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试卷(2)(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试卷(2)(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试卷(2)
一、单选题
1.某历史论文提到了“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等信息。据此判断该论文重点研究的人物是(
)???????????
A.?郑成功?????????????????????????????????B.?郑和?????????????????????????????????C.?戚继光?????????????????????????????????D.?忽必烈
2.电影《东归英雄》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不远万里,历经千险万难回归祖国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这支少数民族是(??

A.?匈奴?????????????????????????????????B.?土尔扈特部?????????????????????????????????C.?回族?????????????????????????????????D.?吐蕃
3.16世纪,中国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西方学者称之为“丝—银对流”,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统治者加大对外开放力度????????????????????????????????????B.?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加
C.?国内工商业市镇不断兴起????????????????????????????????????D.?奠定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4.据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
)???????????
A.?唐太宗???????????????????????????????B.?忽必烈???????????????????????????????C.?成吉思汗???????????????????????????????D.?赵匡胤
5.黄宗羲曾言:“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这反映了他的主张是(??

A.?批判君主专制???????????????????????B.?工商皆本???????????????????????C.?重农抑商???????????????????????D.?强调发展工业
6.根据下图的学习资料可以推测该同学学习的单元主题是(???

A.?文化专制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深入?????????????C.?边疆地区的巩固?????????????D.?专制皇权的加强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自编了一部历史短剧,其中台词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世袭制,功高盖世。“
B.?汉武帝:“我兴办太学,实现了文化上的大一统。”
C.?明成祖:“我废除丞相,感受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8.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
A.?《水经注》???????????????????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9.有这样一本神奇的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百艺百科全书”,它是(
???)
A.?《齐名要术》??????????????????B.?《本草纲目》??????????????????C.?《资治通鉴》??????????????????D.?《天工开物》
10.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A.?漳州????????????????????????????????????B.?宁波????????????????????????????????????C.?刘家港????????????????????????????????????D.?广州
11.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又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两句谚语均说明当时(
???)
A.?手工业发达??????????????????????????B.?交通发达??????????????????????????C.?农业发达??????????????????????????D.?商业发达
12.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皇帝分别是(???

A.?明太祖和雍正帝?????????????B.?明成祖和康熙帝?????????????C.?明成祖和雍正帝?????????????D.?明太祖和康熙帝
13.马戛尔尼访华时从中外对比角度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留下了第一手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中国的化学、医学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
②采煤用手工而不用机器
③洋兵一旦入侵,中国很难抵挡
④中国之受教育与世界民族相见则知识足也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4.1792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其真正目的是(????)?
A.?为乾隆帝祝寿??????????B.?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C.?与中国开展平等贸易??????????D.?带战舰攻打中国
15.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其主要表现有(
??)
①乾隆中期,中国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②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总份额的近1/3
③乾隆时期人口持续增长,达到3亿左右
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书五经》编纂完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问答题
16.明清时期,农业繁荣、农业的哪些进步?
17.明朝兴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材料分析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
(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2)材料二中的“贵国”是指哪个国家?结合史实指出郑成功的历史贡献。
(3)材料三中的“罗刹”是指哪个国家?为“翦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4)以上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郑成功,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强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船队登陆台湾,多次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郑和,不符合题意;
?C.戚继光,不符合题意;
?D.忽必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
B
分析: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粉粹沙俄的堵截和追击,战胜酷暑和严寒,返回新疆,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这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土尔扈特部是题干描述的少数民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识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相关知识。
3.
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海外贸易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才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所以A不符合题意;16世纪,中国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出口大宗商品有茶叶、生丝、土布、瓷器,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所以B符合题意;国内工商业市镇不断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基础,所以C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与海外贸易无关,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海外贸易发展的了解。
4.
C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蒙古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故C符合题意;??
唐太宗、忽必烈、赵匡胤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建立蒙古政权的”是解题的关键,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5.
A
分析:根据题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结合所学知识,这句话反映的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A项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反映的黄宗羲的主张,符合题意;
BCD三项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黄宗羲的思想。
6.
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的加强。明朝设置锦衣卫、东西厂加强了君主专制;文字狱的实行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的枢纽,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加强的理解。
7.
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帝王的史实。秦始皇首创郡县制,汉武帝兴办太学,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雍正设立了军机处,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知道古代帝王的成就。
8.
C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各科学名著的相关知识。《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本草纲目》是医学药物学著作。《天工开物》是农学、手工业的著作。联系题目图中农耕、织布、炼水银朱砂的内容,可知此书应该是《天工开物》选C。
【点评】掌握我国古代各科学名著的相关知识
9.
D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手工业的生产面貌,被外国学习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B项《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不符合题意;
C项《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不符合题意;
D项《天工开物》是题干描述的著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10.
D
分析:清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ABC三项都不是清朝仅留的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港口,不符合题意;
D项广州是清朝仅留的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港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11.
C
分析:“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反映了南宋时期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
明清时粮食产区转移,湖南、湖北成为中国粮食供应基地的基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ABD三项和题干两句谚语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农业发达是题干两句谚语说明的共同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理解题干两句谚语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
12.
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内阁的设立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明朝时期明成祖设内阁,清朝雍正帝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直接受控于皇帝,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是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这样,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从而加强了皇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内阁的设立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本题难度适中。
13.
D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乾隆盛世的危机考点的理解。根据八下《历史与社会》书本第28页,马戛尔尼说:“中国......若令其与世界民族相见则知识殊形缺乏。”从中看出,马戛尔尼认为中国之受教育与世界民族相见知识是严重缺乏的。因此,4错误。本题可用排除法得出正确选项是D。
【点评】要求学生理解马戛尔尼对中国的评价。
14.
B
分析:此题考查清朝乾隆时期中国面临的盛世危机。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实际上是要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故答案是B。
【点评】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马戛尔尼来华的真实目的。
15.
A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乾隆在位期间,中国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②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总份额的近1/3;③乾隆时期人口持续增长,达到3亿左右。故①②③正确。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书五经》编纂完成,故④错误。
A项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乾隆盛世”表现,要求具备分析和实际的能力。
二、问答题
16.
①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多熟制的种植制度)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②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③一些原产南美洲的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进中国,并且逐步推广
分析:(1)农业技术不断改进,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①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②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③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3)新品种的引入。如原产南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进中国。这些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故答案为:①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多熟制的种植制度)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②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③一些原产南美洲的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进中国,并且逐步推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
①君权加强表现:废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都北京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②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措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③对外交流的密切
表现:郑和下西洋④市镇经济的繁荣表现:赋役制度改革
分析:明朝兴盛表现在政治、经济、对外交流、商业等方面,依据课本内容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①君权加强表现:废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都北京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②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措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③对外交流的密切:表现:郑和下西洋。④市镇经济的繁荣表现:赋役制度改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兴盛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三、材料分析题
18.
(1)祖国边疆(海疆)安宁。
训练军队,抗击倭寇。
(2)荷兰。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横渡台湾海峡,胜利围攻赤嵌城。1662年初,荷兰守军被迫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沙俄(俄国)。派军队进攻雅克萨(发动雅克萨之战)。
(4)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人们称之为倭寇。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抗倭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所以“海波平”是指祖国边疆(海疆)安宁,为此,戚继光训练军队,抗击倭寇,并取得抗倭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2)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知识。17世纪初,荷兰侵占了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围攻赤崁城,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并严辞拒绝荷军年年进贡的请求。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本题考查的是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了我国黑龙江流域,并在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立了殖民据点。康熙帝于1685~1687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所以材料三中的“罗刹”是指沙俄(俄国),为“翦除”其危害,康熙帝于1685~1687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
(4)本题考查的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戚继光、郑成功和康熙帝都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