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2届高三数学基础知识梳理(共10章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2届高三数学基础知识梳理(共10章打包)

资源简介

第九章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及概率基础知识梳理
一、两个基本原理:
⒈分类计数原理:(又称加法原理)见书P.8421世纪教育网
⒉分步计数原理:(又称乘法原理)见书P.85
二、排列数的概念及公式: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表示. =n(n 1)(n 2)……(n m+1)[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全排列:n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全排列数公式: =n!
三、组合数的概念及公式: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表示. ==
记住:; 0!=1(这是规定); =1(这是规定); .
四、组合数的两个性质:⑴;⑵.
五、排列、组合应用题的两种基本解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⒈直接法(又称提纯法):
从限制条件出发,把符合限制条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计算出来;
⒉间接法(又称去杂法):
先不考虑限制条件求出排列数或组合数,再减去不符合限制条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六、排列、组合题的常见题型: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⑴相邻问题:用“捆绑法”;
⑵不相邻问题:用“插空法”;
⑶定序问题:有n个不同元素排成一排,其中m个元素的顺序一定,则不同的排列种数是 ;
⑷分组问题(特别是均匀分组):
例:把a1、a2、a3、a4、a5、a6六个元素分成三组,每组2个,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答:
⑸几何问题:
⑹排列、组合混合问题:一般先组合后排列.
七、二项式定理:21世纪教育网
⒈二项展开式(a+b) n =
⒉二项展开式的通项:Tr+1=. Tr+1表示第r+1项
⒊二项式系数为,,,…,,…,.其性质有:
⑴;⑵;⑶+++……+=2 n;
⑷如果n是偶数,则的二项式系数最大;如果n是奇数,则则与的二项式系数与最大且相等;
⑸=2n 1(奇数项二项式系数和等于偶数项二项式系数和).
⒋在运用二项式定理解题时,要注意下列问题:
⑴展开式的通项是第r+1项,不是第r项;21世纪教育网
⑵要区分展开式中某一项与项的系数,区分某一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21世纪教育网
⑶注意(a b) n展开式中各项的符号;
⑷二项式定理对任何实数a、b都成立,应注意赋值法的应用.
⒌二项式定理的应用主要有:
⑴指定项问题;⑵项(或系数)的最大、最小问题;⑶余数问题;
⑷近似计算问题;⑸整除或余数问题.21世纪教育网
八、概率:
⒈几个概念:⑴必然事件;⑵不可能事件;⑶随机事件;⑷互斥事件;⑸对立事件;
⑹相互独立事件.
⒉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
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P(A)=.
⒊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如果事件A,B互斥,用A+B表示A,B中有一个发生,则有 P(A+B)=P(A)+P(B).
一般地,如果事件A1,A2,…An彼此互斥,那么有P(A1+A2+…+An)=P(A1)+P(A2)+…+P(An).
事件A的对立事件通常记作,根据对立事件的意义,A+是一个必然事件,所以有P(A)+P()=P(A+)=1, 即P()=1 P(A)
⒋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试验:
⑴两个相互独立事件A,B同时发生记作A·B,则有P(A·B)=P(A)·P(B).
一般地,如果事件A1,A2,…,An相互独立,则有P(A1·A2·…·An)=P(A1)·P(A2)·…·P(An).
⑵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Pn(k)=.对此,我们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①每一次试验的结果只有A或之一发生,因此,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A发生k次”就是在n个结果中有k个A与(n k)个,而这n个独立的结果一共有种排列次序.
②对每一种排列次序,可看做一个由独立事件的积组成的事件,其概率可以用乘法定理求出:Pk·(1 P)n k.于是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Pn(k)= .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第七章 解析几何基础知识梳理
一、直线:
㈠基本公式:
⒈两点距离公式:已知点P1(x1,y1)、P2(x2,y2),则|P1P2|= .
⒉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已知两点P1(x1,y1)、P2(x2,y2),点P(x,y)分有向线段的比是λ,即λ,
则x = ,y= .
⒊中点坐标公式:已知两点P1(x1,y1)、P2(x2,y2),线段P1P2的中点坐标是(x,y),
则x= ,y= .
⒋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点坐标A(x1,y1)、B(x2,y2)、C(x3,y3),
△ABC的重心是G(x,y),则x= ,y= .
⒌斜率
⑴直线倾斜角的定义:
⑵直线斜率的定义:
⑶公式:已知两点A(x1,y1)、B(x2,y2),(x1≠x2),则kAB= .
注:已知三点A(x1,y1)、B(x2,y2)、C(x3,y3),如何证明这三点共线?
㈡直线方程:
⒈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名 称 已 知 条 件 方 程 说 明
点斜式 点P(x0,y0)和斜率k 不包括与x轴垂直的直线
斜截式 斜率k和纵截距b21世纪教育网 不包括与x轴垂直的直线
两点式 两点P1(x1,y1)、P2(x2,y2) x1≠x2且y1≠y2
截距式 在x轴、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a、b 不包括平行于坐标轴及经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A、B不全为0
注: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则直线P1 P2的方程总可写为(不要讨论):
.
⒉特殊位置的直线方程:
⑴垂直于x轴的直线方程是 . y轴的方程是 .
⑵垂直于y轴的直线方程是 . x轴的方程是 .
⑶过原点的直线(除y轴)方程是 .
⑷求过点P(x0,y0)(不是原点)且在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时应考虑哪几种情况?
㈢点P(x0,y0)与直线l:Ax+By+C=0的位置关系:
⒈P在直线l上,则有 .
⒉P在直线l外, P到直线l的距离为d,则d=
㈣两直线l1和l2的位置关系:
⒈斜率存在,直线l1:y=k1x+b1,直线l2:y=k2x+b2,则
⑴l1与l2相交 ;⑵l1∥l2 ;⑶l1与l2重合 ;
⑷l1⊥l2 .
⒉斜率不一定存在,直线l1:A1x+B1y+C1=0,直线l2:A2x+B2y+C2=0,则:
⑴l1与 l2相交 ;
⑵l1∥ l2 ;
⑶l1与 l2重合 ;
⑷l1⊥ l2 .
⒌两相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
⒍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直线l1:Ax+By+C1=0,直线l2:Ax+By+C2=0,则l1与l2间的距离d= .
过两定点P、Q分别作倾斜角相等的直线,这两条平行直线间距离的最大值是 .
㈤对称:
⒈请填以下空格,并记住结论:
点P坐标 关于什么对称 对称点P/ 的坐标 备 注
(a,b) 点(x0,y0) 可直接用
(a,b) 原点 可直接用
(a,b) x轴21世纪教育网 可直接用
(a,b) y轴 可直接用
(a,b) 直线x-y=0 可直接用
(a,b) 直线x+y=0 可直接用
(a,b) 直线x-y+c=0 只用于选择、填空题
(a,b) 直线x+y+c=0 只用于选择、填空题
注:若对称轴的斜率不是±1,没有上述结论!只可用下面的方法求:
设P(x0,y0)关于直线Ax+By+C=0的对称点Q的坐标是(x,y),则
⑴当A=0且B≠0时,则x= ,y= ;
⑵当B=0且A≠0时,则x= ,y= ;
⑶当AB≠0时,则
㈥直线系:
1、直线系的定义:
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直线的集合叫做直线系,它的方程叫做直线系方程.
2、常见的直线系方程:
⑴过定点P(x0,y0)的直线系方程是 .
⑵斜率是k的直线系方程是 .
⑶与直线Ax+By+C=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 .
⑷与直线Ax+By+C=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 .
⑸在x轴和y轴上截距的和是10的直线系方程是 .
3、设直线l1:A1x+B1y+C1=0和直线l2:A2x+B2y+C2=0相交于P点,则经过P点的直线
系方程是 .
4、如何证明直线系过定点?
㈦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⒈当B>0时,⑴点P(x1,y1)在直线l:Ax+By+C=0的上方 ;
⑵点P(x1,y1)在直线l:Ax+By+C=0的下方 .
⒉当B=0,A>0时,⑴点P(x1,y1)在直线l:Ax+C=0的右方 ;
⑵点P(x1,y1)在直线l:Ax+C=0的左方 .
㈧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最优解的解题步骤:
⒈画可行域;
⒉画斜率是k的直线系;
⒊根据直线系扫过可行域的情况,判别直线在哪一点处纵截距有最小值,在哪一点处21世纪教育网
纵截距有最大值;
⒋求出纵截距最大、最小时相应的点的坐标,即最优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⒌根据最优解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㈨基本练习题:
⒈已知直线l:(2m2-7m+3)x+(m2-9)y+3m2=0,当倾斜角α=45°时,m= ;当m=
时, l平行于y轴;当m 时, l在y轴上的截距为4.
⒉已知直线kx+2y-3=0过点(1,1),则k= ;若它与直线2x-y+5=0垂直,则k= ;
此时两直线交点坐标为 ;两直线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⒊若P<-1,则原点到直线xcosθ+ysinθ+p=0的距离为 .
⒋已知直线l1:(a-1)x-2y+3=0、l2:x-ay+1=0,当a= 时,l1∥l2;
当a= 时,l1⊥l2;当a= 时,l1、l2所成的角等于45°.
⒌直线l过点A (-2,2)且和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1,则直线l的斜率k= .
⒍不论k取何值,直线(2k-1) x-(k+3)y-(k-11)=0必过定点 .
三、圆:
㈠圆的定义; .
㈡圆的方程:
⒈标准方程: ;圆心坐标是 ,半径是 .
⒉一般方程: ;圆心坐标是 ,半径是 .
注:⑴若已知条件与圆心或半径有关,通常用标准式求圆方程;若已知条件是不共线的
三点,通常用一般式求圆的方程.
⑵以A(x1,y1),B(x2,y2)两点为直径端点的圆的方程是 .
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点P(x0,y0)与圆C方程(x-a)2+(y-b)2=r2 (或x2+y2+Dx+Ey+F=0),则:
点P在圆C上 或 ;
点P在圆C外 或 ;
点P在圆C内 或 .
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 、 、 三种.判别方法如下:
判别方法(一)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
d<r ;d=r ;d>r .
判别方法(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与0的大小关系:
△>0 ;△=0 ;△<0 .
㈤当直线与圆相交时,弦长公式是弦长l= .
㈥当直线与圆相切时,切线方程的求法:
⒈过圆上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的求法:这时切线只有一条!通常用“替换法则”:
⒉过圆外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的求法:这时切线总有两条!通常用点斜式,但要讨论斜率存在与否.在求斜率时,通常有两种方法:
⑴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⑵切线方程与圆方程联立消去一元得到另一元的二次方程后令判别式△=0.
注意:不论用哪一种,如果求出的斜率k只有一解,说明另一条切线的斜率不存在.
⒊已知圆C方程及圆的切线的斜率K,如何求切线方程?通常用斜截式方程,即设切线
方程为y=kx+b,仿照上面(⒉中的⑴⑵两点,任选其一)求出b.
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C1、⊙C2的半径分别是r1、r2,圆心距|C1C2|=d,则:
外 离 外 切 相 交21世纪教育网 内 切 内 含
㈧两圆相交时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的求法: .
㈨两圆相切时过切点的公切线方程的求法: .
㈩过圆C:(x-a)2+(y-b)2=r2 (或x2+y2+Dx+Ey+F=0)外一点P(x0,,y0)引圆的切线,
则切线长t= 或 .
(十一) 过圆C:(x-a)2+(y-b)2=r2 (或x2+y2+Dx+Ey+F=0)外一点P(x0,,y0)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点
为A、B,则直线AB方程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椭圆:
㈠椭圆的定义、方程和性质:
定 义21世纪教育网 ⒈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标准方程
图 形
范 围
顶 点
焦 点
焦 距
中 心
长短轴长
a、b、c的关系
对 称 性
离 心 率定 义 ⒈

离 心 率公 式
准线方程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在椭圆第一定义中,注意“2a>|F1F2|”这个条件,若2a=|F1F2|,这时动点轨迹是 .
椭圆的两个标准方程 、,
这两个标准方程可以合并为一个:Ax2+By2=1 (A>0,B>0,且A≠B).
㈦椭圆上任一点到一焦点的最大距离是 ;最小距离是 .
㈧椭圆的焦点弦长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
㈩两个重要结论:
⒈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为A1、A2,短轴的一个端点是B,
P是椭圆上任一点,则∠A1PA2≤∠A1BA2;
⒉椭圆的两个焦点为F1、F2,短轴的一个端点是B,
P是椭圆上任一点,则∠F1PF2≤∠F1BF2.
五、双曲线:
㈠双曲线的定义及性质:
定 义 ⒈

标准方程
图 形
范 围
顶 点
焦 点
焦 距
中 心
实轴虚轴长
a、b、c的关系
对 称 性
离 心 率定 义 ⒈

离 心 率公 式
准线方程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渐 近 线方 程
⒈在双曲线的第一定义中,应注意“差的绝对值”及“2a<|F1F2|”.
⑴若仅仅是“差是定值“,则动点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
⑵若2a=|F1F2|(其中a≠0),则动点轨迹是两条射线.
⒉双曲线的两个标准方程、,
这两个标准方程可合并为一个:Ax2 By2=1 (A·B>0)
㈡在双曲线的性质中要记住:
㈢等轴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可设为 ,它的离心率e= .
㈤共渐近线问题:
⒈以直线y=±x为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为
⒉与双曲线共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为 .
六、抛物线:
㈠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性质:
定 义
图 形
标准方程
范 围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对称轴方程
顶点坐标
离 心 率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个,y2=±2px(p>0), x2=±2py(p>0),其中p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焦点在x轴上的两个方程y2=±2px(p>0),可合并为:y2=ax(a≠0),焦点F(),准线x= ;
焦点在y轴上的两个方程x2=±2py(p>0),可合并为:x2=ay(a≠0), 焦点F(),准线y= .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y
y
B1
B2
B2
A2
B1
A2
A1
A1
l2
l1
l2
l1
·
F2
F1
·
o
x
F2
F1
·
·
o
x
y
A1
x
o
P
A2
B
y
F1
x
o
P
F2
B
·
·
·
·
A2
A1
F1
F2
l1
l2
A2
A1
F2
l2
l1
F1
o第八章 直线与平面基础知识梳理
一.平面的性质
公理一:
公理二:
公理三: 21世纪教育网
推论1
推论2
推论3
二.异面直线
公理四:
(注:平行公理 )
等角定理
异面直线的定义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
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及距离的定义 21世纪教育网
三.若干问题的证明方法
㈠.共面(点、线)及异面问题
1.如何证明若干条直线共面?


(注:如何证明两个平面重合?)
2.如何证明若干条直线共点或若干点共线?
3.如何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⑴直接证明,即用
⑵间接证明:①

㈡.平行问题:
1.如何证明线线平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⑴ ⑵
⑶ ⑷

2.如何证明线面平行?
⑴ ⑵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如何证明面面平行?21世纪教育网
⑴ ⑵
⑶ ⑷
㈢.垂直问题:
1.如何证明线线垂直?
⑴ ⑵
⑶ ⑷
2.如何证明线面垂直?21世纪教育网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3.如何证明面面垂直?
⑴ ⑵
四.线面、面面平行或垂直的性质
㈠.线面平行的性质:
⒈ ⒉
⒊ ⒋
㈡.线面垂直的性质:
⒈ ⒉
㈢.面面平行的性质:
⒈ ⒉
⒊ ⒋
⒌ ⒍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㈣.面面垂直的性质:
⒈ ⒉ 21世纪教育网
⒊ ⒋
五.几个唯一性定理
㈠.线面垂直的唯一性定理 ⒈
2.
㈡.面面平行的唯一性定理
六.角
㈠.异面直线所成角
1.定义(见前) ⒉范围
3.求法 ⑴平移法;⑵中点法;⑶补形法;⑷利用异面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㈡.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
2.最小角定理
3.范围⑴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
七.距离
㈠.两点间的距离
㈡.点到直线的距离
㈢.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㈣.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常见求法
㈤.异面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㈥.点到平面的距离21世纪教育网
㈦.线面平行时,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㈧.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八.几个重要结论
㈠.正方体中体对角线与面对角线若异面,则它们必
㈡.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如果斜线和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那么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
㈢.斜线AB在平面α上的射影是AD,ACα,设∠BAD=θ1,∠CAD=θ2,∠BAC=θ,则有 。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第十章 统计与导数基础知识梳理
一. 初中统计初步复习:
⒈平均数:
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
⑴=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拔”.
⑵平均数的另一种求法
=,其中a是接近于这组数的平均数的较“整”的一个数,
=,,,…,.
⑶加权平均数:
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
则这n个平均数可表示为=,这个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其中f1,f2,…,fk叫做权.
⒉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
在统计里,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
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通常我们用样本平均数取估计总体平均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⒊众数与中位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
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与中位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⒋方差与标准差:
设在一组数据x1,x2,…,x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21世纪教育网
,…,,那么我们把s2=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方差公式的另一种表达式:s2=
方差与标准差用来衡量这组数据波动的大小,方差或标准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
⒌频数与频率:
各个小组内的数据个数叫频数,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二、抽样方法
⒈简单随机抽样:
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⑴可以证明,如果用简单随机抽样从个体数为N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n的样本,那么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等于 .
⑵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常用方法是:① ;② .
⒉系统抽样:
当总体中的个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1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步骤:
⑴编号:⑵分段;⑶在第1段任定一个起始号;⑷按预定规则在其它各段取号.
⒊分层抽样:
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充分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
三种抽样方法的比较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21世纪教育网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21世纪教育网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系 统抽 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将总体均分成几部 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起始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 层抽 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三、频率分布直方图:
当给出一批数据后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⒈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⒉决定组距与组数;(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⒊决定分点;(分点要比已知数据多一位小数)
⒋列出频率分布表;
⒌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四、导数:
⒈导数及导函数的定义
⒊导数公式:
⑴若C为常数,则(C)/=0;
⑵(xn)/=nxn-1 (n∈N*)
⒋求导法则:
⑴[f(x)±g(x)]/=f /(x)±g /(x);
⑵[C·f(x)]/=C·f /(x) (其中C为常数)
⒌导数的应用:
⑴判别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求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②求导数f /(x);
③令f /(x)>0f (x)的增区间,令f /(x)<0f (x)的减区间.
⑵求可导函数的极值(在某点x0附近的最值);
求可导函数f (x)的极值的一般步骤:
①求导数f /(x); ②令f /(x)=0,求出它的根;
③检查f /(x)在f /(x)=0的根左右的符号,如果在根的左侧附近为正、右侧附近为负,
则函数f (x)在这个根处取极大值;如果在根的左侧附近为负、右侧附近为正,则函
数f (x)在这个根处取极小值.
说明:解这类问题时通常要列表.
⑶求可导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
求可导函数f (x)在闭区间[a,b]上最值的一般步骤:
①求函数y=f(x)在开区间(a,b)内的极值(极大值与极小值);
②将函数y=f(x)在开区间(a,b)内的所有极值与f (a)、 f (b)作比较,其中最大的一
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最小值.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第六章 不等式基础知识梳理
一.知识结构
二、不等式的性质:
⒈a-b>0 ;a-b=0 ;a-b<0 ;
⒉a>b ;(可逆性)
⒊a>b,b>c ;(传递性)
⒋a>b a+c>b+c;(填或或或 ) 该性质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⒌a>b,c>0 ;a>b,c<0 ;
⒍a>b,c>d ;(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
a>b,c<d ;(※异向不等式相减法则)
⒎a>b>0,c>d>0 ;(正数同向不等式相乘法则)
⒏a>b>0,0<c<d ;(※正数异向不等式相除法则)21世纪教育网
⒐若a、b同号(即ab>0),且a>b,则;(同号两数的倒数法则)
⒑a>b>0,n∈N,且n>1 ;(正数乘方法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⒒a>b>0,n∈N,且n>1 ;(正数开方法则)
21世纪教育网
三、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⒈设a∈R,则a2≥0
⒉设a、b∈R,则a2+b2≥2ab;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⒊当ab>0时,≥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⒋※设a、b、c∈R,则a2+b2+c2≥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a2+b2+c2≥;(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⒌均值不等式:
⑴设a、b∈R+,则;(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a+b≥2;ab≤.这两个不等式分别用于求最小值和最大值.
即:①已知两个正变数的积是一个常数,则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和取最小值;
②已知两个正变数的和是一个常数,则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取最大值.
⑵※设a、b、c∈R+,则;(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a+b+c≥3;abc≤.
这两个不等式分别用于求最小值和最大值.
⒍设0<a≤b,则≤≤≤≤≤;
三、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
⒈比较法:⑴差比法:A-B≤0A≤B;A-B≥0,A≥B.
⑵商比法:≥1(B>0)A≥B.
⒉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不等式推出所要证的不等式
它的核心是——由因导果.
⒊分析法: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不等式的问题
转化为判断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肯定这些条件成立,即可得证.
它的核心是——执果索因.
四、不等式的解法:
⒈一元一次不等式:ax>b(a≠0)[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注意:①会解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例 解关于x的不等式:2x-a<ax+4.
②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⒉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
①△>0, ;②△=0, ;③△<0, .
注意;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同样要进行讨论.
⒋分式不等式:(可转化为一、二次不等式)
① ;② ;
;④ .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高考资源网第二章 函数基础知识梳理
一、函数:
1.函数的近代定义:如果A、B都是非空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 :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记作y=f (x),其中x∈A,y∈B.原象的集合A叫做函数y=f (x)的定义域,象集合C(CB)叫做函数y=f (x)的值域.
函数的三要素是: 、 、 .
⒊函数的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⒋关于区间的概念:21世纪教育网
⑴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 ;
⑵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 ;
⑶满足不等式a≤x<b或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
或 .
以上的实数a与b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
⒌函数解析式的求法:⑴换元法;⑵待定系数法.
⒍求函数定义域的主要依据:
⑴分式中的分母不为0;⑵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⑶对数的真数大于零;
⑷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⑸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⑹对于应用问题,要注意自变量所受实际意义的限制.
⒎求函数值域的方法有:⑴配方法;⑵换元法;⑶判别式法;⑷单调性法;
⑸基本不等式法;⑹数形结合法;三、函数的单调性:
⒈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 都有f (x1)<f (x2),那么就说f (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这个区间叫增区间.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 都有f (x1)>f (x2),
那么就说f (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这个区间叫减区间.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增区间或减区间)是其定义域的子集;函数的定义域不一定是函数的单调
区间.
⒉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21世纪教育网
图象法.若函数f (x)的图象在区间D上从左至右是上升(下降)的,则f (x)在区间D上是增(减)函数;
定义法.其一般步骤是:
值.在所给区间上任取x1<x2;②作差f (x1) f (x2);③变形.分解因式或配方等;④定号.看 f (x1) f (x2)的符号;⑤下结论.
⑷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定定理:用定义可直接证出.
①函数f (x)与f (x)+c(c为常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②当c>0时,函数f (x)与cf (x)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当c<0时,函数f (x)与cf (x)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③若f (x)≠0,则函数f (x)与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④若f (x)≥0,则函数f (x)与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⑤若函数f (x), g(x)都是增函数,则f (x)+g(x)也是增函数; (增+增=增)
⑥若函数f (x), g(x)都是减函数,则f (x)+g(x)也是减函数; (减+减=减)
⑦若函数f (x)是增函数, g(x)是减函数,则f (x) g(x)也是增函数;(增 减=增)
⑧若函数f (x)是减函数, g(x)是增函数,则f (x) g(x)也是减函数;(减 增=减)
另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结论:(用定义可直接证出)
⒊一些特殊函数的单调性:
⑴一次函数y=kx+b,当k>0时,在R上是 ;当k<0时,在R上是 .
⑵二次函数y=ax2+bx+c,
当a>0时,在( ∞,]上为 ,在[,+∞)上为 ;21世纪教育网
当a<0时,在( ∞,]上为 ,在[,+∞)上为 .
⑶反比例函数y=,当k>0时,在( ∞,0),(0,+∞)上都是 ;
当k<0时,在( ∞,0),(0,+∞)上都是 .
⑷指数函数y=ax,当a>1时,在R上是 , 当0<a<1时,在R上是 .
⑸对数函数y=logax,当a>1时,在(0,+∞)是 , 当0<a<1时,在(0,+∞)是 .
⑹*记住重要函数y=x+的单调性,并会证明:21世纪教育网
当x>0时,函数在(0,)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当x<0时,函数在 上单调递减,在 上单调递增.
四、函数的奇偶性:
⒈函数奇偶性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 (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 ( x)=f (x),那么函数f (x)叫做偶函数.
如果对于函数f (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 ( x)= f (x),那么函数f (x)叫做奇函数.
注意:⑴由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 对称.
⑵函数的奇偶性可分为四类: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此时我们说该函数
具有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此时我们说该函数不具有奇偶性).
注意:设函数f (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函数f (x)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充要条
件是f (x)恒等于0.
例:f (x)=0,x∈( 1,1);f (x)=0,x∈[ 2,2];f (x)=等等.
⒉具有奇偶性函数的图象特征:
⑴奇函数图象关于 对称; ⑵偶函数图象关于 对称.
⒊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⑴图象法;
⑵定义法.其一般步骤是:
①求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此函数不具有奇偶性;
若对称,再进行第二步;
②判断f ( x)与f (x)的关系,并下结论.
若f ( x)= f (x)且f (x)不恒等于0,则此函数为奇函数;21世纪教育网
若f ( x)=f (x)且f (x)不恒等于0,则此函数为偶函数;
若f ( x)= f (x)且f ( x)=f (x),则此函数为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若f ( x)≠ f (x)且f ( x)≠f (x),则此函数为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⑸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
相反的单调性;
⑺若f (x)是奇函数,且f (0)有意义,则必有f (0)= .
f (0)=0是f (x)是奇函数的 条件.
六、函数图象的变换:
⒈平移变换:
⑴y=f (x)的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a (a>0)个单位得到y=f (x a)的图象;
⑵y=f (x)的图象沿x轴向左平移a (a>0)个单位得到y= f (x+a)的图象;
⑶y=f (x)的图象沿y轴向上平移a (a>0)个单位得到y= f (x)+a的图象;
⑷y=f (x)的图象沿y轴向下平移a (a>0)个单位得到y= f (x) a的图象.
⒊对称变换:
(一)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关系:
⑴y=f (x)与y= f (x)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⑵y=f (x)与y=f ( 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⑶y=f (x)与y= f ( x)的图象关于原点轴对称;
⑷y=f (x)与y= f 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轴对称;
⑸y=f (|x|)的图象是保留y=f (x)的图象中y轴右边部分,并作其关于y轴对称的图象, 再擦掉
y=f (x) 的图象中y轴左边部分而得到;
⑹y=|f (x)|的图象是保留y=f (x)的图象中x轴上方的图象及x轴上的点,并将x轴下方的图象以x轴为对称轴翻折到x轴上方去;
⑺*函数y=f (a+mx)与函数y=f (b mx)(a、b:m∈R,m≠0)的图象关于直线x=对称.
七、指数与指数函数:
⒈根式的定义:
⑴方根:如果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 (n>1且n∈N*),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n次方根.
即:若x n=a,则x叫做a的n次方根.
⑵根式:式子叫做根式,其中n叫做根指数,a叫做被开方数. 当n是偶数时,
表示正数a的正的n次方根.21世纪教育网
⒉根式的性质:
⑴()n = a; ⑵当n为奇数时,
当n是偶数时;.
⒊分数指数幂:
当a>0,m、n∈N*且n>1时,规定:
; ; ; 无意义.
⒋有理指数幂的性质:
⑴ar·as=ar+s (a>0, r、s∈Q);
⑵(ar)s=ar s (a>0, r、s∈Q);
⑶(ab)r=arbr (a>0, b>0,r∈Q).21世纪教育网
⒌指数函数:
⑴指数函数的定义:把形如y=ax(a>0,且a≠1)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⑵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y=ax(a>0,且a≠1) a>1 0<a<1
图 象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性 质 定义域
值 域
单调性
其 它性 质 ①x>0时,y>1;②x<0时,0<y<1;③x=0时,y=1. 即图象恒过点(0,1) ①x>0时, 0<y<1;②x<0时, y>1;③x=0时,y=1. 即图象恒过点(0,1)
八、对数与对数函数:
⒈对数的概念:
⑴对数的定义: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即ab=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
N的对数.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对数的真数.
⑵常用对数:把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并记log10N为lgN.
⑶自然对数:把以e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并记logeN为lnN.
其中e=2.71828……,是一个无理数.
⑷对数恒等式:.
⒉对数的运算法则:
如果a>0,a≠1,M>0,N>0,那么
⑴loga(MN)= logaM+logaN;⑵;⑶logaMn=n logaM.
⒊对数的三个性质:
⑴1的对数为0(即loga1=0);⑵底的对数为1(即logaa=1);⑶零和负数没有对数.
⒋对数函数:
⑴对数函数的定义:把形如y=logax(a>0,且a≠1)的函数叫做对数函数.
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y=logax(a>0,且a≠1) a>1 0<a<1
图 象
性 质 定义域
值 域
单调性
其 它性 质 ①x>1时,y>0;②0<x<1时, y<0;③x=1时,y=0. 即图象恒过点(1,0) ①x>1时, y<0;②0<x<1时, y>0;③x=1时,y=0. 即图象恒过点(1,0)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第四章 三角函数综合复习
一、概 念
1、角 。
正角 负角 零角 。21世纪教育网
象限角 。
终边相同的角 。
2、角度制 ;弧度制 。
1弧度角的规定 。
任意圆中圆心角弧度的算法 。
3、三角函数值的定义 。
单位圆 ;有向线段 。
三角函数线 。
4、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判定:
三角函数 象限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21世纪教育网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sinx
cosx
tanx
5、正弦型函数中:
振幅 ;周期 ;频率 ;
相位 ;初相 。
二、公式
1、有关概念的公式:
终边相同的两角 ;任意圆中圆心角弧度大小 ;
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 ;
扇形的几个面积计算公式 。
2、诱导公式:
A组(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21世纪教育网
B组(函数名要变,符号看象限)
3、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公式
(1)平方关系 ; ; 。
(2)商数关系 ; 。
(3)倒数关系 ; ; 。
4、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5、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变形公式:
(1);;。
6、二倍角公式:
;;。
(1)降幂公式:;;。
(2)半角公式:
;;

第四章 三角函数基础知识梳理
二.本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⒈角的概念与度量
限角—— ⑵轴上角——
⑶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1弧度= 度;1度= 弧度.
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是:
{β|β=k·360°+α ,k∈Z} 或{β|β=2kπ+α ,k∈Z}
⒊三角函数的定义与符号:
sinα= cosα= tanα=
当α在第 象限时,sinα的值是正的.
当α在第 象限时,sinα的值是负的.
当α在第 象限时,cosα的值是正的.
当α在第 象限时,cosα的值是负的.
当α在第 象限时,tanα的值是正的.
当α在第 象限时,tanα的值是负的.
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⑴平方关系:sin2α+cos2α= ;1+tan2α= ;1+cot2α= .
⑵商数关系: ; .
⒍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角度α 0° 30° 45° 60° 90° 120° 135° 150° 180° 270° 360°
弧度α
sinα 21世纪教育网
cosα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tanα
⒏三角函数图象及性质:
y=sinx y=cosx y=tanx
定义域
值 域
最 值
图 象(一个周期)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周 期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奇偶性
单调性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对称性
注意:⑴会用五点法作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⑵y=Asin(ωx+φ)的图象是由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
⒐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两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⑴sin(α±β)= ⑵cos(α±β)=
⑶tan(α±β)=
⑷sin2α= cos2α=
tan2α=
注意:
①公式的逆用,如:;
sin2-cos2=
②公式的变形,如:sinα·cosα= 1+cos2α= 1-cos2α=
降幂公式:sin2α= cos2α=
⑤会用和角公式求函数y=asinx+bcosx的最大值、最小值、周期、单调区间.
⒑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
⑴在△ABC中,0<A,B,C<π,且A+B+C=π,sin(A+B)=sinC,cos(A+B)= cosC;
⑵正弦定理: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其中R是△ABC的外接圆的半径.
a∶b∶c=sinA∶sinB∶sinC.
⑶余弦定理:
a2 =b2+c2-2bccosA;b2 =a2+c2-2accosB;c2 =a2+b2-2abcosC.
或cosA= cosB= cosC=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x
y
o
P (x,y)
r
α
函数
性质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梳理
一、集合
⒈集合的概念: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
元素a在集合M内的表示法 ,元素a不在集合M内的表示法 .
⒉集合中的元素必须具备“三性”: 、 、 .
⒊空集的意义及记号: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空集记作 ;
⒋常用数集及记号:
⑴非负整数集(零和正整数的全体)——N;⑵正整数集——N*或N+ ;
⑶整数集——Z; ⑷有理数集——Q; ⑸实数集——R. ⑹无理数集——CRQ[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⒌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来分):
⑴有限集——⑵无限集——
⒍集合的表示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中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⑵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熟性用语言或式子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其基
本模式是{x| p(x)}.
⒎集合的形象表示法——韦恩图,即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围成的图形(内部)表示集合.
⒏子集、交集、并集、补集:
Ⅰ子集
⑴子集、真子集的意义:
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
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记作AB;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21世纪教育网
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
⑵子集的性质:(用、 填空)
①A A, A,若A≠ ,则 A;
②若AB,BC,则A C;③若A B,BC,则A C;
④若AB,B C,则A C;④若A B,B C,则A C.
⑶子集的个数:
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 ①集合A的子集个数是2 n;②集合A的真子集
个数是2 n 1;③集合A的非空真子集个数是2 n 2.
⑷集合相等的意义:若集合A与B含有相同的元素,称它们相等,记作A=B;
集合相等的充要条件:A=B AB且BA.
Ⅱ交集
⑴交集的意义:
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即A∩B={x|x∈A且x∈B}
请根据右面的韦恩图打出A∩B的阴影.21世纪教育网
⑵交集的性质:
①A∩A= ;②A∩ = ;③A∩B=B∩A;
④若A∩BA,则A∩BB;⑤若A∩BA,则AB.
Ⅲ并集
⑴并集的意义: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B的并21世纪教育网
集,记作A∪B,即A∪B={x|x∈A或x∈B}
请根据右面的韦恩图打出A∪B的阴影.
⑵并集的性质:
①A∪A= ;②A∪ = ;③A∪B=B∪A;
④A∪BA; ⑤A∪BB; ⑥A∪B=A BA
Ⅳ补集
⑴全集、补集的意义:
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叫做全集,全集通常用U表示;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AS),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CSA,即CSA={x|x∈S且xA}.
请根据右面的韦恩图打出CSA的阴影.
⑵补集的性质:
①A∪CUA= ; ②A∩CUA= ; ③CUU= ;
④CU = ; ⑤CU(CUA)= ;
二、简易逻辑
⒈命题概念: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⒌真值表:表示命题的真假的表叫真值表.
⑴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填“真”或“假”)
p 非p


⑵p且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填“真”或“假”)
p q P且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⑶p或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填“真”或“假”)
p q P或q
真 真 21世纪教育网
真 假
假 真
假21世纪教育网 假
⒍四种命题:
逆命题及逆命题的概念:
⑷四种命题的一般形式:(用符号“┐”表示否定)
①原命题:若p则q; ②逆命题: ;
③否命题: ; ④逆否命题: .
⑸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在下列双箭头符号旁填上相应的文字)
⑹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关系: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 ;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 ;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 .
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⑴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若p则q,即p q,我们说,p是q的 条件,q是p的 条件.
⑵充要条件的概念:
若p则q,且若q则p,即p q,我们说p是q的 条件,q是p的 条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A
B
A
B
S
A
对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只要p和q中有一个是假即为 .
对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只要p和q中有一个是真即为 .
原命题
逆命题
逆否命题
否命题第五章 平面向量基础知识梳理
一、向量的概念:
⒈有向线段: 叫做有向线段.
⒉向量: 叫做向量.
向量通常用有向线段或表示.
⒊向量的模:向量的 又叫做向量的模,记作 .
⒋两个重要概念:
①零向量: 叫做零向量.记作 .
注意:零向量没有规定它的方向,因此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②单位向量: 叫做单位向量.
注意:单位向量的方向与它所在向量的方向相同.
⒌相等向量: 叫做相等向量. 向量与相等记作 .
⒍平行向量: 叫做平行向量. 向量与平行可记作 .
规定:与任一向量平行.即∥,∥,∥.
⒎共线向量: 叫做共线向量.
注意:若与是共线向量,则与的方向 ,它们所在的直线
它们的夹角是 .
⒏相反向量: 叫做相反向量.
的相反向量是 , 的相反向量是 ,的相反向量是 .
⒐两个非零向量和的夹角: .
二、向量的运算:
⒈向量的加法:
⑴向量与的和的定义:
⑵向量加法法则:①三角形法则(请画图于右)+(首尾相连)
②平行四边形法则(请画图于右)+(起点相同)
⑶向量加法运算律:①交换律:
②结合律:
⑷特例:= ,= ,= .
⑸向量加法的坐标运算:设=(x1,y1),=(x2,y2),则= .
⒉向量的减法:
⑴向量与的差的定义:向量加上的相反向量叫做与的差,记作+( )= .
是怎样的一个向量 答: .
⑵向量减法法则:设=,=,
则 =-= .(请画图于右).21世纪教育网
重要结论:设,是两个不共线向量,则以AB、AD为邻边的平行
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这两个向量和与差的模.
⑶特例:= ,= ,= .
⑷向量减法的坐标运算:设=(x1,y1),=(x2,y2),则= .
⒊实数与向量的积:
⑴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
①|λ|= ;21世纪教育网
②当λ>0时,λ的方向与的方向 ,当λ<0时,λ的方向与的
方向 ;当λ=0时,λ= .
⑵运算律:①λ(μ)= ;②(λ+μ)= ;③λ()= .
⑶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运算:
⑷特例:若λ∈R,则λ= .
⒋向量的数量积(或内积):
⑴定义:已知非零向量和,它们的夹角为θ,则= .
⑶运算律:①= ;②(λ)·= = ;③(+)·= .
注意:向量的数量积没有结合律!
特别地,= ,或||= .
⑸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设=(x1,y1),=(x2,y2),则=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⑹特例:= ,= .
三、重要定理、公式及方法:
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1世纪教育网
如果和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λ1+λ2.21世纪教育网
⒉向量模的计算公式:设=(x,y),则||= .
⒋如何证明A(x1,y1)、B(x2,y2)、C(x3,y3)三点共线?
⒌两个向量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大 前 提21世纪教育网 充 要 条 件[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向 量 表 示 坐 标 表 示
平 行 =(x1,y1), =(x2,y2),且≠ ∥ ∥
垂 直 =(x1,y1), =(x2,y2),且≠、≠ ⊥ ⊥
注意:若不考虑上面的大前提,则
⑴向量=(x1,y1),和=(x2,y2)平行的充要条件是x1y2-x2y1=0.
⑵向量=(x1,y1),和=(x2,y2)垂直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x1x2+y1y2=0.
⒎已知向量=(x1,y1),和=(x2,y2),它们的夹角为θ,则cosθ= .
⒐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已知P1(x1,y1),P2(x2,y2),则线段P1P2的中点坐标是 .
⒑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设△ABC三顶点的坐标为A(x1,y1),B(x2,y2),C(x3,y3),则△ABC的重心G的坐标是 .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O
A
B
A
B
D第三章 数列基础知识梳理
一、数列
⒈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数列的项,各项依21世纪教育网
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一项(或首项),第二项,…,第n项,….
⒉数列中的数有两个特性:⑴有序性;⑵可重复性.
⒊数列与函数:数列是定义在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上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
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21世纪教育网
⒋数列的表示:
⑴数列的一般形式:a1,a2,…,a n,……简记为{a n}.
⑵解析法:若an与n的函数关系可用一个解析式an=f (n)表示,这个公式叫做数列的通
项公式.
⑶图象法:数列的图象是一群孤立的点(n,a n)(n∈N*)所组成的图形(在纵轴的右边).
⒌数列的分类:
⑴数列按项数n的取值范围分:①有穷数列;②无穷数列.
⑵数列按相邻项的大小关系分:
①递减数列(an+1>an,n∈N*); ②递增数列(an+1<an,n∈N*=;
③摆动数列(an+1与an的大小不定n∈N*); ④常数列(an+1=an,n∈N*).
⒍由递推关系给定的数列:
已知数列的前若干项,而这些项之后的任意一项都可以用它相邻的前若干项的一个关
系式表示出来,这个关系式称做递推公式,这种给定数列的方法叫做递推法.
⒎an与Sn的关系:设Sn=a1+a2+…+an,则an=
二、等差数列
⒈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
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21世纪教育网
等差数列定义的数学表达式:an+1 an=d (n∈N*).
⒉表示方法:⑴定义法:a2 a1= a3 a2=…=an+1 an=d;
⑵递推法: (n≥2);
⑶通项法:a1,a1+d, a1+2d, …,a1+(n 1)d.,….
⒊通项公式:⑴已知首项a1和公差d,则an=a1+(n 1)d. (一般公式为:an=dn+q).
⑵已知非首项am(m≥2)和公差d,则an=am+(n m)d.
⒋等差中项: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显然2A=a+b.
⒌前n项和公式:Sn=;或Sn=na1+.要求会推导!
前n项和的一般公式:Sn=An2+Bn (A、B为常数).
⒍性质:⑴在有穷等差数列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和相等,且等于首末两项的和.
即a1+an= a2+an 1 = a3+an 2 =…= ak+an k+1;
⑵若m+n=p+q,(m,n,p,q∈N*),则am+an= ap+aq;
⑶等差数列中除首项外的每一项an(n≥2)都是到它距离相等的两项的等差中项,21世纪教育网
即2an=an k+an+ k (n>k);21世纪教育网
⑸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d=0).
⑹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Sn=An2+Bn (A、B为常数).
注意:下面的一个重要结论可用于解选择题和填空题:
有穷等差数列均匀分段后,各段的和也成等差数列,
即Sn,S2n Sn, S3n S2n,…Skn S(k 1)n (k≥2) 成等差数列.21世纪教育网
三、等比数列21世纪教育网
⒈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等比数列定义的数学表达式: (n∈N*). 由定义知,在等比数列中,an≠0,且公比q≠0.
⒉表示方法:⑴定义法:;
⑵递推法: ;
⑶通项法:a1,a1q, a1q2, …,a1q(n 1)….
⒊通项公式:⑴已知首项a1和公差d,则an=a1q(n 1).
⑵已知非首项am(m≥2)和公比q,则an=amq(n m).
⒋等比中项:如果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G2=ab或G=±.
⒌前n项和公式:Sn= 或Sn=.要求会推导!
⒍性质:⑴在有穷等比数列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积相等,且等于首末两项的积.
即a1an= a2an 1 = a3an 2 =…= akan k+1;
⑵若m+n=p+q,(m,n,p,q∈N*),则aman= apaq;
⑶等比数列中除首项外的每一项an(n≥2)都是到它距离相等的两项的等比中项,
即an2=an kan+ k (n>k),或an=±;
注意:下面的一个重要结论可用于解选择题和填空题:
有穷等比数列均匀分段后,各段的和也成等比数列,
即Sn,S2n Sn, S3n S2n,…Skn S(k 1)n (k≥2) 成等比数列.
四、特殊数列求和的方法:
倒序法、通项分解法、错位相减法、裂项法等.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K@s%U~~~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