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单元测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单元测试(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单元测试(1)
一、单选题
1.中国历史上涌现的大量平民工匠,他们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为当时社会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有关平民工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毕昇发明雕版印刷术
B.?明朝时期,黄道婆将棉纺织的先进技术传到松江
C.?一五计划期间,王崇伦发明了以刨床代替插床的“万能工具胎”
D.?改革开放期间,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苦干实干,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
2.“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主要的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其他行业??????????????????B.?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C.?发展生产与提高生活水平兼顾?????????????????????????????D.?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和法制建设
3.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短短几年时间,就生产出了第一批新中国自己的汽车一一“解放牌”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这主要得益于(???

A.?成功推行了土地改革
B.?实现了全国大陆的统一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5.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大跃进”的开展
6.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

A.?全国耕地面扩大
B.?地主土地所有制高速发展
C.?农民人口增长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7.给下图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适合的是(??
)
A.?侵略与反抗??????B.?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自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享受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的标准,由年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以下扩大到30万元以下。这(???

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②对提高我国经济实力起关键性作用
③体现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
④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1979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观点;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
)???????????
A.?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B.?完全否定计划经济是推行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C.?计划经济体制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唯一标准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2.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光明日报》2012年4月20日撰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成功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正式提出这一“转向”是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大
14.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八大????????????????????C.?中共七大????????????????????D.?中共十四大
15.20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下海创市场”则成为很多中国人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为顺应这一发展,中共十四大(
)???????????
A.?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作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C.?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16.材料分析。
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生动叙述着一段历史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场面?在这一天毛泽东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3)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
(4)上面四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主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这场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谈谈这场革命所取得的历史功绩?
材料三: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观点
时间
著作或观点
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
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1928年11月
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述红色政权发生、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
(2)请说出材料二事件的名称,并写出与材料一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结合上述著作或观点,说说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国革命道路形成了哪些特色?
三、综合题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队伍,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图片是这支军队发展历程的缩影。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五,这支人民军队创建于哪一年?
(2)图六的场景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哪一战役?
(3)我国的战略核力量由哪几部分组成?
(4)导弹部队的组建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走上了什么道路?
19.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例举我国近代(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及影响?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写出两次重大转变并分别说明影响?
(3)根据材料你认为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不得抄原文)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历史上平民工匠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所以A错误;元朝时期,黄道婆将棉纺织的先进技术传到松江,所以B错误;一五计划期间,王崇伦发明了以刨床代替插床的“万能工具胎”,所以C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苦干实干,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所以D错误。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历史上平民工匠成就的识记。
2.
A
分析: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主要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其他行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语句“‘一五’计划的最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3.
C
分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然而,短短几年间新中国就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的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这主要得益于哪项举措。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一五计划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成就和意义。
4.
A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是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仅改变了原来人民公社化的管理模式,也改变了生产分配方式,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因而打破了过去的平均主义。故选A符合题意。
【点评】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5.
B
分析:由题中图表可以看出,在国民经济之中,公有制已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总产值中100%是公有制经济,这种状况最早应出现于三大改造完成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6.
D
分析:由题干关键词“1951年比1949年粮食增长”结合所学,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了,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可知,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促使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考查土地改革。
7.
C
分析:据题干图片内容“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北伐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可知,这与五四运动、中共的成立、北伐战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有关。这些内容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故根据题干图片中的内容可归纳的单元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919年5月4日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最适合作为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
8.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影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据题意“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可知,此事件是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皇帝倒了”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的反映,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历史事件为新中国的成立,所以②项错误。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识记。
9.
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小型微利企业的减税政策体现了对小型微利企业发展的支持,小型微利企业作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态,表明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能够促进就业、扩大生产和方便生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对提高我国经济实力起关键性作用还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所以②表述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制度的理解。
10.
C
分析: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十四大开始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A、D两项是197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政策,B项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政策,因而C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判断能力。
11.
A
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对市场经济有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先后经历了1979年、1981年、1987年、1992年这几个阶段,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完全否定计划经济是推行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不符合题意;
?C.
计划经济体制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唯一标准
,不符合题意;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
C
分析: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
13.
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答案为D。
?
【点评】知道中共十四大的相关知识。
14.
D
分析: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
?B.中共八大,不符合题意;
?C.中共七大,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
C
分析:A.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不符合题意;
?B.
作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
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牢记。
二、材料分析题
16.
(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3)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分析:(1)根据图片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图一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时在天南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还特别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等。根据题意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措施就包括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翻身的解放,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局面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
(3)根据图文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图二是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时,香港还被英国占领,澳门还被葡萄牙占领。从中国地域而言,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但还不能称为是全部统一,因为在东南沿海还有部分岛屿(如台湾),还未解放,只能称作是祖国大陆的统一。
大陆指的是指除港,澳,台以外的中国的领土,所以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西藏和平解放。
(4)本小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从四幅图来看,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此可以概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3)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
17.
(1)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2)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因此开始了新文化运动
(3)在“农民运动的考察""土地改革”等论述指导下,中国革命走出了依靠工农群众,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特色;在“枪杆子里出政权”论断指导下,进行了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在“红色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指导下,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分析:(1)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要求具备理解与识记能力。材料一中的“革命”是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要求具备理解与综合能力。辛亥革命后,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因此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从政治领域到思想文化领域。
(3)本题考查归纳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农民运动的考察”“土地改革”等论述表明,依靠工农群众,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表明,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红色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明,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所以,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故答案为:(1)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2)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因此开始了新文化运动。
(3)在“农民运动的考察""土地改革”等论述指导下,中国革命走出了依靠工农群众,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特色;在“枪杆子里出政权”论断指导下,进行了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在“红色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指导下,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及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
三、综合题
18.
(1)1927年。
(2)辽沈战役。
(3)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4)科技强军。
分析:(1)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根据图片信息上的“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恒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首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3)战略导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中以装备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为主体,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核反击的主要力量。战略导弹部队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以及工程、情报、侦察、测地、计算、气象、通信、防化、伪装等作战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我国的战略核力量由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三部分组成。
(4)战略导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中以装备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为主体,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核反击的主要力量。它的基本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独立地或与其他军种的战略核部队共同对敌人实施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导弹部队的组建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走上了科技强军的道路。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辽沈战役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的是人民军队现代化的相关知识。
19.
(1)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27—1937,土地革命,农民分到土地,参军参战,发展生产;1947年,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革命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略
分析:(1)解答本题要紧扣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及影响,按史实进行表述即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27—1937,土地革命,农民分到土地,参军参战,发展生产;1947年,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革命性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1958年,我国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的责、权、利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实现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大农村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