪波动大的学生是评价交流的重点。板块三:研学导异,升华“爱的表达”小组讨论爱要怎么表达?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1.“自己的事自己做”“家人的事努力做”让我们真诚地用自己的方式向家人表达谢意吧!打开书P41页,看看我们有哪些爱的表达方式?2.请小组合作,轻声讨论:怎样表达你们对家人的爱?(1)电话连线家长,对妈妈表达感谢。(2)手语操《让爱驻我家》,用所学表达感恩。(3)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声说出自己对家人的爱。(4)动动小手,写一写。记录下亲人的生日。家人其实并不需要我们轰轰烈烈地为他们做什么大事,一句问候、一个拥抱,甚至是一个微笑,他们就能感受到你们的爱。【差异体现:】“表达爱”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难点,为此,设计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家人的事努力做”板块。采用了一年级孩子喜爱的手语操、绘本故事、电话连线、画一画、写一写等差异化地表达方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令其始终沉浸在课堂中。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时间短,手语操可以借助音乐唱一唱、动一动,缓一缓劲儿,重新把孩子们的目光聚焦起来。经过这些差异活动,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深刻感悟:原来自己的事自己做,家人的事努力做,都是爱。不打扰家人,不给家人添麻烦,不让家人操心,是在表达爱;不让家人担心也是爱;陪伴是爱;记住家庭的重要日子也是爱……板块四:拓学展异,回归“爱的温度”:再次呈现课前的调查表
1.刚刚说和家人有冲突的同学,你打算如何让爱升温?
类似情况,怎么解决?天冷了,“小公主”想穿裙子上学,可奶奶就是不答应!(14人)我摔了一跤,爸爸让我自己爬起来。(26人)我想参加航模社团,可妈妈想让我去学奥数。(21人)天黑了九点多了,可我就是睡不着,想看一会儿动画片,妈妈把电视关了。(20人)我和家人的冲突:
                   
家人对我们的严格要求是希望我们能够健康成长,这更是家人对我们的爱呀!
作业:同学们,家人的爱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有了家人浓浓的关爱,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家人的爱,延续爱吧!从今天开始,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他们为你的表现打分。我们要评出最佳“贴心宝贝”。贴心宝贝行动计划日期贴心宝贝做了哪些事宝贝集“心”数【差异体现:】回到课前调查表,呈现出差异的矛盾冲突,回到孩子们不一样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以致用,践行本课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式,新方法,用自己的方式,差异化地去表达对家人的爱。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孩子们在本堂课上有没有能真正理解家人,这是一个检验,学到的新收获,就是这堂课的增量。课后作业,以评比促导行,契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促使孩子们不光要心动,还要行动。
板书设计
家人的爱爱
理解自己的事自己做
家人的事努力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