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1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道光帝决定禁烟的根本原因是( ) A.为了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B.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C.林则徐请求严禁鸦片 D.维护清朝的统治 3.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4.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示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 以上材料表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谋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B.进一步修改殖民条约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割占更多的中国领土 5. .面对英法联军的入侵,清政府不是积极抵抗而是寄希望于俄、美扮演的“调停者”角色。这充分说明( ) A.清政府同美国和俄国之间存在深厚友谊 B.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交涉时的软弱无能 C.美国和俄国爱好和平 D.清政府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对抗英法联军 6. 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7. 太平天国运动规模大、历时久,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起义开始的标志是( ) A.定都天京 B.北伐西征 C.金田起义 D.浦口大战 8.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专题讨论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资政新篇》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B.《天朝田亩制度》具有进步性和空想性 C.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9.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但最终归于失败。你认为下列因素中是其失败根本原因的是( ) A.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B.颁布的革命纲领不切实际 C.领导集团的内讧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0. 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 ) A.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C.中国完全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11. 1887年,黄遵宪用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的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他说这番话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望厦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2. 下列几项说明了《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 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4. 下图是作于1900年的一幅俄国漫画,漫画竟将八国联军侵华污蔑成是中国自作自受。那么,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 ) A.为了镇压东学党起义 B.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C.为了镇压抗击洋枪队的太平军 D.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5. 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说: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慈禧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下列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 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法)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1)阅读材料一,“夏宫”是指哪里?材料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材料二 “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2)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版图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断壁残垣、荒芜废墟 (3)阅读材料二及材料三,这些沉重的历史对你有何启示?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三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军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军舰沉没。他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他决心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材料一中的“此日”是指何时发生的何事?“公”是指谁? (2)为材料二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贼”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了死?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这种方式牺牲不值得。你的看法呢?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材料三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新华网载某学者的评论 请回答: (1)打出材料一中图1所示旗帜的是哪一个民间组织?从旗帜中可以看出这一民间组织的斗争对象是谁? (2)材料一中的图2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身着清朝官服的人代表什么?图中的八个洋人代表的是哪些国家? (3)请你概括材料二中的内容,并指出这项内容出自哪一条约? (4)根据材料三,归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BCB 6-10DCCDD 11-15CCDDD 二、非选择题 16. (1)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3)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强大才能屹立在世界大国之列。 17. (1)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邓世昌。 (2)注释:“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号)。“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他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选择了死。 (4)结论不限,但必须言之有理,思想要积极。 18. (1)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英、法、美、俄、德、日、意、奥。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辛丑条约》。 (4)直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大额的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中国的经济主权遭到破坏。 间接: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参与全球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