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5.3.1《皇权强化》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A.?制造文字狱????????????????????B.?设立军机处????????????????????C.?实行八股取士????????????????????D.?设置特务机构2.某校九年级5班学生在中考复习时对中国古代三个大一统时期(秦汉、隋唐、元明清)进行研究,得出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B.?唐朝完善科举制?????C.?明朝废除宰相制度?????D.?清朝设立宣政院3.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4.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A.?减轻财政压力??????????????????B.?清除贪官污吏??????????????????C.?强化思想控制??????????????????D.?加强君主集权5.英国最初并未参加对法战争……随着法国革命的不断深入,以及在英国所引起的越来越强烈的激进主义运动,使英国的统治者感到了恐慌。再加上法国革命在欧洲大陆的迅速扩散,终于使小庇特(时任英国首相)改变了初衷。材料说明英国改变初衷主要是因为(???)A.?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更彻底、影响更广???????????????B.?英国与欧洲大陆仅海峡之隔C.?法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影响到英国政府的统治????????D.?法国革命者的理想与英国统治者有根本不同6.如图是某同学参观北京故宫时拍摄的照片,此处距皇帝办公的养心殿只有50米,军机大臣曾在此日夜轮值,随时等候皇帝传唤,实现了国事的速议速办。这象征着清朝(???)A.?君臣来往密切??????????????????B.?君主专制强化??????????????????C.?加强思想控制??????????????????D.?巩固边疆统一7.根据下图的学习资料可以推测该同学学习的单元主题是(???)A.?文化专制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深入?????????????C.?边疆地区的巩固?????????????D.?专制皇权的加强8.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A.?隋文帝杨坚???????????????????B.?唐太宗李世民???????????????????C.?宋太祖赵国胤???????????????????D.?明太祖朱元难9.“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是史实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两则史料共同认定的史实是军机处(???)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雍正一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军机处题名记》①因战事而设②设于雍正十年③强化了君权④雍正皇帝创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0.当西方社会跃上世界文明进程制高点的时候,中国却在封建社会的迟暮中步履蹒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英方在信函中说.英王派使团来访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却称,英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一节。天朝尺土俱归版籍……此事尤不便准行。”材料三?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由一些殖民者组成的英国贸易公司通常拥有政府授予的贸易特权,英国女王甚至授予大海盗德雷克以骑士称号。(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目的时,两广总督上呈的信函译文与英方信函原文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英方提出材料二中各种要求的原因。11.区域联系日益密切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王家范等主编《大学中国史》材料三:伏尔泰在他的工作室里挂了一幅孔子像,写过一部戏剧《中国孤儿》;而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尽力阻止留学生计划,断言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会。1881年,清政府下令留学生一律调回国内。(1)根据材料一的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主要代表人物事件的积极作用图1①________郑和②________图2新航路开辟开辟D航线:③________④________(2)阅读材料二,试举出早期“西学东渐”的一则事例,并说明它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3)从材料三中可知,中西方对于文明的交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简要说说这两种态度导致什么结果?12.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成为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英]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二:如图材料三:这是片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离紫禁城不远,紧挨着北京内城的东南角。它曾是外墙高筑、戒备森严,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英]朱莉娅。博伊德《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1)材料一中的“帝国”指中国的什么朝代?(2)有学者认为右图反映的事件是英国侵略者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重枷锁。结合所学,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材料三中“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为什么会成为“国中之国"?(4)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帝国”出现材料二、三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A分析:题目中的两句诗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不料当局者认定,此乃“怀念亡明,诋毁大清”,诗中提到“清风”是指清政府,与此事有关的史实是“文字狱”,联系所学知识,清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它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A项制造文字狱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实质,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的文字狱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分析理解的能力。解决本题需要对题干中的“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两句诗重点分析,关键是集中在“明”“清”二字。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2.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设立宣政院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所以D错误。故选择D。【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朝设立宣政院的识记。3.D分析:根据图片可知,皇帝直接控制六部,皇帝下面没有丞相,五军都督府是明朝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所以图片反映的应该是明朝的中央机构示意图。AB两项错误,唐朝和宋朝有丞相,不符合题意;C项元代没有五军都督府,不符合题意;D项明代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朝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及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中央机构示意图”。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思考即可。4.D分析:明朝时期,为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实行了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的措施。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集权发展到顶峰。D项加强君主集权是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的主要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为依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君主集权加强的知识及学生对明清时期君主集权加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5.C分析: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随着法国革命的不断深入,在英国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感,加之法国革命势力迅速向欧洲大陆广大地区扩散,更使英国人感到不可容忍。为了维护统治和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小庇特(时任英国首相)改变了初衷,加入到反法同盟中来。故使英国改变初衷的原因是“法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影响到英国”,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明显不是英国改变初衷的原因。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灵活掌握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6.B分析:雍正帝时创设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乾隆帝时加强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加强。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相关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军机处”图片,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帝时创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7.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的加强。明朝设置锦衣卫、东西厂加强了君主专制;文字狱的实行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的枢纽,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加强的理解。8.D分析:A.隋文帝杨坚,不符合史实;?B.唐太宗李世民,不符合史实;?C.宋太祖赵匡胤,不符合史实;?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9.B分析:材料“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说明因“用兵西北”,雍正十年设置的军机处,材料“雍正一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说明因为“青海军兴”,雍正七年设置的军机处,由此可知,两则材料共同认定军机处因战事而设于雍正年间。B项①④是两则史料共同认定的史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题干两则材料信息为依托,考查清朝加强君权的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二、材料分析题10.(1)总督译文:来华朝贡;英方信函:扩大贸易。(2)“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反映出乾隆帝坚守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步自封;“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反映了乾隆帝以天朝大国自居,盲目自大;“天朝尺土俱归版籍……此事尤不便准行”反映了乾隆帝坚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3)英国政府支持对外殖民扩张。?英国积极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试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英王派使团来访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可知,英方信函要求扩大贸易;分析材料“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可知,总督译文给翻译成来华朝贡。(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反映出乾隆帝坚守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步自封;分析材料“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反映了乾隆帝以天朝大国自居,盲目自大;分析材料“天朝尺土俱归版籍……此事尤不便准行”反映了乾隆帝坚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3)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对外政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可知,英国政府大力支持对外殖民扩张。材料二中英方提出派人居住中国,照管英国买卖和“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一节”的要求是为了企图通过贸易打开中国的国门,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1.(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麦哲伦;加强了各大陆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如:①林则徐组织人编译了《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②魏源写成《海国图志》,该书是近代第一部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制西方的侵略。(3)西方社会对“东学西渐”持开放接受态度,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对“西学东渐”却极力阻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中国落后西方。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知识。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新航路的开辟,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正式开始。(2)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林则徐一生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地介绍西方的著作。(3)本题考查中西方对于相互文明的交往的态度及结果。伏尔泰尊崇孔子——说明西方社会对“东学西渐”持开放接受态度,西方社会汲取东方文明成果,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在世界发展大潮中居于前列。清政府阻止留学生计划——极力阻止,导致贫穷落后。故答案为:(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麦哲伦;加强了各大陆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如:①林则徐组织人编译了《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②魏源写成《海国图志》,该书是近代第一部详尽介绍西方的著作,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制西方的侵略。(3)西方社会对“东学西渐”持开放接受态度,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对“西学东渐”却极力阻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中国落后西方。【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中国近代上午启蒙思想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1)清朝。(2)《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破坏,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1901年,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因此东交民巷这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成为“国中之国”。(4)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最终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存在盲目自大、安于现状的固有思想等。分析:(1)本题考查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要求准确解读材料。由“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判断,这指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2)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读图可知,图片是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联系《南京条约》的签订带来的影响说明“英国侵略者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重枷锁”即可。(3)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可知反映的是《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内容,联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解答“国中之国”的题意,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屈辱史出现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二、三反映的是列强侵华和晚清时期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联系晚清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实力和对外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自身的主观原因。故答案为:(1)清朝。(2)《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破坏,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1901年,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因此东交民巷这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成为“国中之国”。(4)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最终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存在盲目自大、安于现状的固有思想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近代中国屈辱史出现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