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8.1民族危机与中华人民英勇抗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练习:8.1民族危机与中华人民英勇抗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8.1民族危机与中华人民英勇抗战
一、单选题
1.下列材料与历史事件对应错误的是(???

A.?“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义和团运动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收复新疆
C.?“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马关条约》签订
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戊戌六君子”就义
2.太平天国同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反封建???????????????????????????????B.?反侵略???????????????????????????????C.?建立政权???????????????????????????????D.?有组织
3.历史遗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与右图遗迹有关的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近代史上签订的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且也要求外国实行这个政策……英国统治集团不惜发动侵略战争打开外国的大门。”英国发动的首次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下列因不平等条约签订而发生的事件是(  )???????
A.?《南京条约》﹣﹣虎门销烟????????????????????????????????B.?《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C.?《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D.?《凡尔赛和约》﹣﹣五四运动
7.下列城市既是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城市,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
A.?广州?????????????????????????????????????B.?上海?????????????????????????????????????C.?深圳?????????????????????????????????????D.?厦门
8.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最主要是指(??

A.?创办近代工业????????????????B.?发展铁路交通????????????????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政治制度革新
9.某学者说:“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B.?边疆地区危机扩大?????????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10.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到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2012年5月10日,台湾影片《赛德克·巴莱》正式登陆大陆各大影院,影片从1895年横跨至1930年,讲述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原住民反抗日本政府而发动“雾社事件”的故事。与该影片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黄埔条约》??????????????????D.?《马关条约》
12.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B.?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近代化的进步?????????????????????????????????????????????????????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问答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地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2?
(按: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7
材料3?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蹙(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
——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材料》
材料4?
(按:下文出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其故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也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
回答:
(1)材料1、4关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
(2)依据材料2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直接原因。
(3)依据材料3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
(4)材料4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
14.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似之处。
三、材料分析题
15.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于1928年来华,1942年离开中国.期间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材料二:埃德加·斯诺在(北平)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时,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
材料三:埃德加·斯诺:“它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1)材料一中“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它的最终解决在当时有何意义?
(2)埃德加·斯诺的质问针对的日军侵华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后,中国的抗战进人哪一新的阶段?
(3)材料中的“人类伟大史诗”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哪些革命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分析:A项材料中提到的“红头军”指的是太平军,这是在浙江慈溪流传的一首民歌,因为当年太平军在这里全歼清军洋枪队,打死洋枪队队长戈登。洋枪队当时是西方人为支援清军作战所组成的现代化军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在于“红头军”是指太平军,而不是义和团。
2.
B
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与以往农民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此时有外国的侵略,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的特征。?
ACD三项不是太平天国同以往的农民运动的不同点,不符合题意;
B项反侵略是太平天国同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3.
B
分析:题干里的“图”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圆明园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历史的准确识记。图里的照片是圆明园被侵略后的证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犯下的罪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书本上的图片,较简单。
4.
D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故答案选D。ABC选项中的不平等条约都没有D选项中的条约严重,故不选。
【点评】知道《辛丑条约》的影响。
5.
A
分析:根据题干中的“英国发动的首次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首次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英国发动的首次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符合题意。
6.
B
分析:A、C、D选项的条约都是在后边事件发生后才发生的;B项《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签订带来的影响.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原因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7.
D
分析: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掌握《南京条约》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的相关知识。???
8.
C
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应对迟缓的原因是统治者认为内部事务比外部挑战更加紧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发生的对统治者造成巨大威胁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因此:
?ABD与题意不符合,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不大,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基本情况,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世纪中叶”“内部事务万分火急”即可作答。
9.
C
分析:依据题干的“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清朝统治而发起的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但它们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C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签订、边疆地区危机扩大和洋务运动无关,故AB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是在1900年,那时洋务运动已经结束。故D不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是考试的重难点,需要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
10.
B
分析:根据“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北京并焚毁圆明园。战争中沙俄出兵并以“调停有功”自居,胁迫清政府割让了西北、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英法与俄南北夹击,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谋取了大量利益。
A项鸦片战争只有英国,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题干描述的内容,符合题意;
C项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在中日之间,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除了英法俄之外,还有日美德等国,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
11.
D
分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当此消息传到台湾后,台湾人民开始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一直到台湾回归祖国为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1895年横跨至1930年,台湾原住民反抗日本政府”,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2.
D
分析:“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反映的是共产党成立及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ABC三项和题干关键词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是他们复习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及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问答题
13.
(1)材料1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4认为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材料4的见解较为正确。
(2)看到让她归政的假“照会”。
(3)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
(4)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有重大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拳运动的相关史实,并能正确评价义和拳运动。第一题,义和拳兴起的原因是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所以材料4的见解较为正确。第二题,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是因为看到列强让她归政的假“照会”。第三题,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是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第四题要求能辩证的评价义和团运动,材料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

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有重大意义。
【点评】掌握义和拳运动的相关史实,并能正确评价义和拳运动
14.
①从战争的爆发来看,都是资本主义列强联合发动的。
②从战争的性质来看,两次战争都是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③从战争的经过来看,侵略者都曾攻占北京,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都曾外逃;侵略者都在北京进行了抢掠和破坏,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侵略者都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进行殖民统治。
④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来看,中国最后都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外反动势力都曾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都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分析:本题考察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同点。①从战争的爆发来看,都是资本主义列强联合发动的。②从战争的性质来看,两次战争都是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③从战争的经过来看,侵略者都曾攻占北京,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都曾外逃;侵略者都在北京进行了抢掠和破坏,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侵略者都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进行殖民统治。④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来看,中国最后都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外反动势力都曾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都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点评】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同点
三、材料分析题
15.
(1)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
(3)长征。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等等。
分析:(1)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一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联系所学知识,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西安事变发生后,为了全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中的“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联系所学知识,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3)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据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可知,“行军”是指长征。红军长征诠释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故答案为:(1)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
(3)长征。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为切入点,考查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红军长征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识记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红军长征等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