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一、卓有成效的新制特 点: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措 施: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改革前官吏……改革后官吏……俸禄制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改革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实质:改革前提:均田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探究1 :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一家三口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其实质是什么?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露田男:40亩女:20亩禁国家所有桑田男:20亩农民所有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改革后(影响)探究2 :北魏的农民分得土地,会对北方地区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均田制均田制的局限性:虽然能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占有不均状况仍然存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之不同1.背景:商〞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2.内容: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实质: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改革前改革后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农民北魏政权影响:三长制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三长 探究3: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影响: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原因: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赋税征收有序,农民负担减轻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租调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⑷推行租调制北方社会经济好转⑶设立三长制⑵推行均田制吏治有所好转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措施及影响: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⑴制定俸禄制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⑷推行租调制⑶设立三长制⑵推行均田制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措施及影响:⑴制定俸禄制配合平城洛阳各抒己见: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北魏平城遗址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2.平城不宜为都。3.洛阳的优势。(1)政治: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2)经济: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3)军事: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4)地理: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面对众多守旧反迁都的势力,请你设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都到洛阳。迁都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改易服饰?孝文帝诏书[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拓跋氏 元氏丘穆陵氏 穆氏步六孤氏 陆氏贺赖氏 贺氏拔拔氏 长孙氏独孤氏 刘氏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同时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鲜卑、汉族互为姻亲。同时规定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⑷通婚姻⑵讲汉话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1.特点:2.措施:⑴易服装⑸改籍贯小结: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了汉族地主对政权的支持;推动北魏政权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小结: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1.特点:2.措施:3.影响:北魏崛起智者选择卓有成效的新政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亲领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1、北魏孝文帝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你能做对吗2、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B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3.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冯太后影响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摆 脱 母 权 阴 影 说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4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孝文帝对冯太后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他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有人说孝文帝迁都是摆脱母权阴影 。你说呢 :“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量 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胁我们的统治。”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4)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小论文写作: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2)认识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3)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留守洛阳的太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事情败露后,孝文帝将太子恂废为庶人,囚禁于洛阳。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他处死。同年,鲜卑族贵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结文武高官发动兵变,也遭到孝文帝的坚决镇压。这些叛乱事件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作垂死挣扎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1、重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措施:(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孝文帝以前,北魏没有俸禄,故官吏贪污、经商盛行,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规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供百官之禄。即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以后官吏贪污超过一匹绢就要处死。颁俸禄这一年,因贪赃而处死的地方官达四十多人。其中一个叫李洪之,由于是献文帝的舅舅,孝文帝亲自审讯赐死。作用:使吏治有了好转。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2)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主要规定:①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②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受田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数额不等的职分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不准买卖,离职时交于继任者。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北齐男子18岁开始授田。唐代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狭乡减半。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zhǎng)制: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即邻长、里长、党长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宗族坞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实行宗主督护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的编户﹐因而必将与豪强地主争夺户口和劳动力。李冲提出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后﹐在朝廷中引起激烈争论。坚持宗主利益的中书令郑羲和秘书令高佑是反对派代表。他们对主持辩论的冯太后说﹐三长制看来很好﹐实际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郑羲﹑高佑意见的大有人在。李冲和太尉元丕据理力争﹐指出实行此制对公私都有利。最后﹐冯太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从加强中央集权出发﹐认为实行三长制既可使征收租调有根据和准则。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隐匿户口﹐三长制终于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施。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作用: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4)推行新租调制: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北魏前期租调很重,每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每人又征税帛一匹二丈,以供调外之费,农民负担相当沉重。实行“班禄”制后,又增加帛三匹,粟二百九斗,作为官吏的俸禄开支。而且在实行过程中,士族豪强多向普通民户转嫁负担,农民往往被逼得“弃卖田宅,漂居异乡”。这样的赋役制度只能使国家编户齐民大量减少,政府的税源随之萎缩。为了吸引广大隐附和流散的人口重新成为国家编户,同时也为了适应均田制实施后的新情况,北魏政府制定和推行了“新租调制”。 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与此前的租调额相较明显下降,大致只有均田制之前租调额的1/2左右,属于轻徭薄赋的政策。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3、影响: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1、重点:移风易俗2、措施:(1)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②经济上: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③军事上: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柔然,亦称蠕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茹茹、蝚蠕等。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所以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北魏与柔然前期有过多次交锋,辑录于下:道武帝时代 柔然入寇 2 北魏还击 3 柔然朝贡0 柔然诈降 1明元帝时代 蠕蠕入寇 3 北魏还击 4 蠕蠕朝贡 0 柔然诈降 1太武帝时代 蠕蠕入寇 4 北魏还击 13 蠕蠕朝贡 6 蠕蠕诈降 4文成帝时代 蠕蠕入寇 0 北魏还击 3 蠕蠕朝贡 0 蠕蠕诈降 1④地理上: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⑤倾慕汉族文化。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策略:迁都动议与南下伐齐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但又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20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孝文帝利用保守势力害怕南伐之苦,终于喜剧性地完成了自己的迁都计划。所以教材上用“设巧计迁都洛阳”为子目的标题,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也体现了一代明君的大略。☆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重点: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措施:①易服装: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②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④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⑤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合作探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1)背景:商鞅变法: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文帝改革: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2)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实质:商鞅变法: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教学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他还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三、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想一想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参考答案提示:北魏虽然实现了统一(局部),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本课测评: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提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习延伸:(略)高三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②实行俸禄制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 ④确认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C、阶级斗争尖锐 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④尽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 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 D、正式废除井田制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 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 B、军事强大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普遍推行县制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 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2、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23、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从正面谈谈你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题21、(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22、措施:重农抑商。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④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24、答案:(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用权秦国政治权力得到巩固,进而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的行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正确的。(共31张PPT)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东汉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 国北朝南朝隋朝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南北朝政权更替东魏 北齐北朝:北魏南北朝 西魏 北周 隋朝 南朝: 宋 齐 梁 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你对这个时代还知道些什么?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门神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谢灵运 郦道元 九品中正制淝水之战 北府兵 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1、北魏的崛起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骑马武士陶俑1、从北魏骑马武士陶俑图片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嘎仙洞第一组问题:A、北魏是怎样崛起的?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影响?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⑵崛起: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3)影响: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崔浩(2)措施:①解散部落,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学先进文化2、拓拔珪的封建化改革:(1)依据: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3、统一黄河流域(1)时间:439年(2)人物:太武帝拓跋焘(3)意义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太武帝拓拔焘探究问题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大部分时间都是统一的。你是怎样看待我国历史上的统一现象的?在国家统一方面,你现在有何热切的期盼?北魏疆域图探究问题二:统一后的北魏政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政权?第二组问题:1、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呢?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其统治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魏书·李冲传》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魏书》卷十三基层政治制度不够完善。阶级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严重。 民族矛盾尖锐困境三、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2)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2.民族矛盾激化3.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掌实权,培养孝文帝学汉族文化。(公元442-490年)北魏历史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是著名的女政治家第三组问题:1、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孝文帝为什么能在之后的改革中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 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孝文帝本纪》感悟反思每当气候上的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落后的征服者必然要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本课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动荡3、改革的可能性:民族融合的趋势、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奠定基础必要性可能性小 结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谢谢!再见南北朝武士复原图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同步检测:DC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 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道武帝C.冯太后 D.拓跋宏DC5、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材料三:P34【学思之窗】〔 1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 〕.阅读课本举出该问题导致后果的一个实例。(共16张PPT)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概念阐述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经济农耕化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1.农业:2.畜牧业:品种、饲养、繁殖、兽医经验等丰富⑴生产工具得到改进⑵耕作技术的提高⑶兴修水利⑷开垦荒地⑸经济作物的种植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3.手工业:⑴丝织业达魏晋以来最高水平⑵制瓷业获很大发展,青瓷出现4.商业:⑴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⑵重新铸造铜钱⑶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大市小市四通市北魏都城洛阳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太和五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小组成员小乙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收集了所示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你们小组的研究结论。改革促进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生产发展: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日趋活跃:1.表现:2.原因:①孝文帝政策的调整: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②农业生产力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③民族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洛阳伽蓝记》卷二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士族制度在洛阳的盛行说明北魏统治模式发生怎样变化?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文化)2.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伦理道德)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政治制度)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例题: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A1.对鲜卑:2.对汉族:生活习惯封建化鲜卑优秀文化精华融入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吸收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文学、生活习俗融入鲜卑色彩。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从图片中两尊佛像及材料中你又能得到什么认识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3、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为隋唐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济农耕化、思想儒学化)最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分析成功的原因。并联系现实,说说对当今改革的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表现。2.改革是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催生。3.改革是新与旧势力的激烈较量。4.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源)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启示: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2011年湘潭市高三三模文综试题第43题材料一:天会(金太宗年号,1123-1138)时,掠至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能执工艺自食力者颇足自存,富戚子弟降为奴隶,执炊饮马皆非所长,无日不撄(遭受)鞭挞、不及五年,十不存一。……粘罕驱所掳宋人至夏国易马,以十易一;又卖高丽、蒙古为奴,人二金。——《靖康秘史》材料二:(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正月,上谓宰臣曰:“山东、磊名等路猛安谋克(金国地方行政单位)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种取租而已。……近已禁卖奴婢,约其吉凶之礼,更当委宫阅实户数,计口授田,必令自耕,力不赡者许佃于人,仍禁其农时饮酒。” ——《金史》材料三: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征兆,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⑴对比材料一、二判断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说明判断的理由。⑵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变化?⑶你认为材料三中的观点对吗?说明你的理由。《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三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前提)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有利条件)3、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要性)4、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推动者)二、目的: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三、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确立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四、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①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②后期: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措施 内容 作用前期 建立新制 制定官俸制 俸禄由国家筹集、惩治贪污 吏治有所好转推行均田制 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设立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推行租调制 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后期 汉化 迁都洛阳 (理由?)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移风易俗 易服装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讲汉话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改汉姓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改籍贯 以洛阳为原籍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经济: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难点解析: 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2、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②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③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④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3、 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第三,友好交往。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4、民族融合的意义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专题练习】1、(08年广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2、(08江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坏井田,开阡陌,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两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3)试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材料三 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5、材料一 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太尉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但方有事之月,校比户口,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乃遣使者,于事为宜”。……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四八六)材料二 孝文帝迁都示意图(平城→洛阳)图略(1)在地方行政体制方面,北魏曾实行过哪两种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一分析,对于第二种制度北魏政府内部有哪几种观点?原因是什么?(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迁都洛阳达到了什么目的?产生了哪些影响?专题三练习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答案要点:(12分)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1)改革或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均田制。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共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获得了成功。4、(1)措施: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重视兴修水利。(2)说明:商业的活跃;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3)说明问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北方民族大融合。(4)影响: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5、(1)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2分)(2)缓行此法的实施对国家个人有好处,担心人民埋怨; 不能实行 实行此法会发生叛乱; 立即执行 赋税有了保证,避免隐瞒户籍。(6分)(3)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位置来分析。(4分)(4)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洛阳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专题二习题答案1、(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2、(1)赞扬态度。?(2)“连坐”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是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商鞅认为“六虱”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4)使秦朝法律严苛、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亡3、(1)按军功赏罚;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剥夺旧贵族特权;法不阿贵;废井田,开阡陌。(2)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奴隶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3)否定。该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4、(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分)(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2分)(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分)5、(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原因: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康有为认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4)原因: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同: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异: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观点: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高三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②实行俸禄制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 ④确认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C、阶级斗争尖锐 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④尽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 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 D、正式废除井田制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 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 B、军事强大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普遍推行县制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 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2、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23、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从正面谈谈你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题21、(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22、措施:重农抑商。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④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24、答案:(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用权秦国政治权力得到巩固,进而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的行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正确的。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教师先对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作一介绍: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部族与政权兴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特别是拓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部于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野蛮落后的民族: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冉闵灭后赵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一样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1、建立:386年 拓跋珪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 ( http: / / baike. / view / 407647.htm" \t "_blank )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2、迁都:398年 盛乐→平城(今山西大同,第一次迁都)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371年—409年),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409年的宫廷政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其政绩:在他在位期间,对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袭扰,稳固了北魏的边疆;对内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建国,仿中原封建制度营建宫室,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使拓跋鲜卑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地区并建立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3、统一: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邢颖、渤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高允、广平游雅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太武帝)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拓跋焘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征服了漠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公元427年,又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公元431年灭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4、统治:北魏统治者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使北魏政权雄踞于北方。(1)道武帝拓跋珪的统治政策:①实行编户,定居生产: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③重用汉族地主,仿汉制设官;④设立太学,培养人才。(2)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政策:①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拓跋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士人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订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更适合汉族情况。这样,拓跋族的封建化在政治上逐步加深。②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拓跋焘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拓跋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跋部所熟悉和接受,因此,后人司马光和胡三省都说:北魏自平凉后,儒风始振。尤值一提的是,随着学校的建立,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跋部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跋部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③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拓跋焘也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按人口分配土地,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注意】道武帝拓拔珪在位时拜崔宏为尚书,主持制定官制、法律等;而崔浩仕北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崔宏与崔浩为父子关系: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而崔浩比他父亲更有才华,《魏书·崔浩列传》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更多有关“崔浩”的信息请点击:http://eblog./userlog28/203456/archives/2009/1135453.shtml)(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宗主督护制——制度建设的弊端:(1)性质: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民族政权频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又称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拓跋鲜卑缺乏封建统治的经验,按照公社结构来认识这些宗族坞堡组织,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建立联合统治,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利用他们代替北魏政府督护地方。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沖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2)目的: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3)内容:宗主(即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农民名义上依照财富多寡承担数额不等的赋税负担,实际上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北魏前期征税,由“县宰(令)集乡邑三老,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如《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此外,北魏临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加到劳动人民头上。所以,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是严重的。(4)影响:①导致赋税制度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引起两个矛盾的激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发;阶级矛盾:宗主之下的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是地主的私家人口,所受剥削和奴役极重。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反而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发;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民族矛盾: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期间,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汉族地主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念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常因意见不一对汉族地主横加屠杀,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的辅国元老崔浩被杀,除因撰修北魏史书直笔实录得罪当朝统治者外,深层原因还有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使西晋以来因“五胡内迁”产生的民族矛盾严重恶化。民族矛盾的恶化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2、各地人民起义:陕西 各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了445年陕西关中地区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关中地区自魏晋以来已成为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生活着汉、匈奴、氐、羌、鲜卑、卢水胡各少数民族,西晋时人江统曾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北魏征服关中后,对这里的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盖吴曾领导了一次起义,盖吴,卢水胡人,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起义爆发后,北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人民尽皆响应,起义军扩大到十万余人,北魏关中统治摇摇欲坠。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他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几经周折才将起义镇压。在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杀戮,力图以民族高压政策来扼杀反抗斗争,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临朝听政:措施:①颁行班禄制:让官员按官职大小领取俸禄,严惩贪官污吏;②推行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进一步推进北魏的封建化;③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化教育(冯太后的最大贡献):【备课资料】文明冯太后:冯淑仪(442~490),北魏文成帝后。文成帝病死,献文帝即位。丞相乙浑专权,企图谋反。她组织力量,捕杀乙浑,并临朝听政。献文帝被毒杀后,孝文帝年幼,再次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专权达25年之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更多信息请点击http://eblog./userlog28/203456/archives/2009/1133235.shtml)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对后来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2、孝文帝即位及精通汉文化: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献文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后献文帝又禅位于他,改年号为“延兴”。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执政。冯太后于490年9月病逝,亲政。在位29年,于南征途中病逝,终年33岁。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老》《庄》,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这种孜孜不倦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精神,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资料回放】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卷七下《高祖纪》问:这段文献记载,反映的是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些对他以后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答: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教学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含三个主要内容:为孝文帝改革奠基础(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由于北魏政权各种制度的欠缺,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三、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参考答案提示:反映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本课测评:1、简要叙述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形势。参考答案提示:北魏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但是,北魏政权运作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欠缺之处,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2、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参考答案提示: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使孝文帝养就了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冯太后的改革政策。所以说,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学习延伸:(略)高三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②实行俸禄制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 ④确认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C、阶级斗争尖锐 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④尽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 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 D、正式废除井田制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 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 B、军事强大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普遍推行县制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 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2、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23、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从正面谈谈你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题21、(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22、措施:重农抑商。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④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24、答案:(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用权秦国政治权力得到巩固,进而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的行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正确的。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20张PPT)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背景(原因)前提、有利条件、必要性、目的 ……2、改革的过程及内容3、改革的特点及性质类型4、改革的影响及评价5、改革的认识、启示 ……考点细化 阅读提示北方少数民族汉族文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材料一:民族比较表农耕为主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比较完备相对落后先进相对落后材料二:“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材料三:“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着哪几对尖锐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一、 改革原因探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二、措施探究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豪强地主有没有受损?2、均田制实质:农民宗主北魏政府农民邻长里长党长北魏政府州郡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3.实行三长制4.实行新的租调制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魏书·拓跋澄传》依据材料探究迁都原因。1)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2)洛阳等地曾是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3)迁都洛阳可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5、迁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 请回答: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6、移风易俗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三、改革作用探究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大市小市四通市北魏都城洛阳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太和五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什么现象?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阅读教材,参照图片,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魏文官俑鲜卑人乐俑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材料二、(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哪项改革措施?从统治者推行这项改革的过程中你有何认识?(2)材料二所反映现象和北魏统治者哪项改革有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改革措施有何意义?北魏帝王出御图1)以汉语为正音,禁说鲜卑语。任何改革都应循序渐进,反对“一刀切”。(2)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北魏统治、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3、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的稳定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联系现实,说说对当今改革的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表现。2.改革是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催生。3.改革是新与旧势力的激烈较量。4.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5.改革给今天的人们留下经验教训…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孝文帝能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通过创建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评价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全面、客观、公正评价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改革对比思考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时代; 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 都有国君或皇帝大力支持。 都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建议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2)原因: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北魏迁都洛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盛行关系密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②重新铸造铜钱;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措施: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③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合作探究】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我们又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提示: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教学小结:北魏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是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三、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本课测评: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参考答案提示: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2、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参考答案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学习延伸:1、(略)2、争鸣: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答(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 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单元学习小结一、重要概念简释【均田制】北魏时期实行的国有和私有相结合的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内容是国家把荒地分给丁男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露田在农民60岁免课赋或身死时归还政府;桑田传给子孙。地主按级别也分给公田。均田制的实行,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同时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三长制】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为配合均田制的实行,北魏统治者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它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的地方基层政权,完善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汉化”措施】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推动鲜卑族向汉族同化的措施。孝文帝基于对汉族先进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出发而自觉主动地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从生产、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减少改革的阻力,孝文帝决定把首都从经济落后、地理环境偏远的平城迁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孝文帝克服阻力,设巧计迁都。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二、归纳与总结【单元内容小结】5世纪,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为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基于对汉族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北魏统治者孝文帝自觉地、主动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内容为实行官吏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尊儒崇经等。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争取到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与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文化中,为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三、历史感悟(略)高三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②实行俸禄制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 ④确认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C、阶级斗争尖锐 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④尽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 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 D、正式废除井田制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 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 B、军事强大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普遍推行县制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 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2、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23、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从正面谈谈你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题21、(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22、措施:重农抑商。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④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24、答案:(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用权秦国政治权力得到巩固,进而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的行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正确的。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课件.ppt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讲义及练习(人教选修1).doc 3-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人教选修1).doc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件.ppt 3-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教案(人教选修1).doc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ppt 3-3《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人教选修1).doc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