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六单元 第3课 改革的后果16世纪初:被 征服,成为其行省。18世纪末: 实际统治埃及。1798—1801年: 入侵并统治埃及。英军退出,埃及重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马木路克卷土重来。1804年开罗人民起义, 站到人民一边,并击退奥国军队德进攻,迫使奥斯曼苏丹承认其为埃及的帕夏,最后又击退英军进攻,稳固了在埃及统治权。[知识复习] 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埃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马木路克法国拿破仑穆罕默德·阿里[知识复习] 穆罕默德 · 阿里的改革经济方面: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促进农业、工业、商业发展。政治方面:消除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阶层的威胁;建立中央集权。文化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向西方学习。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按法国模式,建立新式军队。2.扩张的分期和战事(1811-1841)⑴第一阶段(1811-1831年,共3次战事)东征——南伐——西讨——⑵第二阶段(1831-1841年,共1次战事)北战——阿拉伯半岛(1811年)苏丹(1820年)希腊(1824年)奥斯曼帝国扛着奥斯曼素丹的旗号进行扩张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一、穆罕默德· 阿里的对外扩张1、扩张的原因改革后国力增强,对内巩固专制政权,对外力争独立和扩张势力。(1)东伐阿拉伯半岛起因: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威胁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结果:历时17年,付出10万多人生命,阿里获得第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实际控制。(2)南征苏丹起因:改革全面展开,急需财力、人力;东伐战争的损耗和诱惑。结果:历时2年,阿里的统治区域扩大;财源、兵源没有解决。(3)西讨希腊起因:希腊人民起义,奥斯曼帝国无力控制局势;叙利亚、克里特岛的诱惑结果:英、法、俄干涉,失败。阿里第一次对外战争受挫。(4)北战奥斯曼帝国起因:没有得到叙利亚,奥国的慵弱。结果:奥斯曼帝国不堪一击,签约求和。俄国乘机出兵,英法干涉。阿里获得第一次埃土战争的胜利。3、扩张的后果a、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建立了一个以埃及为中心,横跨欧亚非的“帝国”。b、战争影响改革进程,加重人民负担,动摇了阿里政权的根基,是导致阿里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二、阿里改革的失败1.扩张结果: ——19世纪40年代,失败;2.失败原因:⑴内忧:原因 根本:具体:表现:⑵外患:原因:结果:土地荒芜,工厂停工,父母残子,起义不断.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对外扩张→税役繁重,兵役频繁.英俄等列强助土反埃;英土协议激化矛盾.埃及战败,阿里身死,埃及沦为半殖民地。埃及沦为西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被冲的七零八落。英、俄等欧洲列强的干涉(1)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杂而对立;(2)英土协定激化矛盾;(3)英国联合俄、普、奥签署伦敦条约干涉土埃战争;(4)军事胜利并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阿里拒绝接受伦敦条约;(5)英国直接干涉,法国临阵脱逃,阿里屈膝求和,接受英土一切条件。改革失败的复杂的外部因素有哪些?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这正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与改革失败的关系。阿里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始终对阿里改革的积极潮流起着逆向作用,对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起着抑制作用,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列强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了什么?三、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意义1)(政治上)—— 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结束了埃及长期混乱状态,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2)(经济上)——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的进程。3)(综合国力上)——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实际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4) (近代化进程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1.积极性:三、改革的意义2.局限性:⑴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⑵实行对外扩张和独裁统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3.改革失败说明封建地主阶级在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的条件下,仅在表面上采取一些资本主义形式,以求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是行不通的。[材料解析]材料一:马克思赞扬说: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的部分”。材料二:马克思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材料三:史学家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以上材料说明了那些历史信息?)试用史实解说证明以上的言论的正确性。[资料回放]苏伊士运河是在埃及东北部的苏伊士地峡上开凿的。运河是贯穿湖泊和洼地修建的。运河修成后,亚非以此作为界线。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千米。苏伊士运河被马克思称为“东方最伟大的航道”,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单元小结: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材料一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结构的变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国家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对阿里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打击马木路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发展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学习西方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3)材料二认为阿里改革没使埃及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看法呢?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没有变革封建制度); 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阿里的改革确实使埃及的实力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是为了封建统治的目的,再加上对外战争,激化了矛盾,改革最终归于失败。(2)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是什么?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法国为了把自己的势力伸入阿拉伯国家,大力支持埃及穆罕默德 阿里建立大阿拉伯帝国的企图,以便利用埃及割断英国同它的东方殖民地的通道,而英国决不允许在通往东方的道路上出现一个强大的埃及阻碍它的扩张。正像帕麦斯顿所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道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而不愿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英国竭力唆使奥斯曼素丹进攻埃及,以便利用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把埃及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请回答:1、英法在对待埃及的问题上为何持不同态度?其实质是什么?2、为达到目的,英国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英国极力控制埃及的扩张,因为埃及的扩张损害了英国的利益。法国支持埃及建立帝国,因为它想利用埃及扩张自己的势力,并阻断英国同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英国同奥斯曼帝国签订条约,随后挑动奥斯曼帝国发起对埃及的战争,并武力干涉,迫使阿里屈服。埃及重新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帝国不复存在。(1)改革性质的一致性。(2)两者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内容的不谋而合,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处亚非的中国和埃及同样面临着共同的使命,即富国强兵,都希望通过改革“师夷长技以自强”。(3)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比较:1.随实力的增强,阿里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占领的地区有①阿拉伯半岛②苏丹③希腊④克里特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1824-1827年,穆罕默德 阿里入侵希腊失败,主要原因是A.经济、军事实力较弱 B.奥斯曼帝国不支持C.英法俄的干涉 D.希腊人民的反抗3.1831年,阿里挑起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其主要目的是A.脱离奥斯曼帝国,获得独立B.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C.征服奥斯曼帝国D.占领叙利亚4.英国支持奥斯曼帝国发动对埃及的战争,根本原因是A.英、奥是盟国 B.阿里的扩张损害了英国的利益C.奥斯曼帝国非常腐朽 D.把埃及变为它的殖民地5.阿里改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B.增强了埃及的军事、经济实力C.推迟了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D.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6.包税人享有包税权的前提是A.必须是马木路克 B.必须有很大的政治势力C.必须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 D.必须占有大量土地7.下列对马木路克的叙述正确的是A.马木路克是由埃及贵族转化而来B.马木路克对维护埃及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C.16世纪马木路克实际统治了埃及D.19世纪初马木路克从埃及历史舞台消失8.18世纪,法国进占埃及,主要目的是A.掠夺埃及丰富的自然资源B.利用埃及有利的战略地位,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C.排挤奥斯曼帝国的势力D.扩大在埃及的商品销售市场9.阿里取得政权后,对其构成威胁的主要势力有①马木路克②宗教长老阶层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势力④奥斯曼帝国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0.奥马尔 麦克莱姆曾领导开罗人民起义,反抗法国殖民者,但在阿里改革时却扬言“阿里是我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这表明①改革会遇到阻力②麦克莱姆成为改革的障碍③改革触犯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利益④改革不符合埃及的国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埃及的棉花大量出口,对埃及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棉花的种植面积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C.为阿里的其它改革奠定经济基础D.促进了埃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提示:因为阿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从材料可知,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他与厂主是主人和依附者的关系。这样的工厂最多只能算作奴役人的封建衙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则是自由人,他与资本家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契约关系。因此享有自我支配的自由,不受人身侵害。这其实是两种政治制度或政权的区别。12、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的埃及,工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强征来的。工人都被编成排、连、营,过着军营式的生活,经常遭到毒打和监禁,不能自由离开工厂。问埃及工人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有什么不一样?13、阿里改革在加强军事力量的同时,不断扩张,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和割据的局面B、建立起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大帝国C、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国的殖民统治D、一定时期内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4、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为了推行伊斯兰宗教改革B. 在埃及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 他采取的措施 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D. 改革最终胜利谢 谢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第1课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 ★课标要求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识记马木路克、包税制、帕夏、素丹,理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2、法国和英国殖民入侵:识记反法同盟、拿破仑的入侵,理解西方殖民统治侵略所造成的危机。3、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识记开罗三次起义、阿里夺取政权,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比较、问题探究的方法,掌握和理解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政治、经济状况。2、通过情景再现、历史联系的方法,在阅读讨论中理解法国和英国殖民入侵对埃及造成的影响。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握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向与碰撞,将其整合成东方古老文明发生变迁的参考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放置在其中分析、评判,从而掌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一切古老的文明如果失去创新发展,必会失去辉煌。2、近代西方殖民侵略既带给东方国家以灾难,也带来进步的因素和契机。3、通过对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掌握,认识阿里政权面临严峻形势以及改革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难点:埃及封建制度的独特构成。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及内外矛盾:1、16世纪初以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2、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对埃及的侵略及其对埃及社会的深刻影响;3、在反抗法英两国侵略的斗争中崛起的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及其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些内容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全景式背景,揭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深层次根源,并将其放置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大背景中,促使人们思考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应对这一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多国历史的发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的要求,适当补充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或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形成较为宽泛而完整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从教材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掌握学习内容,培养理性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相关内容,联系西欧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扩张,着重强调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向世界各地扩张的这一世界历史的巨变,提出一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当此西方迅速崛起之时,古老的东方该如何应对而避免可能的沉沦?从而将学生的对世界历史的视线由西方转移到东方,转移到埃及,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埃及简史】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BC3200年出现奴隶制的统一国家,BC525年为波斯人征服,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BC332年左右,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打败波斯人,建立了希腊—马其顿人的统治。BC30年罗马执政屋大维出兵侵入埃及,从此罗马统治达600余年,公元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在埃及推行“阿拉伯化”。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798~1801年,法国拿破仑入侵并统治3年。1882年英国军队占领埃及。1914年,英国宣布埃为英的“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被迫承认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直到1956年英国军队撤出苏伊士运河区。1958年2月,埃及同叙利亚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9 世纪中期到16 世纪初,埃及先后兴起五个非埃及本土人建立的王朝,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埃及社会动荡不安;18世纪末,法国乘机侵入埃及;到19世纪初,阿里成为埃及总督。●波斯帝国统治 (公元前525~公元前332年)——冈比斯征服埃及,自称“法老”,建立第27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统治 (公元前332~公元前30年)——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从公元前305年—前30年,称托勒密王朝统治时代;●罗马帝国统治 (公元前30~639年)●阿拉伯帝国统治 (公元640~1517年)——下分四个王朝统治埃及:阿拔斯王朝(公元750 — 969年)法蒂玛王朝(公元969 — 1171年)阿尤布王朝(公元1171 — 1250年)马穆鲁克王朝(公元1250 — 1517年)●奥斯曼帝国统治 (公元1517 — 1914年)——1914年12月,英趁向土耳其宣战之机,宣布埃及为英国的正式保护国。拿破仑统治期 (公元1798 — 1801年)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公元1805 — 1849年)●埃及君主立宪国 (1923.4~1953.6)●埃及共和国 (1953.6~至今)【概念阐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原是中亚的一支突厥人的部落,12世纪逐渐西移到小亚细亚的西北部,后接受了伊斯兰教,臣服于塞尔柱土耳其人建立的罗姆素丹国,原在罗姆素丹国获取位于小亚细亚的一小片封地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自己的酋长奥斯曼一世(1282——1326年) 统治斯间,开始强大,不久就宣布为独立公国。随后又逐步占领了罗姆素丹国的大片国土,并于1326年从拜占廷帝国手中夺取了布鲁萨城,将其定为首都,乘拜占廷内乱夺取小亚细亚的全部国土。1354年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加利波里,并开始向色雷斯东部进攻。穆拉德一世时(1359——1389年)改称素丹。乘拜占廷帝国和巴尔干半岛各国内讧,土耳其占领色雷斯东部后,于1367年迁都亚得里亚堡,以切断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各国联系。穆罕默德二世时(1451——1481年)于1453年率20万大军灭亡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16世纪中叶,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帝国的版图囊括了昔日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大帝国。17世纪中叶以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下去,而其统治下庞大的疆域,则成为西欧列强与俄罗斯长期争夺的目标,时称“土耳其遗产”,巴尔干半岛、北非和西亚成为西欧列强纵横捭阖的场所。1923年,凯末尔领导并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成为第一任共和国总统。1、表现:(1)政治:①征服:16世纪初征服埃及,推翻马木路克王朝,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备课资料】马木路克原意“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1250年,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统治埃及达三百年之久(1250年—1517年)。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路克仍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他们生性强悍、习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法英两国侵埃时,分别受到打击与扶持,经阿里打击退出埃及政治舞台。马木路克王朝(1250年~1517年)概况:是由不同种族和国籍的“奴隶”在埃及建立的军事寡头政权。由于马木路克王朝缺乏明确的素丹继承制度,父死子继者屈指可数。禁卫军将领弱肉强食,相互倾轧,轮流坐庄,素丹更迭频繁。267年间,共有47位素丹相继执政,平均在位时间不足六年。尽管如此,马木路克王朝仍不失为中古埃及的鼎盛时期。1517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②管理:派遣总督(即帕夏)和利用马木路克共同管理(相互牵制,共同管理,维护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统治)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推翻了原来统治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奥斯曼素丹向埃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路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路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除帕夏,第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素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还在各地驻扎由雇佣兵组成的军队,但马木路克获准单独组建一支军队,还担任了各地的地方长官,残存势力仍然很大。【备课资料】帕夏伊斯兰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国家高级官吏称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又译“巴夏”、“帕沙”。系突厥语音译,一说源自波斯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Padshah。其义与阿拉伯语“埃米尔”略同。13世纪塞尔柱王朝首先使用这一称号。奥斯曼帝国时,为素丹授予军事最高统帅的称号,后用于称呼帝国高级文武官员。只属个人,不世袭。奥斯曼帝国在统治埃及、伊拉克等地时,将委派为该省区的总督也称“帕夏”。如派往埃及的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该称号一般置于名后。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宣布废除此称,后埃及、伊拉克也相继停止使用。约旦等国仍继续使用,其义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人的尊称,无特定职位。 (2)经济:包税制——包税人(马木路克)成为土地的所有者素丹在埃及征税的形式。它规定,凡是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的,就可以获得包税权。包税人在包税区内享有绝对的权力(控制土地和农民),实际上成为土地所有者。包税权还可以世袭、转让或出卖。包税制实行后,奥斯曼素丹确保了它在埃及地区的赋税收入。但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包税人肆意剥削和压迫农民,严重破坏了埃及农业的进步及手工业的发展。同时,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城市平民反抗斗争不断。【备课资料】素丹部分伊斯兰教国家君主的称谓。又译“苏丹”。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力量”或“权柄”,引申为“君主”或“统治者”。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突厥近卫军长官即有此称号。11世纪,中亚伽色尼王朝统治者马哈茂德(Mahmud,998~1030在位)被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赐予“素丹”,是用作国家统治者称号之始。以后哈里发常将此头衔授予帝国辖境内的各地君主,遂为穆斯林国家广泛使用,成了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13世纪末,土耳其人建立奥斯曼帝国,其统治者亦称素丹。13~16世纪初和1914~1922年的埃及、阿曼等国家的历代统治者,也采用素丹的称号。有些伊斯兰国家,亦称为素丹国,如桑给巴尔素丹国、文莱素丹国等。中国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察合台后王中,也有称素丹者。1923年土耳其宣布废除“素丹”称号。【学思之窗】(对包税制)你是怎么看的?答案提示:上述两个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它反映了包税制的两个不同层面:一是赋税制度,二是土地制度。奥斯曼素丹只关心在埃及的统治和收缴的赋税,包税制实行后,马木路克为获得和确保其包税权,必须向奥斯曼政府提前预付一年的土地税。这样,奥斯曼素丹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确保了它在埃及地区的赋税收入。但是,马木路克获得包税权后,实际上在包税区内不仅控制了土地,还控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马木路克在其包税区内肆意剥削和压迫农民,农民在经济和人身上都依附于包税人,境遇极其悲惨。农民地位的沉沦,严重破坏了埃及农业的进步,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奠定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他们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这一军事封建主集团竭力维护其封建统治,并由于内部矛盾而争战不休,成为阻碍埃及社会进步的最反动的因素。(3)军事:马木路克单独组建近卫军,导致埃及连年战乱2、影响:社会动荡(帕夏与马木路克争权夺利;马木路克实际专权;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18世纪末,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近三分之一的农田成为荒漠,粮食产量锐减,农产品仅仅只有古代产量的四分之一,传统的商业和贸易也在萎缩,很多有名的手工业生产中心逐渐消失, 著名的亚历山大城只有8000人口,埃及人口因长期饥饿和瘟疫大大减少,19世纪初人口还不到10世纪时的一半)外来侵略(统治内部内乱,从18世纪初,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战,国力弱小,随着埃及的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入侵埃及,向埃及倾销商品,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1、原因:①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实力日益强大,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根本原因) ②埃及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国力衰弱,局势动荡;2、目的: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3、表现:(1)拿破仑对埃及的三年殖民统治:(1798~1801)目的:占领埃及,威胁英国最重要海外殖民地印度。占领:1798年(1797年夏,带领法国驻扎在意大利的拿破仑向法国督政府提出占领埃及的方案,拿破仑授命为东方军司令,统率陆海军占领埃及,要把英国势力清除出去,1798年7月,拿破仑率3.5万军队入侵埃及,埃及军队一触即溃,法国迅速占领亚历山大港和开罗等地)统治:①政治上: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扶持帕夏,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②经济上:没收的地产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工厂,为军事提供后勤服务;修复灌溉系统,促进农业生产。 ③科学文化上:对埃及文化进行研究和侵略。(参见教材《历史纵横》)退出:1801年。【合作探究】拿破仑逝世至今,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各国的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学家和文学家频繁研究和评述的对象……世界各国出版的有关拿破仑的著作,论文和资料估计在10万种以上,至少有9个国家拍摄过拿破仑的电影达70多部。有人称他是“继亚历山大、恺撒以后最伟大的人物”、“世纪的巨人”、“法国革命的体现者”、“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之一”。也有人骂他为“匪徒”、“暴君”、 “篡位者”、“法国革命的扼杀者”。……各派观点分歧仍然严重地存在者。——《法国通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问:你如何看待拿破仑对埃及的殖民统治?评价:其侵略性是主要的:首先,拿破仑出于与英国殖民争霸的目的,出兵侵占埃及; 其次,拿破仑对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 第三,废除包税制后,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 第四,拿破仑掠夺了大量埃及的文物与国宝,将其运送回法国,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本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政治上打击封建军事集团马木路克势力; 经济上废除封建的包税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 文化上加大对古埃及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2)法英对埃及的争夺:原因:拿破仑对埃及的入侵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过程:法、英相继撤兵,英国支持马木路克割据①英国联合奥斯曼帝国出兵埃及,1801年法国被迫从埃及撤兵;②英国企图扶持马木路克占领埃及,由于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国家的反对,也撤出埃及,但仍支持马木路克割据,为以后侵略作准备。影响:①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②英国与法国争夺埃及,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英国往往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英国的侵略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1、埃及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原因: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经过:起义名称 时间 背景 结果 影响开罗人民首次起义 1798.10 拿破仑入侵埃及 遭镇压 掀开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开罗人民第二次起义 1800 英国和奥斯曼军队联合攻打法军 持续一个多月 加速法军失败开罗人民第三次起义 1804 马木路克卷土重来,横征暴敛 胜利 穆罕默德·阿里加入起义,奠定改革基础开罗首次起义① 原因:1798年7月24日,法军进入开罗,并完全占领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在摧毁埃及军事力量的过程中,波拿巴(在未称帝前,称姓氏波拿巴,1804年称帝后才改称教名拿破仑)希望通过吸引埃及土著领袖人物──伊斯兰教长老和社会贤达的合作,来稳定他的占领。这种做法,确实使部分上层长老、富商大贾和地方显贵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好处,但是普通的埃及人所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暴政代替另一种暴政:对抵抗者持续不断的血腥报复,对老百姓的严密监视,对贝都因人牛羊马匹的肆意抢掠,对城镇居民的敲诈勒索,各种沉重的赋税杂费等,无一不令埃及人愤恨。法国占领者强迫征收军粮、住房和财产税,成了各省起义的导火线。② 大致过程:1798年10月21日,开罗爆发了反抗法国占领者的第一次起义。起义者出其不意地袭击法国人的机关,杀死法军卫戍司令官。猝不及防的法军匆忙撤离开罗城。波拿巴本人跑到开罗附近尼罗河中的一个小岛上,指挥讨伐。起义者以爱资哈尔清真寺为据点,筑起街垒,准备坚持战斗。法军猛烈炮击聚集在清真寺附近的起义者。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但法国也付出了牺牲300余人的代价,其中包括3名高级军官。随后,法国进行了血腥报复,杀害了4000人左右,开罗被淹没在血泊中。③ 失败原因:这次起义基本上是一次人民的自发斗争,起义的基本群众是受尽法军欺压的城市平民和近郊农民,“既没有带头的领袖人物,也没有指挥作战的军事长官”。起义群众,最初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经验不足,没有及时攻打敌人的主要据点使法军得以集中兵力,镇压这次起义。加之法军备有重炮和快枪,起义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④ 意义:这次起义在埃及人民斗争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它吹响了武装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号角,揭开了埃及近代反帝反殖斗争历史的第一页,给法国殖民者以迎头一击。拿破仑在埃及处境困难,英军舰停泊在亚历山大港切断法军退路。1799年1月,拿破仑率军窜向叙利亚海岸。阿拉伯人民从四面八方袭击法军,2万法军仅剩1.2万,拿破仑溜回法国,埃及人民不能容忍法国长期统治,1800年3月,埃及人民第二次起义,起义军准备长期战斗,全城居民纷纷收集铜器铁器赶造武器,双方僵持40多天,最后,法军在开罗四面纵火,在一片火海中攻占起义据点,埃及人民进行游击战,土耳其军队在英军支持下反攻埃及,法军内外交困,1801年8月投降。法军撤走后,埃及存在三股势力:英军乘虚而入,土耳其统治者和卷土重来的马木路克。英军极力拉拢马木路克,埃及感到只有赶走一切外来势力,结束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利。由于马木路克的横征暴敛,再度激起人民反抗,1804年开罗人民第三次起义,在这些起义中,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站到起义军一边,很快获得胜利。建议: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法、英对埃及的争夺背景去分析。影响:埃及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 2、穆罕默德·阿里掌权:1805年,埃及立法会议宣布废黜帕夏,拥戴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帕夏,并得到奥斯曼素丹的承认。【备课资料】穆罕默德·阿里 (Muharomad‘Ali,1769~1849) 19世纪奥斯曼帝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埃及总督,埃及阿里王朝(1805~1849)的创建者。全名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阿迦·本·阿里。原系阿尔巴尼亚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人,生于希腊卡瓦拉一驻军小头领家庭。信奉伊斯兰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逊尼派教义。早年丧父,由其叔父和城防军长官抚育成人。曾经营烟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生意。1798年应征入伍后,曾两次被派往埃及抗击入侵法军,因能征善战,被擢升为阿尔巴尼亚军团主要将领之一,留驻埃及。1805年率部参加埃及人民起义,夺得政权,奥斯曼素丹被迫封其为埃及总督,并授予“帕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称号,建立阿里王朝。1807年率军击溃侵埃英军。自1811年起,不断向外扩张,1811~1818年出兵阿拉伯半岛,镇压瓦哈比教派反对土耳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人统治的起义,并占领麦加和麦地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1820~1822年侵占苏丹,修建喀土穆城,1824~1827年参与镇压摩里亚半岛的希腊独立运动,1831~1841年间两度出兵西亚,打败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占巴勒斯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黎巴嫩、叙利亚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以及土耳其部分本土。后在英、俄、奥地利、普鲁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等国干预下,被迫接受1840年伦敦条约规定的条件,从国外撤回全部军队,仍臣属于奥斯曼帝国,仅保留埃及总督的世袭权和苏丹地区的终身管辖权。穆罕默德·阿里是阿拉伯国家近代史上的著名穆斯林君主。原为文盲,45岁始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籍。他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在执政的43年(1805~1848)期间,为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主权国家,他以富国强兵为总方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通过全面改革,穆罕默德·阿里使埃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他因此而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和“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之人”。晚年积郁成疾,精神错乱。1848年逊位于其长子易卜拉欣。1849年病故于亚历山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葬于开罗。 3、阿里政权面临的内外形势(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直接原因)(1)国内:①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马木路克仍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 ③宗教长老特权阶层的威胁。(2)国外:①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步伐没有停止; ②奥斯曼素丹不愿意放弃对埃及的统治。(3)改革的目的:富国强兵 ★教学小结:在构建本课知识结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明古国埃及的辉煌与黯淡、沉沦与奋争的沧桑之变,鼓励学生开展以“追寻埃及的历史足迹”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把两个文明古国埃及与中国放在宏大的历史空间中进行分析比照,丰富学生怀古思今的历史情怀。本课着重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须向学生对本节课作一些归纳和概括:如,埃及国内的三大政治力量:①马木路克: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前的马木路克王朝的统治者。原意为“奴隶”(mamluk),曾是埃及阿尤布王朝时期从中亚买来的军事奴隶。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②帕夏:土耳其派遣驻埃及的总督,代表素丹,是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③近卫军:有土耳其近卫军和马木路克近卫军两类。对拿破仑侵略埃及也要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在教材表现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侵略性特别是文化掠夺的基础,向学生揭示出文化侵略的另一面,即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时能联系到拿破仑文化侵略的积极影响,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埃及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问题解答:⊙本课测评:1、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提示: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势力马木路克,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拉拢以帕夏为首的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残酷镇压埃及人民的反抗。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立为法军提供后勤服务的工业企业,如食品厂、弹药厂等;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文化上:组织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推进对古埃及文化的学术研究,形成多卷本的巨著《埃及纪事》;发掘埃及的大量文物并运回法国。 2、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历史背景。参考答案提示: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名义上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实际上是在国内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的统治下,国内推行包税制,土地和农民都在马木路克的严格控制下。在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下,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衰弱的埃及成为正在兴起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对象。1798年,法国将军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在此实行了三年的殖民统治。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奴役了埃及人民,但是它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法军退出埃及后,英军侵入埃及,并利用马木路克势力力图控制埃及。面对法国、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埃及人民英勇反抗。他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开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法侵略者及英国支持的马木路克反动势力,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正是在第三次开罗起义的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获得人民的支持,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 ⊙学习延伸:(略)高三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②实行俸禄制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 ④确认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C、阶级斗争尖锐 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④尽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 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 D、正式废除井田制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 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 B、军事强大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普遍推行县制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 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2、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23、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从正面谈谈你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题21、(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22、措施:重农抑商。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④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24、答案:(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用权秦国政治权力得到巩固,进而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的行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正确的。(共20张PPT)第2课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埃及,其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城市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随着1798年法国侵入埃及和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埃及与中国的历史开始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过渡,其城市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开始接受新文明的洗礼。——车效梅《开罗、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比较研究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1、结合时代背景,概述1798年法国入侵前,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2、阿里改革实现埃及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过渡中采取了哪些措施?3、埃及和中国向现代国家过渡的过程中有何相似之处?政局动荡经济落后复习提问:结合时代背景,概述1798年法国入侵前,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属于奥斯曼帝国行省的埃及,实际上处在马木路克的统治之下,各种政治集团争权夺利,战乱频繁。盛行包税制,沉重的剥削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内忧民族矛盾尖锐: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埃及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外患必要性拿破仑在埃及近代化措施的诱导;埃及的民族意识的形成;穆罕默德 阿里政权的建立。可能性探究1:结合上节课内容谈谈:如果你是穆罕默德.阿里,面对上台后的内忧外患你将会采取怎样的改革措施?对内:对外:增强军事力量,有效抵抗来自奥斯曼和英国的侵略。◆“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探究2: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富国强兵(直接)学习西方,抵御外来侵,巩固统治(根本)消除马木路克的威胁,发展社会生产.领域 内容 措施 作用经济制度及措施 农业工业商业政治文教军事探究3: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过渡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内容 措施 作 用改革土地制度结合教材P80内容完成下表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宗教势力;打击了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允许土地转让和抵押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巩固统治基础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促进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学以致用】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奥尔克 麦克莱姆扬言:“穆罕默德 阿里是我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材料2: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回答:1)判断奥尔克 麦克莱姆应该属于哪个阶层?材料1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2中“尤灭弄权之骁骑”是指什么?这一举措有何影响?属于宗教长老阶层。宗教长老阶层势力威胁到了阿里的政权。阿里必须采取措施消除这一阶层。指消灭马木路克势力。消除了马木路克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领域 内容 措施 影响经济 农业 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工业商业结合教材P81-82内容完成下表1.兴修水利,开挖新运河,加固与修筑堤坝。2.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农业得到恢复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出口欧洲国家);为其它改革奠定了基础。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民族工业1.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2.围绕军事工业发展民用工业;3.严格管理手工业生产。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工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原因);开罗等城市的商业日趋兴旺;亚历山大成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表现)促进了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域领 内容 措施 影响政治体制文化教育军事方面结合教材P3内容完成下表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1.歼灭残余的马木路克;2.削弱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3.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部长省长自命。巩固了国家政权为改革奠定了基础;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维护其封建专制集权(实质)。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经验。1.创办学校,外聘专家;2.选派留学生;3.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4.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各类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为其他改革创造条件。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1、实行征兵制;2、组织训练新式军队;3、建军校培养军官;4、装备先进武器。使得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穆罕默德 阿里和英、法两国军事顾问在一起。阿里还企图用西方教育体制取代埃及这种传统的教育。探究4:通过阿里改革的内容你能发现本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观点一: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观点二:认为是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探究5:埃及和中国向现代国家过渡的过程中相似之处:阿里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背景、目的、内容、性质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相似之处:背景:目的:内容:性质:影响:内忧外患;富国强兵(师夷长技以自强);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封建性质的改革;近代化的开端(工业、军事、文化教育)。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推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不同点:①内容:②推动者:③成效:阿里改革的成效更为明显。阿里改革涉及到土地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1)埃及史学家: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2)土耳其史学家: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3)埃及人民中流传着一句话:他(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4)马克思说:(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请问:你心目中的阿里是怎样的?请你结合史实证明你的观点。(课后完成)众说纷纭话阿里观点可以是以肯定为主型;可以是以否定为主型,也可以是以肯定与否定参半型。只要能结合相应的史实论证即可。如果持肯定态度,理由如下: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建立了近代工 业,提高了生产力;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如果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得分)THANK YOU!长老:指的是伊斯兰教长老,是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称谓,是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尊称。原为荣誉称号,后为国家任命的最高教职。重要概念:长老阶层长老阶层:是拥有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的这一部分人,他们自成系统,不从政府领取薪俸,而以当地的宗教产业为生。在土耳其人统治时部分长老成为包税人。十八世纪,是埃及最活跃、最富裕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埃及人民中间处于“领导”地位,并在马木路克执政期间和法国人统治时期,在政治上起了显著有益于人民的作用。19世纪初,帮助阿里扫清执政初期的重重障碍,因此政治势力很大发展。在感到羽翼丰满后,阿里于1809年颁布法令,削弱长老势力,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从此,长老阶层的地位江河日下,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撒丁城堡大屠杀虽然埃及耕地只占到该国领土的3%,但尼罗河沿岸地区还是庄稼茂盛,而且埃及还是世界上长绒棉的主要出口国,占世界总产量40%。第3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后果 ★课标要求认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识记扩张的原因、情况和后果。2、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失败:识记导致失败的内外因素。3、改革的影响和意义:识记性质、影响和意义。4、理解改革与扩张的关系、改革失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埃及历史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掌握和理解专制性与扩张性是改革失败的原因。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法,简要归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将扩张、失败与意义进行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说明改革的本质特征。3、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材料,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对阿里改革的是非得失发表自己的看法,用阅读和讨论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改革的结果,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2、民族独立、近代化是进步潮流的结论。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任何的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4、通过对埃及反侵略史实的学习,理解殖民侵略的残暴性、殖民主义的罪恶和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初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与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及其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难点:英国等列强插手及英、法、俄等国在对待奥斯曼帝国与埃及态度上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后果:1、改革增强埃及国力,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战争影响了改革进程;2、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赢得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开埃及乃至中东地区近代化之先河;3、抗击强权,勇敢地抵御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高擎中东地区民族独立的火炬,推动了奥斯曼帝国辖区内各民族的解放运动。改革的后果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为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知识间复杂的内在构成,建议教师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全面描述当时埃及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进一步梳理清楚英法等列强、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叙述法: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 一、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1、时间:1811~1841年(约30年)2、阶段与特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3、具体表现:方位 时间 对 象 背景或起因 结果或影响东方 1811年 阿拉伯半岛 半岛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沙特家族在半岛的兴起 历经17年艰苦战斗,阿拉伯半岛成为埃及的属地南方 1820年 苏丹 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空虚 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扩大了阿里的统治区域,但也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西北 1824年 希腊 帮助奥斯曼帝国平定希腊起义;利益的诱惑 占领包括雅典在内的希腊大部分地区;遭英法俄联合舰队突袭,对外扩张遭受第一次重大挫折。北方 1831年 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率军入侵叙利亚 占领叙利亚,挫败奥军,迫使奥斯曼签订土埃和约,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小归纳:将阿里的扩张概括为东伐(阿拉伯半岛)、南征(苏丹)、西讨(希腊)、北战(奥斯曼帝国)四个带方位的关键词。四次战事简介:(1)向东——兵侵阿拉伯半岛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奥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怀心机,相互利用。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资料补充】沙特家族与沙特阿拉伯王国18世纪下半叶,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逐渐与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结合。1793年,沙特家族确立了沙特政教合一的体制。到19世纪初叶,沙特家族已控制了包括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在内的几乎整个阿拉伯半岛。沙特家族公开宣称要由阿拉伯人来统治阿拉伯世界,瓦哈比教派则以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作为其政治主张。阿里出兵侵入阿拉伯半岛,镇压了沙特家族所领导的反抗,并实际统治了半岛。现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建立的。他于1924年统一阿拉伯半岛,1932年以本人的姓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2)向南——侵占苏丹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人力、财力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伯半岛战事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阿里指望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两年之内,埃及军队便灭掉了苏丹两个最大的王国──达尔富尔王国和散纳尔王国,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3)西北——渡海进攻希腊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此时,埃及实力因改革而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1822年,埃军首先攻占了克里特岛。1824年7月,阿里派出2万名陆军士兵和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赴希腊。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军手中,希腊独立运动处境艰险。这时,国际形势剧变,明争暗斗的英、法、俄三国很快协调,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4)向北——进攻奥斯曼帝国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战争初期,埃军连连获胜,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1832年底,3万埃军精锐一举击败6万土军,随即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在这种形势下,想乘机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国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英法两国深恐奥斯曼帝国落入俄国手中,要阿里停止进攻。但埃军先头部队已近奥斯曼帝国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而且已基本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的目标。4、影响:①对外扩张,扩大了统治区域,建立了以埃及为中心、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②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影响了国内改革的进程,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这是导致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1、内因:阿里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致使起义不断。(阿里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1)捐税苛重。虽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特征决定了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层群众,而只能是以阿里为首的新地主贵族集团。阿里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又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境况更趋恶化。为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设法增加捐税。(2)劳役繁重。对外战争时,阿里热衷于大兴土木,从而导致埃及的劳动力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地主频繁强征农民去开挖河渠、修筑道路、建造工厂、修建宫殿乃至构筑军事工程等,农民们被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3)兵役无止境。阿里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军队的素质,但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征兵制便演变成了抓兵制。政府出动军队围捕壮丁,用铁链锁强行押往军营。阿里统治后期,老人、少年和学生也强征入伍。(4)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民众于绝境。大批农民弃地逃生,一些人乞讨为生,一些人充当城镇苦力,还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区乃至国外谋生,以致田地荒芜。工厂因无人而停业。为了不去当兵,许多埃及男子将自己弄成残废。(5)境内人民起义不断。早在19世纪20年代,埃及各地已不时爆发抗税抗丁的农民起义。各地驻军接连向开罗告急,致使阿里应接不暇。 2、外因:列强的插手和干涉。(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同时,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1)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杂而对立。随着欧洲列强更深地插手东方问题(“土耳其遗产”),土埃冲突与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加趋于复杂化。列强分化为两股对抗的力量:即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倾向土耳其,法国支持埃及。列强的争斗必然促使土埃间的矛盾更趋激化。(2)英土协定激化矛盾。1838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阿里知道若埃及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拒不承认这个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埃英关系和埃土关系均急剧恶化。在英国的怂恿下,奥斯曼素丹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第二次土埃战争,战争初期,土耳其处于优势。1839年4月,土耳其军攻入叙利亚。6月埃军开始反攻,土军锐气受挫。埃军攻入土耳其本土,土军大败准备求和。英、俄、奥、普、法五国闻讯后立即照会土耳其政府,提出土埃问题应由欧洲列强参与解决。但是,列强意见不统一,经过幕后外交活动,英俄普奥决定撇开法国达成解决办法。1840年7月,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利,埃及军队则应从其他地区撤出;奥斯曼素丹批准的所有协定和法令应在埃及生效,埃及应每年向素丹纳贡。(3)阿里战败葬送改革大业,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接受伦敦条约。1840年9月,英俄奥土对埃及发起进攻。此时又发生了叙利亚反埃大起义和法国援埃态度的转变(法国不敢为了埃及而与英、俄、普、奥四强兵戎相见),法国援助的希望化为泡影。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 3、失败标志:1841年奥斯曼素丹颁布赦令(家族世袭权、管辖素丹权、军事限制与接受1938年条约)战败标志着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大帝国土崩瓦解,此后埃及再次降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国,而且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由于1838年的英土商约开始在埃及实施,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等实行的严格垄断被逐步废除。阿里通过经济改革经营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散,大批工厂倒闭。到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列强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这正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而阿里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始终对阿里改革的积极潮流起着逆向作用,对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起着抑制作用,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资料补充】关于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及苏伊士运河的开凿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苏伊士运河被誉为“东西方海上捷径”、“世界航海的咽喉要道”。它的繁荣为埃及人民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被看作是“埃及经济繁荣的生命线”。运河于1859年动工开挖的,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以下是几则关于这条运河的史实。(一)拿破仑未竟之梦1798年征服埃及时,拿破仑曾梦想建造一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这样一条运河能使他开辟一条直接夺取印度和远东财富的通道,从而削弱大英帝国的经济实力。但拿破仑手下的勘测人员算错了红海与地中海的海平面高度,因而得出了红海海平面要比地中海高几米的结论。他们断言,此类工程一旦实施,埃及三角洲便会为海水所淹没。在进入19世纪之后的许多年内,对这项计划是否可行的种种担心依然不断出现。直到开凿苏伊士运河的具体计划者、组织者法国人费迪南·德·莱塞普斯实现了这项计划,于1869年建成了苏伊士运河,这样才使得这些担心销声匿迹。(二)埃及的付出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是埃及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埃及为开凿这条运河花费了大量金钱。据统计,购买运河公司股票花费3 246 600英镑;根据拿破仑三世仲裁向运河公司赔款3 363 000英镑;购买河谷地产花费40万英镑;1869年为取消运河公司部分特权和收回一些建筑物又赔款120万英镑;挖掘淡水渠耗资120万英镑;庆祝运河通航耗资140万英镑;加上贷款利息、佣金、仲裁等其他费用5 814 000英镑,总计1680万英镑。而欧洲股东的全部投资仅为448万英镑。挖河的劳工,几乎都是埃及人。开凿运河的10年中,埃及政府提供了数十万劳工。他们在炎炎烈日下,在滚滚黄沙里,忍饥受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双手,一镐一锹,挖去了720 000 000立方土,运河凿成时,有12万埃及人牺牲了生命。正如前埃及总统纳赛尔所说:“这条运河是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血汗、我们的尸骨换来的。”(三)运河的概况苏伊士运河位于亚非两大洲的分界线上,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把大西洋与印度洋连接起来。这条运河开通后,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距离比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缩短航程8000~10000多千米,不仅减少运费,而且航道安全可靠,风险少。运河从地中海的塞得港到红海的陶菲克港,全长173千米,河面宽180~200米,平均水深为15米,可容载重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船舶通过。运河刚开通时,河深8米,河底宽22米,河面宽70米。后来运河不断地拓宽,以容纳现代船只。现在所有这些度量数据都已扩大了一倍多。(四)运河权的收回运河开通以来,其主权一直控制在英法两国手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政府和人民开展了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从1946年开始,埃及政府就同英国政府进行要求英国从运河撤军的谈判,英国拒绝撤军,谈判时断时续。与此同时,埃及人民在运河区掀起了武装游击斗争和示威抵抗斗争,反对英国对运河的军事占领。埃及人民和政府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迫使英国在1954年10月19日同埃及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根据协定规定,英国于1956年6月13日从运河区撤出最后一批军队。自此,英国对运河区长达74年的军事占领宣告结束。 三、改革的意义:1、局限性:阿里政权的封建性、专制性和残暴性农民受地主的沉重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来源于战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隶过着军营式的生活,与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扩张战争对国家的创伤,陷人民于深重的灾难中,激化了内部矛盾。2、性质:?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未能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3、失败原因:阿里封建政权的弊端;欧洲列强的干涉;穷兵黩武动摇了根基。4、历史意义: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②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进了近代化进程;③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④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⑤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合作探究】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问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答案提示: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就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此时崛起的阿里对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境内充满生机活力的部分。 ★教学小结:本单元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改革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二,改革的主要内容;三,改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总的来看,阿里的改革措施是有利于巩固埃及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是为阿里王朝的对外扩张服务的,具有明显的封建性。但是,阿里的各项改革措施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在他统治的时间里,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同时,也使拿破仑冲开的埃及大门开得更大了,有助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评论和科学技术传入埃及,因而在客观上又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成长,使埃及成为亚非最先开始实行近代化的国家。所以这次改革无论在埃及和非洲历史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问题解答:⊙本课测评:1、简述阿里对外扩张的经过。参考答案提示: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直接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想取代宗主国的地位。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2、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提示: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学习延伸:(略) ★ 课后反思: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是新增加的内容,但是本专题线索比较清晰。阿里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后,确立的土地制度究竟是国有制还是私有制,这个问题还有待探究。岳麓版教材中没有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而人民版教材中没有整顿社会秩序的内容。最后在比较阿里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时,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课本中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高三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②实行俸禄制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 ④确认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C、阶级斗争尖锐 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④尽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 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 D、正式废除井田制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 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 B、军事强大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普遍推行县制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 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2、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23、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从正面谈谈你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题21、(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22、措施:重农抑商。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④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24、答案:(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用权秦国政治权力得到巩固,进而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的行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正确的。第2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改革土地制度:识记逐步废除包税制,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许多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宗教长老阶层;实施单一的土地税,确定土地私有制。2、促进经济发展:识记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设立农业的专门机构管理;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际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商业:开罗(商业);亚历山大(对外贸易)。3、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识记政治: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地方建立起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文化:创办学校,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派遣留学生去欧洲;出版和翻译著作。军事: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按照法国模式组织训练军队;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4、学会将改革内容和背景联系起来,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改革内容的针对性;理解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全方位的推进,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探究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掌握和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法,简要归纳每一项改革内容及其效果。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握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向与碰撞,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作一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改革内容、过程分析,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2、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改革会有阻力,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关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难点:埃如何从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的性质并概括其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教材分“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及“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三目叙述。又通过一段【历史纵横】和一段【资料回放】等材料补充介绍细节内容,从而全方位地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本课知识点较多,但知识结构条理清晰,通过教学学生便于从整体把握。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改革的内容来分析改革的性质,把握其特点。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问答法:师:“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后统治面临哪些问题?其出路何在?”生1:法、英的殖民侵略。生2:马木路克专权,激化人民矛盾,社会动荡。……在学生结合前课内容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只有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才能消除统治危机。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一、经济措施: 措 施 影 响经济 农业 1、改革土地制度:逐步废除包税制,没收违规宗教地产,改革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消除了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2、兴修水利3、推广改良农具4、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改革奠定经济基础工业 1、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2、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商业 工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原因),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表现)分析:1、农业方面:(1)改革土地制度:措施:①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引导学生回顾“包税制”和“马木路克”两个历史概念,再指出当时包税权实际上由马木路克掌握,这样马木路克通过包税权控制了埃及土地和农民,也从经济和政治上严重威胁了中央,这样,改革首先从改革包税制开始,而包税制的改革势必会损害马木路克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穆罕默德·阿里并没退缩,而是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了他们的土地。【备课资料】阿里的“鸿门宴”1811年,阿里邀请开罗附近的马木鲁克大小头领及其随从470人前往萨拉丁城堡出席宴会。平素骄横惯了的马木鲁克头领根本不会想到阿里敢把他们怎么样,因此他们只带了少数随从,肆无忌惮地前来赴宴。宴会结束后,早有准备的阿里立即对疏于防范的马木鲁克首领发动突然袭击。通向大门有一段石头垒成的高墙,前面是狭窄的下坡石阶小道,当马木鲁克们经过此处时,阿里军队突然从高墙上推下无数块大石头,把他们砸得抱头鼠窜,与此同时,密集的子弹又毫不留情地雨点般飞过来,结果只有一人漏网,其余的全部被歼。紧接着,阿里在全国展开大搜捕,一共消灭了1000多人,残余分子或仓皇逃窜各地,或就地宣誓效忠阿里。至此,统治埃及达500年之久的马木鲁克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不复存在。②没收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宗教势力;原因:宗教长老阶层是埃及特权阶层,他们在推翻马木路克统治,反对英法殖民统治和穆罕默德阿里上台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势力日益膨胀。长老阶层原来就有许多宗教地产,又夺得了许多马木路克的土地,逐渐成为骄奢淫逸的封建主,引起人民不满,对阿里政权也构成威胁。内容:1809年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对宗教地产的证件重新查验,把那些没有地契或地契不合规格的宗教地产收归国有。接着开展土地普查,没收了许多违规的宗教地产。影响:这些措施打击了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备课资料】长老阶层① 长老的含义:这里所谓的“长老”指的是伊斯兰教长老,是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称谓,是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尊称。不同时代、不同教派互有差异。约始自11世纪,原为荣誉称号,后为国家任命的最高教职。② 长老阶层则是拥有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的这一部分人,他们自成系统,不从政府领取薪俸,而以当地的宗教产业为生。在土耳其人统治的数百年间,宗教田产逐渐增多,而且部分长老成为包税人。长老阶层在十八世纪埃及社会中,是最活跃、最富裕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埃及人民中间处于“领导”地位,并在马木路克执政期间和法国人统治时期,在政治上起了显著有益于人民的作用。19世纪初,这个阶层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正是这些长老,在拥立穆罕默德·阿里一事中起了最大作用;也正是这些长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穆罕默德·阿里扫清执政初期所遇的重重障碍,毫无疑问,长老通过这些行动,自己的政治势力也有很大发展,在1806-1807年这段时间里,阿里还没有流露出对长老们的不满情绪,但他又不愿看到长老势力的日益壮大。阿里在感到羽翼丰满后,于1809年颁布法令,削弱长老势力,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又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从此,长老阶层的地位江河日下,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③废除包税制,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由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的土地到正式废除包税制,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国家逐步掌握了土地。再将土地分配或分租,既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制度的改革,将各种捐税折合为单一的土地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占有者的转让和抵押权,实质就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制。影响:穆罕默德·阿里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2)水利灌溉:兴修水利,开挖新运河,加固与修筑堤坝。表现:修建马哈茂德运河把尼罗河水引到亚历山大附近,使尼罗河三角洲的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作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上土地制度和税收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作物产量得到增加。(3)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表现:发展棉花等经济作物,培植优质长纤维棉花。作用:棉花等经济作物出口欧洲赚外汇,提高农业效益,为改革奠基础。 2、工业:措施:(1)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带动民用工业发展,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表现:①从西欧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如建兵工厂和亚历山大造船厂;【资料回放】1834年,法国元帅马尔蒙参观了亚历山大造船厂,他在访问记中写道:“这个厂建立不到六年,就造了十艘主力舰。每艘备有百门大炮,其中七艘已在海上游弋,另外三搜即将下水……埃及是一个没有木材、铁矿和铜矿的国家,是一个缺乏训练有素的工人和水手的国家。正是在这个国家里,建成了造船厂,并在短期内把海军扩展到如此惊人的地步。”②军工带动民用,如1816年建第一家纺织厂,埃及生产的棉麻布匹、呢绒、丝绸畅销阿拉伯世界。(2)对手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管理,产品由政府直接调配使用。影响: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3、商业和贸易:原因:工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表现:①开罗等城市的商业日趋兴旺; ②亚历山大成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影响:促进了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参见《资料回放》) 二、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1、政治措施:(1)目的: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2)内容: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建立咨议会; 地方: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认识:国务会议、咨议会在形式上看有仿效欧美国家的一面,但却由自己的儿子担任议长,仍是维护其专制集权的实质。)(3)影响:穆罕默德·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文化措施:用西方教育体制取代传统教育(1)措施:①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②选派大批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③印刷出版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翻译欧美著作,并创办阿拉伯文报纸。(2)影响:推动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埃及培养了自己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埃及教育的近代化) 3、军事改革: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1)措施:①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②按照法国模式组织训练军队;③建立军事学校,从法国等西欧国家请来教官,为埃及培养新型军官;④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2)影响:使埃及逐渐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走上了对外穷兵黩武的扩张道路。该目内容可用表格进行归纳,便于学生掌握:政治 1、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2、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 巩固了国家政权为改革奠定了基础3、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实质维护其封建专制集权文化 1、创办学校,外聘专家2、选派留学生3、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4、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 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各类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军事 1、实行征兵制2、加强训练军队3、建军校培养军官4、装备先进武器 使得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合作探究】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内容进行比较教学构思:首先要明确改革性质的一致性。其次,两者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内容的不谋而合,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处亚非的中国和埃及同样面临着共同的使命,即富国强兵,都希望通过改革“师夷长技以自强”。如具体到,为什么两国都会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企业呢?显然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是基于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而在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有出路。第三,还应看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比较实例: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背景 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 埃及处于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目的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为了对外扩张推动者 埃及由最高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进行;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内容 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更全面,涉及到政治,农业,土地和赋税各个方面结果及原因 失败,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政权的封建性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有列强的插手和干涉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性质 有利于近代化的封建改革 意义 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经济、军事实力得到增强,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效更大 ★问题解答:⊙本课测评:1、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是如何巩固政权的。参考答案提示:穆罕默德·阿里颁布法令,没收了一些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马木路克不服,发动叛乱,穆罕默德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马木路克从埃及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后来,他颁布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宗教长老阶层对宗教地产改革不满,穆罕默德·阿里联合人民,打击长老阶层,埃及长老的势力由此削弱,从而,巩固了政权。 2、穆罕默德·阿里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参考答案提示: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种植品种和面积,重要的经济作物实施国家专卖制度,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学习延伸:(略)高三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②实行俸禄制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 ④确认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C、阶级斗争尖锐 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④尽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 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 D、正式废除井田制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 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 B、军事强大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普遍推行县制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 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2、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23、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从正面谈谈你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题21、(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22、措施:重农抑商。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④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24、答案:(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用权秦国政治权力得到巩固,进而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的行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正确的。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综合试题一、选择题1.奥斯曼素丹统治埃及的政治措施有①将埃及设立为行省 ②派遣总督——帕夏 ③建立近卫军 ④保留马木鲁克,并让其担任地方长官 ⑤实行包税制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下列有关埃及包税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奥斯曼素丹在埃及征税的形式 B.包税制下的农民负担各种赋税C.拿破仑统治时期废除了包税制 D.包税制下的包税人在包税区内几乎没有权力3.18世纪末,英法侵略埃及的根本原因是A.埃及战略地位优越 B.埃及国力衰弱C.出于建立殖民地、拓展市场、倾销商品的需要 D.拿破仑的个人野心4.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英国入侵埃及不同于法国入侵埃及的特点是A.侵占埃及,建立殖民统治 B.往往联合奥斯曼帝国和扶植马克鲁克势力侵略C.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D.镇压人民起义5.1798年法国远征埃及的目的有①打击反法联盟的组织者英国 ②建立殖民地 ③威胁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印度 ④帮助埃及发展资本主义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6.18世纪末马木鲁克统治埃及时的国内政治状况是A.农田变成荒漠 B.传统的商业和贸易萎缩C.经济凋敝 D.马木鲁克之间相互攻伐,政局混乱7.拿破仑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材料集中体现了A.拿破仑向东方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野心 B.拿破仑想到东方去巡游C.拿破仑嫌欧洲地区太小 D.拿破仑想到东方发财致富8.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有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③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9.穆罕默德·阿里建立政权后主要的外在威胁是A.奥斯曼土耳其 B.英国等欧洲列强 C.希腊 D.马木鲁克10.阿里政权建立前,埃及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有A.反对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封建统治C.反对资产阶级统治 D.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11.穆罕默德·阿里为消除马木路克势力是威胁而采取的最基本手段是A.改革土地制度 B.武力 C.谈判 D.拉拢12.下列关于阿里 方面的改革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B. 首先发展军事工业C.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 采取官办方式13.阿里改革重点发展军事工业的重要原因是A. 武装军队,抵御外来侵略,巩固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C. 为发展经济奠定基础 D. 打击马木路克势力14.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部长及各省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 咨议会没有实权 B. 维护专制集权 C.仍仿效欧美民主制度 D. 改革了政治机构15.穆罕默德·阿里大力发展军事方面的措施有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实行征兵制③建立海军舰队④派遣留学生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16.穆罕默德·阿里在改革中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根本目的是A. 推动埃及的近代化 B. 抵御外来侵略C.巩固统治,建立庞大帝国 D. 改善国内的文化教育17.下列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措施是A. 取消纳税人的免税地 B. 没收违规宗教地产C. 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 D. 确立土地私有制制度1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措施中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措施是A. 在中央设立咨议会 B.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业C. 改革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 D.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19.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影响有①结束了分裂割据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④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20. 穆罕默德·阿里仿效欧美国家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咨议会,但由其儿子担任议长,这表明A. 阿里真正认识到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B.阿里对欧洲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肤浅的 C.阿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其目的是推行民主制度21.阿里改革失败的外部原因是A. 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与残暴 B. 阿里的一系列扩张战争加剧了国内形势的恶化C. 英国等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和干涉 D. 穆罕默德·阿里的个人因素22.下列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近代非洲历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改革B.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埃及当时的国情C.改革推动了埃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废除了包税人的土地权 B.打击了宗教长老势力C.巩固了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24.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的是A.咨议会取得了实权,可以限制君主 B.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C.结束了埃及的长期分裂和割据局面 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25.“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是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D.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2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A.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 B.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C.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D.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27.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①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 ②欧洲列强的干预 ③阿里政权的穷兵黩武 ④ 奥斯曼帝国凭借强大的武力进行镇压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28.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战争激化了哪些矛盾①阶级矛盾 ②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矛盾 ③列强与埃及的矛盾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2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进步之处在于①建立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思想文化 ③推动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的进程 ④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30.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 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不符合英国的殖民利益 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④穆罕默德·阿里才艺过高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二、非选择题31.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阵法与列国无异。”请回答:(1)所谓“弄权之骁骑”是指什么?有何影响?(2)所谓“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又是指什么?试举例说明。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拿破仑在他出征埃及的短暂时间里,还粉碎了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这为天才的阿尔巴尼亚冒险家穆罕默德·阿里当政铺平了道路。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他开始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地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在1835至1848年间将大约2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是怎样粉碎“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的?产生了什么影响?(2)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采取的措施。(3)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向西方学习的最终结果及其原因。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阿里发展工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因此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任何利润,从而使工厂得不到扩大再生产资金。而厂长大多是一些现役或退役军官,对组织生产一窍不通,对贪污和剥削工人却颇为在行。此外,外国商人利用埃及人不懂技术的弱点,将一些老式的、使用过的,或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这一切造成工厂产量下降,亏损巨大,难以维持下去。——岳麓版《历史》选修1材料二 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了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可以不被征召入伍。——英国旅行家兰恩回答:据上述材料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综合试题参考答案1-5 DDCBC 6-10 DACBD 11-15 AAABA15-20 CCCBB 21-25 BDCAD 26-30 CCAB D31.答案:(1)消灭马木鲁克势力,消除了马木鲁克势力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2)指阿里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和向西方学习的措施。向西方学习如: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选派青年学生去欧洲留学;实行征兵制,按照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军队的摸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等。32.答案:(1)措施:拿破仑占领埃及后,政治上,打击腐朽不得人心的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行政机构;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 影响:为穆罕默德·阿里当政创造了条件。 (2)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翻译欧洲著作;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新式的陆海军;在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业结构。 (3)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33.问题:答案:工业生产资金匮乏;管理不善,腐败盛行;外国商人挟技居奇;广大农民不满对外战争,采取种种手段逃避兵役。 原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没有变革封建生产关系,这是封建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 后果:生产效率低下,阶级矛盾激化,改革难以继续下去。高三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3、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②实行俸禄制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 ④确认土地私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C、阶级斗争尖锐 D、要称雄天下的欲望6、之所以说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主要因为它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7、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9、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相地而衰征 ③整顿吏治,革新政治 ④尽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10、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 D、①②均不正确11、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12、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发展新兴封建经济 C、富国强兵增强国力 D、正式废除井田制1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放到农业 B、奖励农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15、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实力日渐强大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7、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 B、军事强大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商鞅变法最为彻底1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19、商鞅变法遭受贵族保守势力抵制、破坏和反扑的主要原因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普遍推行县制20、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③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 ④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赵)灵王北略中山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西有褛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通鉴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原因何在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内容 (4)概括以上三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2、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23、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从正面谈谈你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D A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D B A D D C D二、材料题21、(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并向北发展。(4)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22、措施:重农抑商。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④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24、答案:(1)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用权秦国政治权力得到巩固,进而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2)恩格斯认为政治权力的行为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正确的。(共13张PPT)请同学们谈谈埃及的历史和地理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一、18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人与马木路克是如何统治 埃及的?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是怎样侵略埃及的?把握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马木路克、帕夏、包税制、开罗首次起义一、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1、奥斯曼统治下的埃及2、阿里的崛起3、英法的入侵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拿破仑对埃及的三年殖民统治。拿破仑殖民统治在埃及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东西文明冲突方面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所起的推动作用。穆罕默德·阿里的出身来历;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背景、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最后穆罕默德·阿里如何巩固其政权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①逐步废除包税制,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②没收了许多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了宗教长老阶层; ③实施单一的土地税,确定了土地私有制2、促进经济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设立农业的专门机构管理 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商业:开罗(商业);亚历山大(对外贸易)3、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1)政治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 地方建立起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2)文化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 选派留学生去欧洲; 出版和翻译著作3)军事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 按照法国模式组织训练军队; 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三、改革的后果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改革的意义出四次出兵分别指向四个国家或地区,即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南方的苏丹、西北的希腊、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从埃及国内来说,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致使起义不断;从外部形势来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同时,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1)捐税苛重。虽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特征决定了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层群众,而只能是以阿里为首的新地主贵族集团。阿里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又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境况更趋恶化。为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设法增加捐税。(2)劳役繁重。对外战争时,阿里热衷于大兴土木,从而导致埃及的劳动力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地主频繁强征农民去开挖河渠、修筑道路、建造工厂、修建宫殿乃至构筑军事工程等,农民们被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3)兵役无止境。阿里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军队的素质,但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征兵制便演变成了抓兵制。政府出动军队围捕壮丁,用铁链锁强行押往军营。阿里统治后期,老人、少年和学生也强征入伍。(4)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民众于绝境。大批农民弃地逃生,一些人乞讨为生,一些人充当城镇苦力,还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区乃至国外谋生,以致田地荒芜。工厂因无人而停业。为了不去当兵,许多埃及男子将自己弄成残废。(5)境内人民起义不断。早在19世纪20年代,埃及各地已不时爆发抗税抗丁的农民起义。各地驻军接连向开罗告急,致使阿里应接不暇。改革失败的复杂的外部因素:(1)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杂而对立。随着欧洲列强更深地插手东方问题(“土耳其遗产”),土埃冲突与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加趋于复杂化。列强分化为两股对抗的力量:即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倾向土耳其,法国支持埃及。列强的争斗必然促使土埃间的矛盾更趋激化。(2)英土协定激化矛盾。1838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阿里知道若埃及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拒不承认这个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埃英关系和埃土关系均急剧恶化。在英国的怂恿下,奥斯曼素丹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第二次土埃战争,战争初期,土耳其处于优势。1839年6月埃军开始反攻,土军锐气受挫。埃军攻入土耳其本土,土军大败准备求和。英、俄、奥、普、法五国闻讯后立即照会土耳其政府,提出土埃问题应由欧洲列强参与解决。但是,列强意见不统一,经过幕后外交活动,英俄普奥决定撇开法国达成解决办法。1840年7月,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利,埃及军队则应从其他地区撤出;奥斯曼素丹批准的所有协定和法令应在埃及生效,埃及应每年向素丹纳贡。(3)阿里战败葬送改革大业,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接受伦敦条约。1840年9月,英俄奥土对埃及发起进攻。此时又发生了叙利亚反埃大起义和法国援埃态度的转变,法国援助的希望化为泡影。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改革的意义”一,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这说明阿里执政时期埃及曾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二,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三,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五,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共36张PPT)1.到目前为止,选修1所学的改革有哪几次?2.各次改革分别代表哪些阶级的利益?3.各次改革的最突出结果是什么?4.宗教改革前,罗马天主教会对西欧实行…统治。5.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派有…、…、…。6.改革后的新教派与传统的天主教在信仰上帝方面有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要改?第六单元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3.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公元前3200年出现奴隶制的统一国家公元前525年为波斯征服,成为其行省之一。公元前332年左右,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打败波斯人,建立了希腊—马其顿人的统治。公元前30年罗马执政屋大维出兵侵入埃及,从此罗马统治达600余年公元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并占领。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798-1801年,法国拿破仑入侵并统治3年。1882年英国军队占领埃及。1956年英国军队撤出苏伊士运河区。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内忧外患,政局动荡阻碍了埃及社会的发展。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戴为埃及帕夏开始推行改革1)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政治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管理埃及,经济上通过包税制征收赋税,搜刮埃及财富。必要性:可能性:奥斯曼帝国形势图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必要性:可能性:内忧外患,政局动荡阻碍了埃及社会的发展。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戴为埃及帕夏开始推行改革2)马木路克的首领相互攻伐,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1)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政治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管理埃及,经济上通过包税制征收赋税,搜刮埃及财富。马木路克原意“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路克仍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他们生性强悍、习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埃及默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必要性:可能性:内忧外患,政局动荡阻碍了埃及社会的发展。1805年默罕默德·阿里被拥戴为埃及帕夏开始推行改革2)马木路克的首领相互攻伐,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3)1798年法国为打击英国,威胁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印度,派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并实行3年的殖民统治。1)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政治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管理埃及,经济上通过包税制征收赋税,搜刮埃及财富。1798年7月,拿破仑率3.5万军队入侵埃及,埃及军队一触即溃,法国迅速占领亚历山大港和开罗等地,开始对埃及长达3年的殖民统治。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必要性:可能性:内忧外患,政局动荡阻碍了埃及社会的发展。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戴为埃及帕夏开始推行改革2)马木路克的首领相互攻伐,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3)1798年法国为打击英国,威胁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印度,派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并实行3年的殖民统治。4)1798年为维护自己利益,英国也派军入侵埃及,并联合奥斯曼帝国打败法国,企图通过扶持马木路克确立自己在埃及的地位。5)埃及人民先后发动三次反抗殖民侵略的武装起义,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1)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政治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管理埃及,经济上通过包税制征收赋税,搜刮埃及财富。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站在埃及起义者一边,1805年被拥戴为帕夏,顺应民心开始推行改革。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在政治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把埃及作为帝国的行省②彻底消除了马木路克的势力③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④实行包税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 D.②④18世纪末,英法侵略埃及的根本原因是A 埃及战略地位优越B 埃及国力衰弱C 出于建立殖民地、拓展市场、倾销商品的需要D 拿破仑的个人野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外因是:A.政局动荡不安,社会混乱 B.经济残破 C.阶级矛盾尖锐 D.英法对埃及争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是 ①埃及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 ②埃及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来侵略 ③马木路克反动政权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宁 ④1805年,阿里被拥立为帕夏,建立了阿里政权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C ①②③ D ①②④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必要性:可能性:内忧外患,政局动荡阻碍了埃及社会的发展。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戴为埃及帕夏开始推行改革2)马木路克的首领相互攻伐,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3)1798年法国为打击英国,威胁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印度,派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并实行3年的殖民统治。4)1798年为维护自己利益,英国也派军入侵埃及,并联合奥斯曼帝国打败法国,企图通过扶持马木路克确立自己在埃及的地位。5)埃及人民先后发动三次反抗殖民侵略的武装起义,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1)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政治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管理埃及,经济上通过包税制征收赋税,搜刮埃及财富。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站在埃及起义者一边,1805年被拥戴为帕夏,顺应民心开始推行改革。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必要性:可能性:5)埃及人民先后发动三次反抗殖民侵略的武装起义,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站在埃及起义者一边,1805年被拥戴为帕夏,顺应民心开始推行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戴为埃及帕夏开始推行改革内忧外患,政局动荡阻碍了埃及社会的发展。1)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政治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管理埃及,经济上通过包税制征收赋税,搜刮埃及财富。2)马木路克的首领相互攻伐,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3)1798年法国为打击英国,威胁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印度,派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并实行3年的殖民统治。4)1798年为维护自己利益,英国也派军入侵埃及,并联合奥斯曼帝国打败法国,企图通过扶持马木路克确立自己在埃及的地位。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逐步废除包税制,没收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阶层的违规宗教地产,承认土地占有者有转让和抵押土地的权利,确立土地私有制。实施单一的土地税,并按土地等级制定不同的征税标准。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赋税制度:促进农工商发展的措施农业工业:商业:大力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1)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2)推广改良农具。3)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棉花。开罗商业兴旺,亚历山大成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仿效欧美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在地方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各部部长和外各省省长由穆罕默德·亲自任免,垄断国家政权。: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经验。1)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2)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 3)选派留学生去欧洲; 4)出版和翻译欧美著作,创办阿拉伯报纸。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经济政治文化军事1)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 2)建立军事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担任军事教官; 3)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建立海军。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逐步废除包税制,没收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阶层的违规宗教地产,承认土地占有者有转让和抵押土地的权利,确立土地私有制。实施单一的土地税,并按土地等级制定不同的征税标准。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赋税制度:促进农工商发展的措施大力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1)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2)推广改良农具。3)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棉花。开罗商业兴旺,亚历山大成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农业工业:商业:仿效欧美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在地方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各部部长和外各省省长由穆罕默德·亲自任免,垄断国家政权。: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1)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2)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 3)选派留学生去欧洲;4)出版和翻译欧美著作,创办阿拉伯报纸。1)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 2)建立军事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担任军事教官; 3)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建立海军。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逐步废除包税制,没收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阶层的违规宗教地产,承认土地占有者有转让和抵押土地的权利,确立土地私有制。实施单一的土地税,并按土地等级制定不同的征税标准。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赋税制度:促进农工商发展的措施大力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1)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2)推广改良农具。3)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棉花。开罗商业兴旺,亚历山大成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农业工业:商业:仿效欧美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在地方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各部部长和外各省省长由穆罕默德·亲自任免,垄断国家政权。: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1)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2)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 3)选派留学生去欧洲;4)出版和翻译欧美著作,创办阿拉伯报纸。1)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 2)建立军事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担任军事教官; 3)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建立海军。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积极消极:2)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3)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得以维持。4)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5)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1)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改革没有改变埃及落后的封建制度,农民仍然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工人也带有农奴制的烙印,残暴的统治和连年的对外战争,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失败原因2)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联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军事打击。1)阿里政权推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内捐税沉重,对外穷兵黩武,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1.时间:2.阶段与特征3.概况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1811-1841年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东伐——阿拉伯半岛南征——苏丹西讨——希腊北战——奥斯曼帝国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必要性:可能性:5)埃及人民先后发动三次反抗殖民侵略的武装起义,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站在埃及起义者一边,1805年被拥戴为帕夏,顺应民心开始推行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戴为埃及帕夏开始推行改革内忧外患,政局动荡阻碍了埃及社会的发展。1)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政治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管理埃及,经济上通过包税制征收赋税,搜刮埃及财富。2)马木路克的首领相互攻伐,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3)1798年法国为打击英国,威胁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印度,派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并实行3年的殖民统治。4)1798年为维护自己利益,英国也派军入侵埃及,并联合奥斯曼帝国打败法国,企图通过扶持马木路克确立自己在埃及的地位。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逐步废除包税制,没收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阶层的违规宗教地产,承认土地占有者有转让和抵押土地的权利,确立土地私有制。实施单一的土地税,并按土地等级制定不同的征税标准。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赋税制度:促进农工商发展的措施大力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1)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2)推广改良农具。3)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棉花。开罗商业兴旺,亚历山大成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农业工业:商业:仿效欧美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在地方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各部部长和外各省省长由穆罕默德·亲自任免,垄断国家政权。: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1)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2)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 3)选派留学生去欧洲;4)出版和翻译欧美著作,创办阿拉伯报纸。1)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 2)建立军事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担任军事教官; 3)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建立海军。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积极消极:2)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3)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得以维持。4)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5)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1)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改革没有改变埃及落后的封建制度,农民仍然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工人也带有农奴制的烙印,残暴的统治和连年的对外战争,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性质:失败原因2)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联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军事打击。1)阿里政权推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内捐税沉重,对外穷兵黩武,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穆罕默德·阿里仿效欧美国家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咨议会,但由其儿子担任议长,这表明A 阿里真正认识到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B 阿里对欧洲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肤浅的C 阿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 其目的是推行民主制度阿里改革失败的外部原因是A 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与残暴B 阿里的一系列扩张战争加剧了国内形势的恶化C 英国等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和干涉D 穆罕默德·阿里的个人因素下列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近代非洲历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改革B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埃及当时的国情C改革推动了埃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关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的结果及危害不正确的是A埃及在事实上获得了独立B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C使埃及国力日益强大D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A 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B 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C 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是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D 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A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B 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C 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D 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①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②欧洲列强的干预 ③阿里政权的穷兵黩武④ 奥斯曼帝国凭借强大的武力进行镇压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C ①②③ D ①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弱点是A 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B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C 未能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D 打击宗教长老势力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战争激化了哪些矛盾①阶级矛盾 ②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矛盾③列强与埃及的矛盾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进步之处在于①建立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思想文化 ③推动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的进程 ④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 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不符合英国的殖民利益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④穆罕默德·阿里才艺过高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阿里改革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A加强了中央集权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C消除了马木路克势力的威胁D从根本上改革了政治体制下列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产生的历史作用的是A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B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C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D对工人和农民进行剥削和掠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复习课件.ppt 第6单元《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单元测试(人教选修1).doc 6-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教案(人教选修1).doc 第1课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课件.ppt 6-2《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人教选修1).doc 第2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课件.ppt 6-3《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后果》教案(人教选修1).doc 第3课 改革的后果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