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牧童短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和对学情的分析,结合教学内容,我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目标,涵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1)听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意境。(2)通过乐曲的速度、节奏变化,感受乐曲的情绪变化。(3)在聆听、模唱、声势动作过程中了解带有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结构。二、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情绪变化,并了解带有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结构。三、教学难点通过乐曲的速度、节奏、情绪变化,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意境。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在音乐课上,有一种经常会用到的乐器,它的体型很大,由黑色和白色的琴键组成的,它是什么啊?教师展示钢琴图片,并做简单介绍。师:钢琴演能奏出来的什么样情绪的乐曲呢?(活泼欢快、抒情优美)师:钢琴不仅可以演奏出不同情绪的乐曲,它的音域很宽广,有很低很粗的低音,也有很高很清脆的高音。同学们分别来听一听钢琴低音区和高音区的音色像什么?教师利用钢琴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特点,模仿几个小动物。让学生体会钢琴音色的特点。【设计意图:引课环节,采用现场演奏法,引导学生感受钢琴欢快与优美的情绪,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利用钢琴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特点,模仿几个小动物的声音,让学生体会钢琴音色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完整感受乐曲师:钢琴真是太神奇了。既能演奏很多情绪不同的乐曲,而且它的表现力也极其丰富,所以被称为“乐器之王”。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由钢琴演奏的乐曲。1.听赏乐曲。学生完整听赏《牧童短笛》。2.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这首钢琴独奏曲的名字叫做《牧童短笛》,是有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写的。这首乐曲描述了小牧童和他的朋友水牛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可爱的小牧童给我们出了一道题目,答对了就可以跟着他们一起玩了。多媒体出示小牧童的问题:乐曲分为几段,你怎么分辨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从速度区分。)3.复听歌曲。出示图表,对比每一乐段的速度。(三)分段听赏乐曲。创设情景,小牧童邀请小朋友们跟他一起去草原上玩。1.听赏第一乐段。(1)问:小牧童和小水牛在草地上做了些什么?(2)模仿小牧童吹笛子的声音和动作,随着琴声哼唱乐曲的第一句。(3)给第一句加入旋律线并跟唱。(4)复听乐段,感受乐曲主旋律。2.听赏乐曲的第二乐段。(1)加入声势动作进行听赏。师:小牧童带着小水牛走到一个池塘里,这时,天空中还下起了毛毛细雨,小牧童和小水牛高兴极了,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打水仗游戏。请同学们用模仿老师的作动为这一段加上合适的声势动作,边听边思考老师的动作在模仿什么?(欢快的四二拍、模仿雨滴、水花)(2)找出上波音记号。教师对比弹奏不加上波音记号与加上波音记号的旋律,学生体会上波音记号的作用。师:这一段特别的欢快,请同学看这一段的旋律,你看到了一个像波浪线一样的音乐记号吗?加上它和不加它又有什么区别呢?()乐曲更欢快、更灵活)(3)复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加入声势动作。(模仿水滴落在掌心)3.听赏第三乐段。师:雨过天晴了,小水牛和小牧童又回到了草地上,请同学们听一听第三乐段的旋律,你发现了什么呢?(1)听赏,发现与第一乐段相似,教师引导学生与第一乐段进行对比。乐曲又回到了四四拍子,更加宛转悠扬。(2)介绍带有变化的再现乐段。(3)复听乐段,感受乐曲委婉动人的旋律。4.完整听赏乐曲,多媒体播放《牧童短笛》视频。5.出示表格。用A表示第一乐段,B表示第二乐段,A`表示第三乐段。师总结: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曲式。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或者形状来表现乐曲的结构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乐曲的情绪及曲式结构,采用选择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拓展延伸播放视频微课(带有打击乐器伴奏的乐曲)。学生感受加入打击乐器后乐曲的气氛的变化。师总结:加入后会给乐曲带来生机,使乐曲更生动活泼。(五)课堂小结。时间过的可真快啊,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小牧童和小水牛要回家啦,我们这节课也快要结束了,你们今天玩的高兴吗?那你在游戏中都学到些什么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