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5.1.3《经济的繁荣》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农作物中不属于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是( )???????????A.?玉米????????????????????????????????????B.?甘薯????????????????????????????????????C.?花生????????????????????????????????????D.?占城稻2.徐家汇是上海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它得名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下列史实与他相关的是(???)A.?编写《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B.?总结了我国古代医药学成就,丰富我国医药学宝库C.?和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部分内容D.?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3.下列不属于清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是(???)A.?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B.?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C.?在中央设宣政院??????????????????????????????????????????????????D.?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4.“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居,今余既来索则当归我。”下列与此材料有关的人物是(???)A.?郑和??????????????????????????????????B.?康熙??????????????????????????????????C.?郑成功??????????????????????????????????D.?左宗棠5.“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二三百年间,足迹遍及全中国,并开拓了对外贸易。清道光年间(19世纪),晋商创办‘票号’,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金融汇兑网络,执金融界牛耳近百年。清末,晋商作为封建王朝体制下的民间经济集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变而走向衰落。”下列说法与材料一致的是()???????????A.?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B.?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C.?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D.?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6.清代学者陶熙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A.?重农抑商的政策B.?工商皆本观念的深刻影响C.?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D.?君主集权的加强7.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A.?生丝、茶叶、瓷器?????????B.?生丝、水稻、瓷器?????????C.?生丝、茶叶、水稻?????????D.?水稻、茶叶、瓷器8.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一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B.?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C.?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D.?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实力落后于西方国家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0.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商业贸易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①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大量投放市场,商品经济活跃②北京、南京等传统大城市日益繁荣,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③商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农业,占据主体地位④商人数量不断增长,出现了商帮,如晋商、徽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A.?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B.?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C.?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D.?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2.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一些原产美洲的________等作物引进中国。(???)①玉米????②西瓜?????③甘薯?????④马铃薯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3.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材料三?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2)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几项发明?图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3)材料三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什么?14.学习历史,要有全球视角。阅读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宏观感知世界发展的潮流,准确分析中国形势。材料一:乾隆年间西方国家部分大事示意图材料二: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材料三: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摘编自《清实录》(1)材料一所示的历史事件依次发生在哪些国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推测当时西方在政治、经济方面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苏州当地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及其性质。(3)遗憾的是,材料二中新出现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寻找“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的相关证据,并简述其后果。15.在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作者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1)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2)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D分析: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种植,D符合题意;??玉米、番薯、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广泛种植,ABC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占城稻在宋朝时期我国已经推广种植。2.C分析:意大利《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中国学者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部分内容。A项编写《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不符合题意;B项总结了我国古代医药学成就,丰富我国医药学宝库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C项和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部分内容的是徐光启,符合题意;D项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是思想家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上海有一个著名的商业区叫徐家汇,那里是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的故乡为依托,考查徐光启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3.C分析:题干直接设问考查不属于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主要措施有: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制定的“金瓶掣签”制度;在中央设宣政院是元朝时管辖西藏的机构。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本题难度适中。4.C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居,今余既来索则当归我。”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所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故C符合题意;郑和是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故A不符合题意;康熙是设置机构管辖台湾的历史人物,故B不符合题意;左宗棠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居”。5.A分析:据“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所学知识可知,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选项A符合题意;?B?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C?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D?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朝经济发展状况。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6.C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富商大贾致富之后,都购买田地,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由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BD三项都不是形成题干观念的根源,不符合题意;C项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是形成题干观念的根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7.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故选择A。【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概况的识记。8.D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农耕文明的繁盛考点的理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根据八下《历史与社会》书本第26页,18世纪末,中国的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军1/3.根据八下《历史与社会》书本第1页,清朝前期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因此,D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点评】要求学生理解我国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的表现。9.B分析:A.中华文明的起源应该是原始社会时期;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表述准确;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应该是明清时期;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应该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阶段特征.注意对不同朝代的阶段特征的识记.???10.B分析:此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本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只要排除一个即可。明清时期虽然农耕文明达到了鼎盛,但这一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有题肢③是错误的。故此题答案应为B。【点评】知道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11.A分析:此题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早在元朝松江就已经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明清时期棉纺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精美的松江布有很高的声誉。这句谚语主要是反映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比较发达。故此题正确答案应为A。【点评】知道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12.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一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引进中国。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择B。【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文明发展的识记。二、材料分析题13.(1)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相对稳定(2)印刷术???纸币??瓦舍(3)闭关锁国?????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史实。材料一说“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其政治原因是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多战乱。“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是瓦子。材料三“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它港口”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点评】掌握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史实。14.(1)英国、美国、法国;当时西方在政治上,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方面,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2)略(3)略分析:(1)本题考查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了解。“珍妮纺纱机的方面”“瓦特改良蒸汽机”——英国工业革命;“《独立宣言》发表”——美国独立战争;“《人权宣言》发表”——法国大革命。当时西方在政治上,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方面,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2)题考查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由自给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劳动由自己生产变为雇佣劳动;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生产规模由小变大;结论:商品经济活跃,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本题考查对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只局限在江南地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后果: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5.(1)①生产目的由自给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②劳动方式由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③生产规模由小到大。(2)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可知,施复夫妇生产目的由原先的自给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劳动方式由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与分析材料“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点评】本题比较困难,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