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6.5《“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中这样写道:“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其中“妈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时间是(???)A.?1984年9月26日?????????????B.?1997年7月1日?????????????C.?1987年3月26日?????????????D.?1999年12月20日2.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时,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宣布正式开通。这一历时9年的艰苦建设,不仅展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更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是某一制度下的重大成果。“某一制度”指的是(???)A.?和平建国方针????????????????????B.?政治协商????????????????????C.?民族区域白治????????????????????D.?“一国两制”3.2017年4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时表示,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20年来,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实施了(???)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一国两制”方针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4.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以下有关香港的说法正确的是(???)A.?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被割让给英国B.?为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C.?回归后的香港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D.?香港在回归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与大陆保持一致5.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又一成功实践。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在(???)A.?1979年???????????????????????????????B.?1989年???????????????????????????????C.?1997年???????????????????????????????D.?1999年6.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下列哪个地区行使主权()???????????A.?珠海?????????????????????????????????????B.?香港?????????????????????????????????????C.?澳门?????????????????????????????????????D.?汕头7.组图3是一组生动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照片。它充分说明了,香港回归祖国()香港明天更好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解放军驻港部队接管香港防组图3A.?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B.?交接仪式在1999年12月举行C.?是“九二共识”达成的结果D.?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8.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用“五个创造性”总结了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党的建设……等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其中,“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指的是(???)A.?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道路??????????????B.?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9.2017年10月18日,在中共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关于两岸交流,习近平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这表达了大陆领导人(???)A.?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意愿???????????????B.?扩大两岸政治分歧的意愿C.?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因素???????????D.?打破两岸长期相互隔绝状态的意愿10.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重要共识。这一“共识”主要是指(???)A.?加强两岸经济交流?????B.?实现两岸直接“三通”?????C.?促进两岸文化合作?????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材料分析题11.在追求独立、民主、富强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思考着:中国该向何处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艰难的探索】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有识之士思考着:中国向何处去?阶级与阶层中国向何处去探索活动地主阶级①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②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③知识分子④新文化运动【执著的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着:中国向何处去?(1)运用所学知识,依照上述表格,完成表格中①②③④的内容。(2)通过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怎样一条走向胜利的革命新道路?根据材料和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找到这条革命新道路的?(3)综合上述信息,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实践给了我们哪些经验和启迪?12.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数千年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发展好民族关系,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我国走向强盛的关键。请你参加正在进行“古代民族关系”探究活动。材料一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诏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材料三蒙古等族人们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较早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中国通史》材料四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2)材料三所反映的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出现于哪个朝代?在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两位杰出人物,他们是谁?各自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3)材料四说明清朝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除此之外,清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管辖西藏和新疆的事务????(4)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当今应如何发展民族关系????13.读图5年代尺,回答问题。(1)该年代尺采用何种纪年方法?(2)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注重政治制度创新的国家。请列举B、D两朝的史实加以佐证。(开放包容各一个,制度创新各一个)(3)B、D两朝都能体现我国古代大一统局面,试分析其共同原因和给当代中国发展带来的启示。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D分析:本题考查澳门回归的史实。妈港指澳门,英文为"MACAU",译成中文为”妈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澳门回归的史实。学生还要识记香港回归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2.D分析:港珠澳大桥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联系所学知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1997年,中国收回了香港地区的主权。1999年,中国收回了澳门地区的主权。D项“一国两制”是题干中“某一制度”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3.B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了伟大祖国的坚强后盾,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全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国两制”方针。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一国两制”的方针。4.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香港的有关知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所以A表述错误;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所以B表述错误;回归后的香港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所以C表述正确;香港在回归后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香港的识记。5.D分析: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D项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澳门回归的识记能力。6.B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B正确;?珠海、汕头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从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主权一直属于我国。AD排除;?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地区行使主权,C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香港回归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7.A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交接仪式是1997年7月1日,排除B;?“九二共识”是台湾有关,与香港、澳门无关,排除C;?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用排除法比较适合。8.B分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境的井冈山地区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影响,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9.A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习近平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这表达了大陆领导人”可知,这表达了大陆领导人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意愿,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两岸关系的内容,需要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与台湾的关系,也表达了两岸人民的交流合作之情。10.D分析: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问题进行商谈,两会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表达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重要共识。这一“共识”主要是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ABC三项都不是“九二共识”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九二共识”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的相关史实。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二、材料分析题11.(1)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2)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①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1928年,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不断壮大;③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到1930年,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分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变法图强”为己任,掀起了戊戌变法,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扫荡,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2)联系所学可知,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当即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1928年4月,这支部队在朱德奉领下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巩固和壮大了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故答案为:(1)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2)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①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1928年,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不断壮大;③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到1930年,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2.(1)唐朝:打败少数民族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等。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方式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2)元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3)册封西藏首领。设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4)应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能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分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阅读材料一二,看以看出唐朝和宋朝的民族关系处理截然不同,唐朝打败少数民族政权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方式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2)阅读材料三根据材料中的蒙古等信息,根据所学元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分别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族,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统一了全国。(3)阅读材料四,清朝和西藏的关系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册封西藏达赖班禅,设置了驻藏大臣,在西北打败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4)综上所述,处理民族关系,学生只要能从要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加强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能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唐朝:打败少数民族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等。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方式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列出两点即可,2分)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和发展,战是次要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间的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和被侵略之说,同学们要注意这一点。13.(1)公元纪年法(2)西汉对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制度创新:颁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监察制度)、后设立司隶校尉。元朝对外交流:马可波罗来华(或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制度创新:创立行省制度。(3)共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统治者具有开放的心态。启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公元纪年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年代尺采用了公元纪年法。(2)本题考查的是西汉、元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和制度创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朝为西汉,西汉对外交流的史实有:张骞出使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制度创新:颁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监察制度)、后设立司隶校尉。D朝为元朝,元朝对外交流的史实有:马可波罗来华(或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制度创新:创立行省制度。(3)本题考查的是西汉、元朝大一统局面实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元朝能实现大一统,原因在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统治者具有开放的心态。所以我要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公元纪年法的了解,西汉、元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和制度创新的识记,对西汉、元朝大一统局面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