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1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在小组学习中,同学们讨论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四位小组成员的发言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李华:清朝的政治制度不如英国 B.王明:清朝的武器装备不如英国 C.孙晓:清朝的战争意志不如英国 D.赵云:清朝可调军队不足 2.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认为中英战争借口具有偶然性 B.肯定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 C.科学表述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D.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 3.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损害了中国的 ( ) 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 C.关税自主权 D.内河航运权 4. 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 ) A.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报复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镇压义和团运动 5. 下列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B.英国通过《天津条约》进一步割占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6. 下列选项内容属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共有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领土 B.外国军舰、商船可通航长江各口岸 C.准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传教 D.开放通商口岸 7. 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失败的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材料反映的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陷落 D.洪秀全与《资政新篇》 8. 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金田起义 B.《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 D.《资政新篇》 9.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10. 北洋舰队是清政府建立的首批近代化海军舰队之一,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平壤战役 B.黄海战役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1. 1893年,中国消费品原料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3%,到190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2.3%。导致中国近代消费品原料进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B.中俄《瑷珲条约》的影响 C.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 D.《北京条约》的影响 12.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如图所示),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以下对这一危机的准确表述是( ) A.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中国面临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侵略 C.晚清政府更加的昏庸腐朽 D.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13. 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 A.盲目排外 B.将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14.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其中,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 “北地终招八国兵,金城坐被联军毁。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换奴颜事洋鬼。”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 ) ①火烧圆明园 ②义和团运动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兵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1)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先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政治上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资政新篇》 (1)材料中这两个文献都出自近代中国哪一次运动。 (2)《天朝田亩制度》描述的理想社会目标是什么?能否实现? (3)《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这本书有什么特点? (4)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哪一个更符合时代潮流? 18.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从屈辱开始的,整个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让我们从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中,汲取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力量吧。图片是历史的见证,观察下列图片,完成问题。 【历史再现】 (1)联系上面的图片,概括列强在中国的罪行。 【认识感悟】 (2)面对这些凶恶的敌人的侵略行径,你有什么感悟? (3)学习这段屈辱的历史,你对哪一位(群)反侵略斗争的爱国志士印象最深?从中受到了哪些教育? 【感情升华】 (4)从这段屈辱的历史中,作为一位爱国者,你看到了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爱国学生,为改变中国当时的命运,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ACCB 6-10DABCD 11-15CDCDD 二、非选择题 16. (1)精神:勇敢和锐气。 性质:反侵略斗争。 (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打破状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3)比喻:西方思想文化。 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 (1)太平天国运动。 (2)目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不能实现。 (3)作者:洪仁玕。 特点: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4)《资政新篇》。 18. (1)放火烧毁房屋、城镇;残酷屠杀义和团成员和人民群众;疯狂抢劫百姓的财物和国家的金银财宝。 (2)反映了八国联军贪婪、凶残、掠夺的本性,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3)爱国志士:义和团战士。 所受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本质: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残酷镇压,最终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最想做的事:用自己的所学和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