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史部分)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与风格。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仙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1、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古猿分化而来的,人类从远古祖先可以追溯到生活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森林古猿。劳动使古猿变成了人,又继续推动人类成长。根据地质考古资料,可把史前人类的发展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劳动工具、社会生活和人类体质特征都有不同。下阶段比上阶段更发展,更进步,这都是和社会劳动的发展分不开的。2、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劳动)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制作工具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3、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陕西蓝田人,距今80万年;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生产工具简单),过着群居生活(由于个体能力的相对弱小与原始环境的险恶),已经学会用火。(北京人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有着重要意义)③分布特点: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从满天星斗到花团锦簇,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①代表性遗址:(分早期和晚期)A.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南稻北粟;陶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开始定居生活,生活逐渐稳定。③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农耕和聚落的逐渐发展。4、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生活特点: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百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的转变,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补充(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一定的交换关系、一定的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2.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3.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明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4.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丰富与长久的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时期(1)三皇五帝:(注意了解)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神农氏。(炎帝: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五帝: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颛顼、帝喾、尧、舜(2)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其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尧对舜经过长期考察后,就把联盟的首领位置让给舜。后来舜老了,也以“禅让”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禹。原始民主制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原始民主制是一种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2)特点①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②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以后的阶级民主制。③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中的,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居于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3)“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邦国林立,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夏朝:(国家的产生)(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国家性质:天下为公→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另外,禹死启继,表明当时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生。)●河南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多角度认识古代早期国家的诞生(1)国家的实质: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2)国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划分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3)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3)夏朝的行政管理:①夏王是最高统治者;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③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经过分封的氏族成为夏王朝统治的基础,许多氏族担负着夏王朝所委派的任务;方国部落要向夏王朝交纳一定的贡。)(4)夏朝的灭亡:公元前1600年,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夏朝为商汤所灭。三、商朝:1、建立:建立者:汤;时间:公元前1600年。(统治中心: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2、政治变迁:(1)都城变更:商朝建立后,国都一再迁徙(原因:中原屡有洪灾,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国力一度衰弱),直到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才得安定,后未再迁都。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朝。(2)国家机构(更加完善):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内外服制;商朝的地方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及燕山。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文化成就:①甲骨文:是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主要为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②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4、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牧野之战)●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纣王执政晚期昏庸暴政导致周边部族联合反抗。(炮烙之刑)四、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2、政治建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就是周王将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②目的:为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③分封制的对象与特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被封诸候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④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同姓不婚)⑤分封制的作用:统治集团逐渐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b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城。c有于周文化的传播。d有利于打破殷商时代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为未来向地缘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华夏族的生长聚合。e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已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王权衰弱。f诸侯再次分封后的臣民不直接从属于周王,产生一种离心力,不利于中央集权。g重亲缘而轻法度,缺乏对诸侯的约束力。(2)宗法制①含义:(了解)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国家法律规范。②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③特点及基本原则:a.核心“嫡长子继承制”;b.血缘与政治结合;c.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D.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E.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实质: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④作用:对当时影响: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家国同构。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形成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的风气,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局限: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宗法制走向崩溃,但宗法制的影响长期存在,如今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都与宗法制的影响相关。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3、西周的灭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国人暴动:西周后期周都镐京地区的国人发动的驱逐周厉王的武装暴动。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引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又专门派人“监谤”,发现有异议者则杀之,结果人人自危,不敢议论,道路以目。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国野制;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国野制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2)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后,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后,厉王出逃,宗周一片混乱,国人推举共伯和代行政事。这一年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召公、周公二相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号曰“共和”,所以称为“共和行政”。(3)西周的灭亡: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4.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5.延续性、稳定性商周政体蕴含的原始民主遗存(1)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2)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輿论。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夏、商、周三代在政治继承制度和国家的政治构筑形态方面,都经历了由村落社会过渡到国家社会的时期。三代之间的关系,并不似后世王朝的前后继替。夏、商、周应是自黄帝下来一直平行存在的三个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更替,只是代表对统治中心的占据和势力强弱的浮沉而已。三代在文化方面,来源不一,宗庙各异,但均发展出城邑式的宗族统治机构,君王的继承制度也有基本上的类似。而且在物质文化方面,基本特点也是一致的。足以表明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即产生了自身的凝聚力,可谓“寻其本则一脉相承”。(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民族。五、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成就:1、阶段特点: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2、经济文化成就:(1)农业为主:基本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主要生产工具是:木石工具,青铜工具极少。(2)手工业为辅:A.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特点:生产规模大,官府垄断、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品种多,数量大(礼器代表权力和秩序、兵器、食器、酒器);产品质量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周铸有文字(铭文);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B.纺织业: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商代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周礼》书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C.陶瓷业:商和西周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D.管理制度:工商食官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春秋战国随着私营手工业出现及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王室衰微,导致工商食官制度衰落,战国后期彻底终结,但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3)商业交通和城市商民善于经商;商朝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西周时期,随着商业的进步,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可以看到流通骨贝和铜贝的情形。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周道路沿途设有旅社,并建立了邮驿制度。文化成就:商周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是青铜文化。(1)文字1.图画文字:比甲骨文更早的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图画文字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甲骨文:比较成熟的文字。1899年的秋天,皇家大学国子监祭酒(校长)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上发现有奇奇怪怪的刻划,这些刻于龟甲、牛骨、鹿骨以及人骨上的文字遂被称为“龟甲兽骨文”,后简称“甲骨文”。甲骨卜辞除记录大量人文资料外,也是部包罗万象的科学记录,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农业、医学、数学、生物、交通等等。3.铭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成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商朝的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钢器有长篇铭文出现,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2)文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评价:《诗经》:①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②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③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④具有社会教化功能;⑤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⑥对研究周和春秋具有重要史料价值。(3)敬天保民:1)概念: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2)政治主张:①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②要体察民情。③要慎用刑罚。3)评价:敬天保民的思想将天和民相联系,意味着民的地位的提高,这对于维护和巩固西周政权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后来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体。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赖天命,周公甚至明确指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尚书·君奭》)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向。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4)历法:夏商时期的历法夏商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到商朝,夏历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目前所见“中国”一词的最早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补充(一)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组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相对松散。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部落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仍主要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3.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二)先泰时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表现小结:由夏商到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兴起、发展、走向繁荣的历史,这一时期实现了由禅让制到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转变,国家机构逐渐完善,经济与文化领域也有所发展,这就为东周向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与风格。由夏商到西周,实现了禅让制到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转变,国家机构逐渐完善(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也有所发展,为东周向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体系搭建】考点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