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同步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同步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5.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经济文化繁荣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近代前夜的危机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民族仇杀列强侵略导致社会政治动荡不安
2.下列农作物中不属于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是(  )???????????
A.?玉米????????????????????????????????????B.?甘薯????????????????????????????????????C.?花生????????????????????????????????????D.?占城稻
3.清朝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其主要措施有(??
??)
①设立驻藏大臣?????
②改土归流?????
③册封制度?????
④平定叛乱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学习主题中。最符合“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清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及大小和卓叛乱”“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改土归流’”等内容的是(???
)
A.?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B.?边疆商业贸易的繁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5.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头目颁发了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为抵挡这只“鹰”的进攻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康熙帝????????????????????????????????B.?雍正帝????????????????????????????????C.?乾隆帝????????????????????????????????D.?道光帝
6.2013年5月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英议会接受质询时表示,英国政府并未改变英长期以来的对华及涉藏政策,即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西藏独立”,尊重中国主权。历史上,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而设置了(???
)
A.?宣政院??????????????????????????B.?达赖喇嘛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7.雍正五年,清朝始置“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清政府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设置哪一机构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A.?设乌里雅苏台将军????????????????B.?设置驻藏大臣????????????????C.?设置伊犁将军????????????????D.?安置土尔扈特
8.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是(???

A.?戚继光??????????????????????????????????B.?朱棣??????????????????????????????????C.?郑和??????????????????????????????????D.?朱元璋
9.后人把秦始皇、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主要是因为(??
)
A.?他们都用儒家学说治国
B.?他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帝国
C.?他们都推行了郡县制
D.?他们都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10.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都对1368—1840年的历史特点进行了概括,正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1.陈文斌在《品读世界文明史》中记载:“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及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世界各国……将中亚的骏马、葡萄……西亚的乐器、数学等输入中国”。下列历史事件能促成这一文明现象出现的有(
??)
①郑和下西洋???
②玄奘西行???
③西学东渐???
④鉴真东渡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2.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A.?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
二、材料分析题
13.面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晚清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各方反应不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

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从1872年到1875年,饱受西方列强船坚利炮欺凌的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
——李尚敏、朱芹《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现代启示》
材料三:1898年8月,清政府拟定了《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片》,规定了官派留学日本的办法,留学日本的国家政策自此确立……
——丁相顺《晚清赴日法政留学生与中国早期法制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针对材料一画线部分所反映出来的特点,17世纪中叶以来的统治者曾经在地方设置了哪些机构进行管辖,彰显主权巩固统一的?
(3)请指出材料二、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性质。并依据材料说说两次派人出国留学有何异同
(4)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多个阶级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迅即成了过眼云烟。试分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14.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材料二: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
材料三: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日本派使者来唐朝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唐朝时对外交往的史实。据此可知,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的“专门机构”的名称。请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通过对唐宋时期对外关系的学习,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在①、②处填上合适内容。
(2)马戛尔尼向乾隆帝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他访华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3)根据对话,乾隆帝的“断不可行”体现了清朝的什么政策?请你对这一政策的影响作简要评析。
16.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欧洲曾经是世界舞台的中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欧洲沉浮”主题探究活动,请您参与其中,并回答相关问题。
【文明的欧洲】
材料一:从五六千年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和欧洲的爱琴海地区,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崛起的欧洲】
材料二: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世界各地区间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世界文明史》
【削弱的欧洲】
材料四:“德国是欧洲的德国”,德国曾经这样承诺。德国绝不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地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
——王剑南《当德国再次强大》
(1)欧洲爱琴海地区诞生了古代奴隶主民主政治,它最早出现在哪一城邦?
(2)“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世界各区域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一种全新的政体”指什么?列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
(4)19世纪末期,为索取欧洲领导地位,德国组建了哪一军事侵略集团?这一集团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5)根据以上探究,请归纳影响欧洲兴衰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至清朝前期,中国成功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皇权高度膨胀。正当欧洲主要国家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并进行工业革命之际,清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由此发生逆转。到了近代前夜的清中期,远离世界发展潮流的清帝国终于陷入了深刻的社会危机。
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近代前夜的危机是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及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2.
D
分析: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种植,D符合题意;??
玉米、番薯、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广泛种植,AB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占城稻在宋朝时期我国已经推广种植。
3.
C
分析:清朝时,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清政府确立了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①③正确。②改土归流和④平定叛乱属于清政府加强对西南和新疆的管辖的措施。
C项①③是清朝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的主要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的识记,识记清政府在西藏采取的两项巩固统一的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4.
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指可知,“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清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及大小和卓叛乱”“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改土归流’”都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举措的了解。
5.
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立了殖民据点。康熙帝决定以武力反抗沙俄入侵者。1685——1687年,清军两次大规模围攻雅克萨城,最终取得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克萨之战的了解。
6.
C
分析:此题考查清朝对西藏管理的措施。宣政院是元朝对西藏管理的措施,不符合题意;达赖喇嘛是西藏本来就有的宗教首领,不是清朝对它的设置才有的,不符合题意;伊犁将军是清朝对新疆的管理措施,不是对西藏的,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C。
【点评】知道清朝对西藏管理的措施。
7.
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清朝前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1727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属于基础知识层面的考查,难度适中,适合初中考生使用。1727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8.
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第一子目戚继光抗倭中的内容:“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倭寇数千人,驾一百多只战船,进犯台州地区,大肆掠夺。戚家军闻讯,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皆捷,全歼敌人。不久,浙江境内的倭寇被迅速荡平。此后,戚继光又奉旨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可知,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是戚继光,故选A。BD选项是明朝统治者。C选项中国航海家。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历史,需要学生掌握明清抵抗外国侵略的英勇事迹。
9.
B
分析:秦始皇上位后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皇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则通过实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等办法加强中央集权。所以他们共同的历史功绩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帝国。
A项他们都用儒家学说治国说法错误,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压制,不符合题意;
B项他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帝国是后人把秦始皇、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C项他们都推行了郡县制说法错误,秦始皇推行了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项他们都攻打匈奴,修筑长城说法错误,秦始皇修筑长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10.
B
分析: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368—1840年是我国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不符合题意;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可以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1.
A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玄奘西行到达中亚、西亚、南亚等地;西学东渐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所以①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与世界文化交流史实的识记。
12.
B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戚继光抗倭是打击来自于日本的倭寇,他保护了东南海防,维护了海疆安全;
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的是荷兰殖民者,维护了祖国统一,发展了台湾社会经济,综合来看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扣住“共同之处”。解答时,答案一定是两个事件都符合,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13.
(1)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城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
(2)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
置驻藏大臣;在西藏设立噶厦;1684年设置台湾府。
(3)材料二:洋务运动是地
主阶级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材料三: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的目的地为美国,维新变法时派遣留学生的目的地为日本,但都是为了培养洋务事业的人才从而做合格的管理人才。
(4)是因为近代中
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可知,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包括国家将国人看做奴隶,国人认为国事与己无关;地大、交通不便造成的隔阂,受打击不够巨大,没有激起国人重视等。
(2)清朝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了台湾府进行管理;清雍正皇帝时期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置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3)根据材料二中的“从1872年到1875年“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由于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根据材料三中的“1898年“可知,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目的地不同,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到美国,维新变法时派遣留学生到日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培养人才。
(4)为挽救近代中国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再到资产阶级,种种救国方案都没找到救世良方,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1)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城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
(2)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设立噶厦;1684年设置台湾府。
(3)材料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材料三: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的目的地为美国,维新变法时派遣留学生的目的地为日本,但都是为了培养洋务事业的人才从而做合格的管理人才。
(4)是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4.
(1)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3)专门机构:市舶司;大商港:广州;泉州。
(4)对外开放推动了唐宋时期的繁荣;我们应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之间应加强友好交流与合作等。
分析:(1)材料一表明,当时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法度完备,文明发达,是值得珍视的国家,为了学习唐朝先进文化,日本派使者来唐朝。
(2)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以其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据此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对外政策。
(3)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推动了唐宋时期的繁荣;我们应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之间应加强友好交流与合作等。
故答案为:(1)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3)专门机构:市舶司;大商港:广州;泉州。
(4)对外开放推动了唐宋时期的繁荣;我们应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之间应加强友好交流与合作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和宋朝的对外交往及学生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
15.
(1)①内战(或:资产阶级革命);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目的:打开中国大门,开拓英国海外市场
(3)闭关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分析:(1)17世纪40年代,英国最早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反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政府的腐败,最终中国失败,清王朝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戛尔尼向乾隆帝提出的
“希望贵国加开通商口岸,允许英商在宁波、天津等地自由贸易”体现了打开中国大门,开拓英国海外市场的要求。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故答案为:(1)①内战(或:资产阶级革命);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目的:打开中国大门,开拓英国海外市场。
(3)闭关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英两国关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鸦片战争、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
16.
(1)雅典。
(2)世界由孤立分散走向统一联合。
(3)君主立宪制;牛顿力学三定律、瓦特改良蒸汽机。
(4)三国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5)灿烂的文明、优秀的精神文化、改革创新、科技进步、战争与冲突。
分析:(1)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与地位。题干材料“欧洲爱琴海地区诞生了古代奴隶主民主政治“这个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个城邦是雅典。在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科技成就。17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有效限制”,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的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英国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4)本题考查三国同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领先一步,到19世纪末,美国、德国经济超过英国、法国,分别跃居世界第一、第二。德国为了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结成了三国同盟;为了对付三国同盟,英法俄组成了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5)本题考查从欧洲兴衰的历史中得到的认识。战争给欧洲带来的灾难,科技促进了欧洲的进步,从欧洲兴衰的历史中得出重视科技、制度创新、和平发展、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故答案为:(1)雅典。
(2)世界由孤立分散走向统一联合。
(3)君主立宪制;牛顿力学三定律、瓦特改良蒸汽机。
(4)三国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5)灿烂的文明、优秀的精神文化、改革创新、科技进步、战争与冲突。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把欧洲的兴衰历史联系起来,考查古代希腊、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三国同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相关知识,要注意从中吸取教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