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6.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发展》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处理各民族关系的建议是(????)A.?各少数民族都服从汉族的领导?????????????????????????????B.?各民族一律平等C.?由汉族同化其他的少数民族,实现民族统一????????D.?按照各民族人数多少排定地位次序2.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下表反映了1952~2014年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概况。该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农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1952年46.511.41978年155.6212.12014年11352.364369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B.?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C.?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土地改革政策??????????????????B.?优先发展战略??????????????????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科教兴国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下列属于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6.“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为了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区发展,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管理??????????????????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区域独立??????????????????D.?民族区域自主7.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其中作为主体的民族是( )?A.?壮族??????????????????????????????????B.?藏族??????????????????????????????????C.?汉族??????????????????????????????????D.?维吾尔族8.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举措。下列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范例借鉴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一国两制”的构想??????D.?香港、澳门的回归9.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据此,新中国确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A.?全面依法治国??????????????????B.?民族区域自治??????????????????C.?坚持民族平等??????????????????D.?加强民族团结10.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加强民族团结,力求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体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澜沧江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在中国境内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出境后始称湄公河(MekongRiver)。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入海。材料二:材料三:“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与会国家领导人围绕“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会议主题,共商澜湄合作发展大计。六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以及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共同挑战。会议同意澜湄合作包括三大支柱,即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新华社2016年3月23日消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①________(地形区)。流向为②________。胡志明市为湄公河流域典型城市,请根据图9描述湄公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情况为③________;B处的海域是⑤________。(2)请根据图8,图9,结合湄公河流域的自然条件,说明该地区的生产特点。(3)根据材料三,分析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的合理性。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由于成功地实行A,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材料中的“A”指的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写出它的名称。结合材料说出实行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意义。(2)如今我国不断地在西藏、新疆等地巨额投资,得益于20世纪末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哪一项战略政策?(3)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请你为营造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条)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B分析:此题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即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故此题最佳答案为B,ACD答案都违背了民族平等这一原则,故此题答案选择B。【点评】此题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属识记类。2.B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民族自治地区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B项①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3.D分析:依据表格1952—2014年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从1952年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工业生产总值快速。说明我国实行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课本所学,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在少数民族的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结,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D正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港、澳、台的问题,A排除;?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指的是台湾和大陆的关系,B排除;?西部大开发战略只覆盖了西部的少数民族,C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有关知识。这样的选择题,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即紧扣题干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内容无关的选项即可。4.C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C正确;?土地改革政策解决农民无地、少地的问题,A排除;?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民族问题无关,B排除;?科教兴国是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的战略。D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背景、确立、含义、实施、地位、意义等相关史实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5.A分析:1947年5月,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图中①代表的是内蒙古自治区。A项①属于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区建立的时间。6.B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下来。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故正确答案为B。ACD说法均不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需要理解并识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史实。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7.C分析:此题考查我国民族的知识。根据七年级教材知识,我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聚居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汉族人口占了约92%,故主体是汉族。正确答案是C。【点评】知道我国民族聚居的特点,知道汉族是主体民族。8.B分析:A: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错误。?B:根据题干“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范例借鉴”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范例借鉴,故B正确。?C: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最早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D: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9.B分析: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针对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B符合题意;全面依法治国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措施,A排除;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但这不是基本政治制度,CD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10.D分析: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ABC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二、材料分析题11.(1)青藏高原;自北向南(或西北——东南);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小(或5—10月水量大,11月—次年4月水量小);南海(2)自然条件:该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地区平原多,土壤肥沃;气候:地处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3)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南南合作;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分析:(1)湄公河,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的东北坡,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根据图9给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可知,该地的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雨季主要是5-10月,河流径流量大,旱季主要是11月--4月,径流量小。(2)自然条件:该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地区平原多,土壤肥沃;气候:地处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3)根据材料三,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南南合作;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点评】东南亚地区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流域内热带经济作物丰富,物种丰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热带季雨林,民族风俗等.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流经多个国家,航运价值高;上游地区,山高谷深,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湄公河(中国境内段称澜沧江)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水能开发需要协调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所以开发水能资源应该本着互惠原则,全流域各国积极合作,统筹兼顾,共同开发;既要开发水能,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12.(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西部大开发战略。(3)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国家派干部和大学毕业生支援少数民族建设、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等。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知识。据材料“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可知A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国共产党提出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制度,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相关知识的掌握。结合所学可知,长期以来,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实行,少数民族地区在党中央的政策帮扶、经济助推下,生活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二十一世纪初,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运用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如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国家派干部和大学毕业生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等等。故答案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西部大开发战略。(3)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国家派干部和大学毕业生支援少数民族建设、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等相关知识,还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