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同步作业:8.2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同步作业:8.2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8.2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单选题
1.下列表格归纳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按提示在表的①、②、③处填写最佳答案(???

梦想
重大探索
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梦

李鸿章
变法强国梦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民主共和梦
辛亥革命

民主科学梦
新文化运动

A.?①洋务运动
??②孙中山?
?③陈独秀???????????????????????B.?①五四运动
??②孙中山?
?③曾国藩
C.?①五四运动
??②曾国藩
??③胡适??????????????????????????D.?①洋务运动
??②陈独秀
??③梁启超
2.下列对下图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1860年,他率领的湘军包围安庆????????????????????????B.?他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C.?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D.?他倡议筹建新式海军
3.甲午战败后,李鸿章非常伤感地说:“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洋务运动没有实际内容,只是做做样子???????????????B.?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目的
C.?洋务运动是纸糊的老虎,唬人而已??????????????????????D.?洋务运动不应该发生
4.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的创刊为兴起的标志,这是因为它(????
)
A.?率先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反对将儒家学说定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5.1895年春,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6.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经历了从纯科技转向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西方启蒙思想
B.?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推行民主政治
C.?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7.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一书中指出:“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接力‘第二棒’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棒”的活动是(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8.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的情形有(???

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
②青年学生在热议巴黎和会的内容
③报纸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
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詹天佑设计并修建了京张铁路
②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④陈独秀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三位伟人,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他们分别是指???
(???

A.?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B.?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
C.?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D.?陈独秀、周恩来、邓小平
11.以下简短说明与下图人物相吻合的是(???

A.?担任北大校长,提倡“学术思想自由”???????????????B.?发动西安事变,转换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D.?创办《新青年》杂志,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
12.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A.?孙中山?????????????????????????????????B.?黎元洪?????????????????????????????????C.?袁世凯?????????????????????????????????D.?黄兴
二、问答题
13.曾经辉煌,一度落伍;民族复兴,中国之梦。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300万两/年
18世纪80年代
1600万两/年
【盛世与繁华】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1720年
181600千克
1800年
10442000千克
【屈辱与反思】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
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团结与觉醒】
①美国“飞虎队”到中国对日作战②国民革命第八路军臂章③台儿庄保卫战
(1)上表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现象?
(2)“甲午败于日,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甲午败于日本”与“各国租港湾之事”“变法”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
(3)据图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述史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方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
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
材料三?
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怎么样的主张?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3)材料三对比材料一,李鸿章思想有无变化?对李鸿章的行动进行评价
三、材料分析题
15.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八九十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
材料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它是历史的“拐点”。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
——刘伯承《回顾长征》
材料三: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毛泽东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例举当时“依靠群众”的史实?
(2)从思想角度分析材料二中会议的“拐点”指什么?“向东却又向西………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指的是哪一军事行动?
(3)从斗争对象角度分析长征结束后局面发生了的变化。并指出发生该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内容.①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从此清朝统治被推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梦.③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BCD均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探索内容。
2.
A
分析:依据图片可知与曾国藩有关。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故A符合题意。BCD与曾国藩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
3.
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是李鸿章在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发表的一通感慨。我做了一辈子的事情,训练军队也好,训练海军也好,都像是做纸糊的老虎,何曾真正放开过手脚做
事?也不过是在勉勉强强做一些外表的涂抹装饰的工作而已,都是做表面的事。不撕破了,还可以暂时应付。就像一间破屋子,让裱糊匠勉强补补贴贴,(表面上)
竟然成了一间干净整洁的屋子。即使明明知道是用纸糊的,但是也不能断定里面究竟是什么材料。即使有小的风风雨雨,打破了几个小洞,随即就修补上了,也可以
(勉强)支撑应付。如果一定要用手(把它)撕破时,又没有事先准备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式改造,当然就无法收拾(残局)。然而,一个裱糊匠又有什么能力负
责呢?说明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目的。故答案选B。
【点评】知道洋务运动的影响。
4.
A
分析:此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一场运动。而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时就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公开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故答案是A。
【点评】知道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5.
B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康有为联合考试的举子一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存,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意味着维新派由原来的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展到政治运动,故选项B符合题意;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原因,不是揭开序幕,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强学会是宣传维新思想的组织,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不是揭开序幕,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公车上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戊戌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兴起、发展、结果等相关史实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6.
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的主张,“引进西方启蒙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所做,所以A错误;主张推行民主政治的是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洋务派无关,所以B错误;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C正确;新文化运动大力批判儒家学说,所以D错误。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探索的理解。
7.
B
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分为四个时期: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制度,进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进行革命)、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即可作答。
8.
B
分析: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反映了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③报纸上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体现了辛亥革命之后社会风俗的变化,①③符合题意。②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是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时期;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是在1927年中共转向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后开展的,②④不符合题意。
B项①③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
9.
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译著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④陈独秀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是错误的,据此可排除含④的BCD三个选项。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识记。
10.
A
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了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因此他们分别是指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A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分别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现代中国转折意义的事件。
11.
D
分析:依据所学,图中人物是陈独秀。据此选择。
担任北大校长,提倡“学术思想自由”的人物是蔡元培,A不符合题意。
发动西安事变,转换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人物是张学良、杨虎城,B不符合题意。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人物是毛泽东,C不符合题意。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2.
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因而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识记。
二、问答题
13.
(1)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繁荣。(若答“中国在与英国的对外贸易中长期出超,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也得满分。)
(2)史实: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关系:甲午战败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败激发了有识之士变法图强的决心,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图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图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英勇作战”);图③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
(4)加快发展,增强国力;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改革开放,激发活力。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近代中国发展的相关事件。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外贸经济发展的准确认识;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签订及影响等方面史实准确理解与认识;第3问是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准确认识与理解,题干中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日本对中国侵略,结果是一败一胜,由此得出答案。第4问通过之前的事件得出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掌握近代中国危机与复兴的相关史实。
14.
(1)李鸿章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器”、学技,郑观应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习制度
(2)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批评,郑观应的“此其体也”就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道理。因为当时先进发达的国家都是运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中国必须追赶世界潮流。
(3)没有变化。开始举办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但是
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文教革新的相关史实。此题侧重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李鸿章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器”、学技材料二郑观应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习制度。郑
观应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批评,他所提出的“此其体也”就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道理。因为当时先进发达的国家都是运用资本主义
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中国必须追赶世界潮流。李鸿章没有变化。开始举办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但是
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掌握洋务运动和文教革新的相关史实
三、材料分析题
15.
(1)开展土地革命,各地出现分田分地景象,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2)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
(3)斗争对象:从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到反抗日本侵略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或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分析:(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各地出现分田分地景象,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2)据材料“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会议”是指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向东却又向西……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指的是四渡赤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再次合作,即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从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到反抗日本侵略者。
故答案为:(1)开展土地革命,各地出现分田分地景象,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2)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
(3)斗争对象:从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到反抗日本侵略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或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革命、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国共关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