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5.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2.欧剧变的实质是( )A.?政治体制的变化?????????????B.?经济体制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D.?社会制度的变化3.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宣告苏联解体,这标志这( )???????A.?雅尔塔体系的结束??????????????????????????????????????????????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C.?经济全球化的到来??????????????????????????????????????????????D.?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4.宣告两极格局下的冷战落下帷幕的事件是(????)A.?华约组织解散???????????????????B.?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改革共同的特点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二战后,美国、苏联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战后敌对关系的根本原因是(???)A.?美苏两国综合国力势均力敌B.?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C.?美国企图发动新的世界大战D.?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7.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下图数据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苏联农业得到迅速发展8.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A.?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B.?苏联模式的失败C.?马列主义理论已经过时???????????????????????????????????????D.?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9.以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A.?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B.?理想到现实、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C.?空想到科学、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想到现实10.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长期的美苏争霸?????????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西方的经济封锁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编自汪华生《你知道或不知道的美国史》材料二: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到1937年,苏联共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化工、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等(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个图中内容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并说明其主要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其反映的共同主题。12.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福建英湖社再夺高产冠军――花生亩产13421斤”、麻城建国一社出现了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00斤”。(摘自1958年人民日报)材料二:袁隆平,一个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每亩增产20%至30%,现国内已推广种植12亿亩,每年增产粮食300亿公斤。他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材料一的报道反映了当时全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一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挫折,请说说它为什么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2)材料一、二对于发展农业的不同做法,给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带来什么启示????13.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节选自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欧洲学院的讲话材料二:材料三:2014年,中国的历史兴衰感和在现实国际力量格局中的位次都焕然一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军费大国,并且已是经济增长和技术改造都最快的世界主要国家。??——摘自《环球时报》材料四:近20来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中国人普遍感受到中国所受到的国际压力有增无减。近年来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也来势汹汹,且逐强渐猛,这是帝国主义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冷战”。???(1)据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主要因为照搬他国模式而给本国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的是指什么事件?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带来了哪些启示????(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这主要得益于我们正在走的什么道路????(3)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材料三中中国现实国际力量格局的位次焕然一新主要取决于什么?中国这个位次的变化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4)据材料四,对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以及新“冷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应如何应对????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A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掌握情况.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注意列宁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2.D分析:东欧剧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说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D符合题意,故选D项。【点评】东欧剧变的实质。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识记、理解层次。3.A分析:据所学知,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C项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不正确,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格局没有建立起来,还只是个发展趋势.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识记两极格局的相关内容.???4.D分析:本题考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的有关知识。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点评】理解冷战的背景、历程。5.D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从从长期而言其改革都没有实现苏联经济的最终快速好转,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二者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即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事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④说法错误。D项①②③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特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6.B分析: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的对外政策,战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美国认为阻碍它扩张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挑起“冷战”、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并最终称霸全球,苏联也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因此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战后美苏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ACD三项不是二战后美国、苏联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战后敌对关系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是二战后美国、苏联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战后敌对关系的根本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国家利益是处理外交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战后美苏都想称霸世界,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最终形成了冷战格局。7.B分析: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增长率为13.7%,德国为11.4%,苏联工业发展快于德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所以只有B项表述正确。【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综合能力。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经济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使经济失去了活力,长期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8.B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因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内仍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继续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前发展,而且出现经济繁荣等。A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项苏联模式的失败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的问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看法。需要准确识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9.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图中的①处发生的有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事件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也因此空想变成科学;②处应该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由理想变成现实;由此推测,③处应试填写“一国到多国”。故答案选C。【点评】知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10.A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列宁死后,斯大林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1936年苏联宪法诞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重视发展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物资短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奇缺,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极不协调,因此本题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对于斯大林模式,我们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要看到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它的弊端,而且弊端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但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改革失败,最后解体,同学们要好好的认识它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的教训。???二、材料分析题11.(1)趋势: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美国失业人数下降。事件:罗斯福新政。(2)成就: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3)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分析:(1)本题以《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美国失业人数柱状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两个图中内容的变化趋势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历史事件。据《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美国失业人数柱状图》可知,两个图中内容的变化趋势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但美国失业人数下降。据“1933年”“美国”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立即实行“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美国失业人数下降。故答案为:趋势: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美国失业人数下降。事件:罗斯福新政。(2)本题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及其主要原因。据材料二“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到1937年,苏联共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化工、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可知,由于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故答案为:成就: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3)本题以材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其反映的共同主题。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其反映的共同主题体制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故答案为: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罗斯福新政等相关知识。12.(1)大跃进;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们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2)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依靠科技,科技兴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较大。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的失误大跃进运动。其原因主要是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们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的严重后果。(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较大。发展农业的正确做法必须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任何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行为必然失败,比如大跃进运动等。推动农业的发展必须尊重科学,努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所以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3.(1)东欧剧变。启示:结合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2)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大为提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4)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不断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掌握主动权等。???????????????????分析:(1)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后导致东欧各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是:经济建设要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2)从图片上可知我国从1978年到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和我国经济总量都增长了,可以得出结论是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发展,这得益于我国正在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从材料中可知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提高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格局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实力,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不断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掌握主动权等。【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东欧剧变的史实。(2)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图片分析的能力。(3)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材料分析的能力。(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