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心整理】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2、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流感、狂犬病、脊髓灰质炎、麻疹、非典、艾滋病等。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是被动物咬伤。3.如何预防病毒引起疾病?多运动、注射疫苗、远离人多的地方、切断传播途径。4.病毒的对人有益的方面:1.制作疫苗;2.清除有害物质;3.制作杀虫剂。5、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6、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7、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8、细菌对人有益的方面:食品发酵、生产沼气、增加土壤肥力、生物制药。对人有害的方面:1.使人患病2.使食物变质,引起食物中毒。9、细菌适应能力极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原料。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10、食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要防止物品发霉,必须注意使物品不受潮,保持干燥。食物可以放在低温环境中(如冰箱)进行保存。11、食品发霉的原因:高温、潮湿、时间过长、通风不畅。防止发霉的办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晒干、通风、腌制等。12、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13、真菌对人有益的方面:1.制造抗生素;2.作酱油;3.作豆腐乳;4.做面包,馒头;5.生产农药;6.生产工业原料。真菌对人有害的方面:1.使食品和其他物品变质,危害身体健康。14、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15、蘑菇的结构: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16、如何识别有毒蘑菇:一、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紫色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二、看形状。无毒蘑菇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柄下部无菌托,上部无菌轮;有毒的蘑菇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柄上有菌轮、菌托,菌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三、看分泌物。将采摘后的新鲜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一般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往往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四、闻气味。无毒蘑菇一般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常有怪异味。分割线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像蜡烛受热熔化、纸折叠、铁熔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样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块燃烧这样的的变化,不仅是形态的发生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叫化学变化。2、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再通过蒸发去掉水分,通过一定方式,可以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变化(也是蒸发结晶,物理变化)。3、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通过一定方式,不能恢复原来状态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变化。4、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废品回收经过加工可以利用。(可逆变化)2.森林大火经过燃烧变成灰烬。(不可逆变化)3.污染的水域经过治理变清。(可逆变化)5、容易使铁生锈的环境:潮湿的空气、酸、碱、盐。不容易生锈的环境:隔绝空气,水、干燥、寒冷。6、将一根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另一半暴露在空气中,最容易生锈的部分是空气和水的交界处。7.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加瓷、电镀、刷漆等。8、牛奶里不能放醋、啤酒、柠檬汁等酸性物质,牛奶不能与酸性物质混合,因为有新物质产生。9、不宜空腹和牛奶的原因:空腹喝牛奶,胃肠蠕动的快,牛奶中的营养来不及吸收就排到大肠了,影响消化吸收。10、过期的牛奶可以用来:擦皮鞋、浇花、做胶水、擦皮衣等。分割线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3、相同距离,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相同时间,距离越长,速度越快。4、汽车突然启动,乘客会后仰。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前倾。用尺子击打中间的一个棋子,其他棋子会竖直下落回原处。5、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与物体质量有关。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跳远、泼水、开车系安全带、下坡利用惯性滑行。6.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转动、移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7.游泳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飞行。8、马的四肢常规运动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交替循环。9、不同动物的运动速度:蜗牛(每小时50cm)蛇类(每小时1.5km)马(每小时20km)犬(每小时55~60km)、狮子鸵鸟(每小时60km)、藏羚羊(每小时80千米)、猎豹(每小时113km)。人的奔跑速度最快为每小时36千米。分割线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更替(地心说)。2、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运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这一学说又叫太阳中心说.3、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金星、水星、地球、火星、木星等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围绕太阳运行。②.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沿着圆形轨道每个月绕地球旋转一周。③.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转一周,因而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4、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5、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是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天。而背着太阳的就是黑夜,这就有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昼夜就会发生交替。6、白天,人的身体活动比较活跃。当早晨醒来时,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变化;傍晚时分,体温会比清晨时升高约1℃,血压也升至一天最高点;夜里,心跳频率和体温开始下降。这是人类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地节律。7、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8、18世纪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他还发现同一地区的同类植物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开花,编制了一个花钟。9、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10、喜鹊、燕子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时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动物喜欢在夜里活动,它们被称为夜行性动物。无论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性动物,都是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活动、休息和生殖时间的。10、四季更替带来了哪些变化?(1)温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降水量的变化;(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1、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12、四季更替的原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方向是不变的。随着地球公转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会有规律的变化,南北半球接受光照的程度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形成了四季更替。13、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二十四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4、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的部分的形状叫月相。15、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光亮。16、日食发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17、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西边先亏,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18、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当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候,就会发生日食.19、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20、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索的先河.中国的探月计划称为嫦娥工程。21、月球上温度差很大,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以上,背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以下。分割线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2、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3、向日葵的头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转动,这种受光刺激而引起的生长弯曲现象叫做向光性.植物的根向下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地性,植物的根还有几种生长反应:向着有肥的地方生长称为向肥性,在干旱的地方也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即:向水性,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4、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5、人们把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界6、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珍稀动物、哺乳动物),为世界人民所喜爱。野生大熊猫只生活在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南部的少数地区.7、朱鹮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类,已经濒临灭绝,除日本有少量外,其余生活在我国陕西省秦岭的山林中.8、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朱鹮、丹顶鹤、藏羚羊、水杉、银杏、桫椤、珙桐、银杉等。9、野生动植物灭绝的原因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有: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不准狩猎和采伐,不准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10、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鲸鱼生活在水中,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11、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的蒸发。12、阳光、温度、土壤、水分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1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14、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洪灾、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15、动物们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16、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无机物。17、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数量,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18、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青岛版科学6年级上册知识汇总分割线一、填空题: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2、病毒可分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3、细菌有三种形态,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5、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6、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约有8万种。7、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8、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的物质,叫化学变化。9、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再通过蒸发去掉水分,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10、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11、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12、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13、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14、当没有外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1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16、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17、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18、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19、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一学说又叫日心说。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20、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1、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22、18世纪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他还发现同类植物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开花,编制了一个花钟。23、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24、地球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25、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26、月球总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一个月。27、日食发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28、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先亏,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29、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三十。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候,就会发生日食。30、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31、1961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索的先河。中国的探月计划称为嫦娥工程。32、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自转形成了昼夜。33、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34、月球上温度差很大,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度以上,背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度一下。35、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就会形成了昼夜。36、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37、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食物等。38、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向触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39、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40、人们把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界。41、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为世界人民所喜爱。野生大熊猫只生活在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南部的少数地区。42、朱鹮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禽类,已经濒临灭绝,除日本有少量外,其余生活在我国陕西省秦岭的山林中。43、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水杉、银杏等。44、野生动植物灭绝的原因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身原因;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有:法律、保护区、人工养殖。45、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鲨鱼生活在水中,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46、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刺,以减少水分蒸发。47、环境、食物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48、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49、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土壤沙漠化、动植物种类减少。50、动物们通过脂肪变化、皮毛变化、冬眠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51、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52、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53、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分割线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物体惯性的说法,(D)是正确的。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B、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C、静止或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惯性也就没有了D、任何物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惯性2、一列由西向东行驶的列车,经过某一电线杆时,一乘客从窗口放下一小石块,让其自由下落,其(B)。A、石块正好落在电线杆旁边B、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东边C、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西边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3、有关参照物的说法,(C)是正确的。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4、两只轮船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B)。A、甲船B、乙船C、一定运动D、都有可能5、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C)。A、纸燃烧B、光合作用C、面塑6、下列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A、腐生细菌B、酵母菌C、病毒7、下列有关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B)。A、细菌都能使动植物或人产生疾病,因此十分有害B、细菌中,少数种类有害,多数种类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C、腐生细菌能毁坏食物,因此它是有害无益的8、将粮食堆放在(A)中,不容易发生霉变。A、较低温度的干燥环境B、较高温度的潮湿环境C、较低温度的潮湿环境9、腐烂的水果散发出的酒香是(C)引起的。A、青霉菌B、乳酸菌C、酵母菌10、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B)。A、金属热胀冷缩B、煤炭燃烧C、纸折叠11、产生月食的原因是(C)。A、月亮被黑云挡住B、月亮被太阳挡住C、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D、月球自身出现了一些变化12、一年中,日出较早的季节是(B)。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3、变色龙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颜色来保护自己的方法属于(A)。A、保护色B、警戒色C、拟态14、向日葵的花盘会跟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这是植物的(A)。A、向光性B、向水性C、向肥性D、向性运动15、(B)被誉为我国的"国宝"。A、扬子鳄B、大熊猫C、藏羚羊D、金丝猴16、仙人掌的根会朝着(A)的方向生长。A、有水B、无水17、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B)。A制造者B生产者C消费者18、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水D.空气19、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B)条件不发生变化。A、一个B、二个C、三个20、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C)。A、植物B、动物C、植物和动物21、春天,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B)。A、灰色B、绿色C、黄色D、褐色B)。22、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A)。A栖息地B居住地C生活区23、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C)。A食物链B食物网C生态系统分割线三、判断题:1、细菌和病毒一样,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2、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霉菌的繁殖、生长。(√)3、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4、物质形态的自然变化,往往与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5、蜡烛燃烧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是不可逆变化。(√)6、牛奶和柠檬汁混在一起,既发生了形态变化,以产生了新物质。(×)7、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8、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9、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10、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1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12、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1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1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1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1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17、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1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1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2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2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2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分割线四、简答题:1、如何辨别有毒蘑菇?看颜色看形状看分泌物闻气味。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想出了哪些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烘干、冷藏、密封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改变物质形态?把水变成冰把木头变成家具把小麦变成面粉4、生活中人们防止铁生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涂油喷漆镀金五、画出移动、振动、转动、滚动、摆动的轨迹。略六、铁生锈的需要什么条件?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我的实验方法:高温加水我得出的结论:潮湿腐蚀七、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画图说明。日食是由于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光。月食是由于地球在月亮和太阳之间,挡住了月亮反射的太阳的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