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凸透镜成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初步认识实像、虚像的概念。 (3)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能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2)从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写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教法 学生活动及学法 教学功能及德育目标 引入新课: (1)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会发现什么?再用凸透镜观察教室外边的物体,会发现什么?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2)改变物体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不同的像,那么,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跟透镜的焦距是否有关? 教师引导。 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现象。 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出问题: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学生经过讨论提出各个不同问题。 (3)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探究题目: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师提问。 教师指导并板书各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 发散学生思维。 聚合学生思维。 猜想建立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与像的大小、倒正、实虚的关系。 (2)教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各种可能(学生的猜想可能与主题远离,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教师组织。 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 讨论交流。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 设计实验: 友情提示: 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具座的高度,使烛焰、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物距(u):物体(蜡烛烛焰)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些部分也可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总结)。 (1)学生根据自己猜想及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装置。 (2)各组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简要的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指导。 注意听,认真领会。 (也可由学生自学)。 学生明确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 学生设计实验。 设计好实验记录表格。 组之间讨论交流。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勤奋的精神和执着的追求。 取长补短。 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引导。 教师板书。 (或用大屏幕打出来。) 指导完成。 回忆思考。 本组间讨论、归纳本节知识。 完成随堂练习。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