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合唱变奏曲《铃儿响叮当》教学案例 教学年级: 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合唱曲变奏曲《铃儿响叮当》根据美国同名歌曲改编。歌曲演唱形式为四声部童声合唱,全曲十个段落,每个段落的旋律分别采用原歌的主题或副歌加以变奏和发展。在变奏中,吸收了圆舞曲(Waltz)以及属于爵士音乐范畴的 “摇摆”(Swing)舞曲、摇滚音乐的节奏与伴奏音型特点。在各段的调性上也具多样化,涉及到 降E、F、G、A等远关系调。 学情分析: 学习起点预测:五年级的学生已学习合唱知识,有二声部合唱基础并熟悉人声分类;他们在四年级上册《乒乓变奏曲》的欣赏过程中对“变奏曲”这一体裁的听辨也有一定基础。音乐欣赏中强调的音乐要素学生们也比较熟悉,探索《铃儿响叮当》的变奏之美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学习困难预测:合唱变奏曲《铃儿响叮当》有10个乐段,在初次聆听时,学生要耐心的听完全曲,并思考乐段变化,音乐要素变化等问题,这对他们来说一个挑战。 教学目标: 1.充分聆听合唱变奏曲《铃儿响叮当》,感受变奏乐段中情绪变化,能听辨圆舞曲、爵士、摇滚音乐风格。 2.在模唱曲调、画旋律线、摇滚乐队演奏动作模仿、摇摆舞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师生合作探究产生变奏的主要音乐要素,运用改变节奏、节拍的方法创编变奏曲。 3.用连贯与跳跃的声音演唱抒情与欢快两种情绪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难点: 分段聆听,探索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旋律、节奏、节拍)在变奏中所起的作用。 导学策略: 1.整体感受,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变奏乐段入手,有重点的对比聆听,通过演唱圆舞曲风格、爵士“摇摆舞”风格、摇滚风格主题旋律、舞蹈律动、画旋律线感受等方法体验“变奏曲”风格变化、情绪变化之美。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关注不同音乐片段中“节奏、节拍”这两种音乐要素的变化,进而领会变奏曲产生的一般方法:改变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3.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变奏曲的创作体验。 教学用具:钢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聆听教师演奏《铃儿响叮当》副歌旋律 教师:歌曲名称是什麽?请你唱几句歌词作为回答。 学生:《铃儿响叮当》。 教师:《铃儿响叮当》来自哪个国家的歌曲呢? 学生:美国。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美国歌曲,又叫做《雪橇歌》,是彼尔彭特1857年创作的。原是一首人们冬季滑雪撬时所唱的游戏歌曲,副歌衬词中的“叮叮当”即是在模仿雪撬的铃声。后来,歌曲又逐渐成为圣诞节日晚会上所唱的祝酒歌,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2.聆听圆舞曲变奏片段 教师:感觉音乐情绪有哪些变化? 学生:前一段情绪欢快,后一段抒情。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曲谱,节拍一样吗? 学生:节拍不同,第一段旋律时四四拍、第二段旋律是四三拍。 教师:我们边听边画一画旋律线,两段音乐的节奏一样吗? 片段一: 1=G 2/4 3 3 3 - ︱3 3 3 - ︱ 3 5 1 2 ︱3 - - -︱… 片段二: 1=F 3/4 3 - 3 ︱3 - - ︱3 - 3 ︱3 - - ︱3 - 5 ︱1 - 2 ︱3 - -… 学生:节奏也不同,第一段旋律节奏密集,第二段旋律节奏舒展。 教师小结:音乐旋律由于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变化,产生与主题不一样的旋律,这样的旋律变化我们叫它变奏,变奏也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音乐风格。 3.导语:今天侯老师和同学们聆听一首别具风格地《铃儿响叮当》,它是一首以童声合唱演绎的变奏曲,请你听一听,你熟悉的《铃儿响叮当》变了几“变”?你喜欢哪一段? 二、聆听合唱变奏曲《铃儿响叮当》 1.聆听全曲, 教师:歌曲共有几段?当你听到音乐旋律变化、或者音乐风格、情绪与之前不同时举手示意。 学生:共10段。 教师:你最喜欢哪一段变奏? 学生1:圆舞曲风格的变奏。 学生2:很热烈的舞曲风格的变奏。 学生3:有人声在呼喊的变奏。 教师:现在,就从你们最喜欢的变奏乐段开始聆听,大家一起找一找变奏曲如此多变的秘密。 2.分段聆听,感受不同风格,了解变奏元素 (1)聆听通俗风格片段 1=G 2/4 3 3 3 -︱3 3 3 -︱3 5 1 2 ︱3 - - -︱…5 5 4 2 0 ︱5 5 4 2 0 ︱5 5 4 2.︱1 - - -… 教师:边听边哼唱,歌曲旋律哪里变化了? 学生:结尾出现三次切分节奏。 教师:我们用“啦”唱一唱这段旋律,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切分节奏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切分节奏推动旋律更加跳跃。 教师:请你用以下这条节奏为旋律伴奏。(4/4 x x x x x ‖) (2)聆听圆舞曲变奏片段 教师:我们边听范唱,边用“啦”轻声模唱曲调,你能找到歌曲旋律里明显的变化吗? 学生1:结尾句先抑后扬。 学生2:顿音唱法也带来一种俏皮的感受。 教师:请你再用“啦”的声音模唱这段四三拍旋律,前边要连贯,结尾唱顿音要跳跃。 教师小结:节奏,节拍、旋律的变化带来了抒情的感受,也引起了风格的变化。 教师:你知道四三拍表现体现了哪种音乐风格吗? 学生1:圆舞曲,又叫华尔兹, 学生2:三拍子,“蓬嚓嚓”节奏带有的一种旋转的韵律,给人一种优美的摇荡感。 教师:让我们一起再唱圆舞曲,请你将每小节第一个音唱的略重一些。 小结:节奏与节拍变化带来圆舞曲风格变奏。 词条图片(8张) (3)聆听爵士风格片段 1=G 4/4 3.3 2.2 1.1 2.2︱3 3.3 3 0︱3.3 2.2 1.1 2.2︱3 3.3 3 0︱… 教师:观察曲谱,旋律中出现最多的节奏是什么? 学生:旋律中连续使用了附点节奏 教师:读一读节奏,连续的附点节奏带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感觉很跳跃。 教师:边听边画旋律线,这段音乐带给你什么感受?情绪怎样呢? 学生:感觉愉快,轻松。 教师:你知道这种轻松惬意的感觉属于哪一种音乐风格? 学生:爵士音乐。 教师小结:这段变奏是爵士舞曲中典型的摇摆舞风格,音乐使人感觉惬意,轻松。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聆听范唱,以跳跃的顿音“哒”模唱曲调感受摇摆感觉(附点节奏的第一个音演唱略重一些),并击掌伴奏。 教师:请你和老师一起跳起来,用舞蹈动作表现爵士摇摆舞的轻松与惬意。 小结:连续的附点节奏让我们感受到爵士风格的变奏,你听下面这段旋律带给你什么感觉? (4)聆听摇滚风格片段 1=A 4/4 3 3 3 3 1︱3 3 3 3 1 ︱3 5 1 1 2 6 ︱6 0 5 3 0 2 1 ︱ 教师:音乐情绪变化怎样?你是否发现特殊节奏? 学生1:激动热烈。 学生2:切分节奏再次出现, 教师:切分节奏造成旋律不规则的前进感,再听一次,变奏中力度、速度怎样变化? 学生:力度加强,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节奏与速度力度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热烈的情绪,你知道这段属于哪种风格嘛? 学生:摇滚音乐。 教师小结:摇滚同样起源于美国,明朗简单的节奏与旋律表现出热烈的情绪。 教师: 你能模仿摇滚乐队的演奏动作来表现摇滚乐热情奔放的情绪吗? (5)聆听混合风格 1=A 4/4 2 3 3 - ↘︱3333 2 3 3 - ↘︱3333 2 3 3 - ↘︱… 教师:音乐中什么声音最吸引你?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场景? 学生1:掌声,人声。 学生2:我想到了雪地里的捉迷藏游戏。 教师:聆听音乐,让我们也来一场雪地捉迷藏(x — 处击掌伴奏)。 教师:什么音乐元素改变带来了变奏?这段变奏属于什么风格? 学生:xxxx x x x -节奏重复出现,呼应的人声与掌声体现了音色的变化,引起变奏。 教师小结:变奏属于混合风格。 三、巩固升华 1、听辨教师示范与变奏曲片段,用舞蹈动作或者演奏动作表示出音乐风格 (1)爵士 (2)摇滚 (3)圆舞曲 2、创编《小星星变奏曲》 教师:同一首《铃儿响叮当》,由于音乐要素的变化,不但影响了音乐风格,也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你认为,引起变奏的主要哪一种音乐要素是什么? 学生:节奏,节拍变化。 教师:请你运用这两种方法——改变节奏、节拍,将儿歌《闪烁的小星》做个变奏吧! (1)改变节奏 教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研究,将x节奏变为小附点节奏唱一唱——闪烁的小星,表现爵士风格。 学生:1.1 1.1 5.5 5.5︱6 6.6 5 0︱4.4 4.4 3.3 3.3︱2 2.2 5 0︱ 啦 … … 教师:我们还能怎样表达快乐闪烁的小星呢? 学生1:用跳跃的声音演唱。 学生2:可以边唱边跳摇摆舞。 (2)改变节拍 教师:各小组合作,请将每小节第一拍x唱成两拍——朦胧的小星,表现圆舞曲风格。 学生:3/4 3 - 3︱3 - -︱3 - 3︱3 - -︱3 - 5︱1 - 2︱3 - -︱3 - -︱… 啦… … (3)聆听教师钢琴示范,说出变奏风格。 学生:爵士风格。 四、小结 1.浅谈课堂收获 (1)聆听合唱变奏曲《铃儿响叮当》,再一次了解“变奏曲”这一体裁,体验了变化节拍、节奏带来的圆舞曲、摇滚乐、摇摆舞等音乐风格。 (2)改变音乐的节奏与节拍,我们也可以创作不同风格、情绪的变奏曲。 2.兴趣延伸 我们今天欣赏了合唱变奏曲《铃儿响叮当》,同学们不仅感受到圆舞曲、爵士、摇滚三种音乐风格,还掌握了两种表达不同情绪的唱法,皮尔彭特创作的《铃儿响叮当》流传已有100多年,有很多音乐家以歌唱、器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演绎它。喜欢《铃儿响叮当》的同学请你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发现更多更有趣的“叮叮当”。 教学反思: 呈现现象 1、在探索影响歌曲产生变奏的音乐要素时,教师用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举例示范,体验力度、速度、节奏、节拍这四种音乐要素变化对主题旋律、音乐风格、情绪情感产生的不同作用,学生在聆听变奏二、三时基本掌握了对比的方法,聆听之后的变奏时,就能自己主动听音乐进行分析了。 2、学生模仿教师在分析变奏片段之后,汇总出引起变奏的主要表现要素—节奏、速度、力度,还总结了创作变奏的方法—改变节拍、加入切分节奏,并以《闪烁的小星》主题为原型,分别创作了《小星星圆舞曲》、《小星星摇摆舞》两个变奏曲。 归因分析 1、教师精心剪辑、筛选了最能体现“华尔兹”、“摇摆舞”、“摇滚乐”风格的音乐片段,这些对比鲜明、差异颇大的“铃儿响叮当变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聆听与探究的兴趣。 2、教师按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为主”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始终关注“音乐表现要素”对音乐主题的影响;教师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生成情况,在带给学生愉悦的音乐体验时,也教给学生聆听的方法,分析音乐表现要素的方法,进行音乐创编的方法。 改进措施 本课还有三点要改善: 1、“音色”这一表现要素对“变奏曲”的产生影响不大,但是以“童声”音色来表现合唱却是《铃儿响叮当》表现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要点明“童声”音色在作品中的作用——“童声”带来了纯洁的宁静与欢乐。 2、注意评价学生表现的语言,要更准确一些,明确学生的优、缺点,能让学生及时改善问题。 3、教师还是不太“放心”学生,再放开一些,让学生有更自由精彩的表现,大胆和学生互动。 变奏也疯狂 —— 合唱变奏曲《铃儿响叮当》 欣赏教学案例 人音第十册第5课 太原市迎泽区双塔北路小学校 侯 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