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单元测试(1)一、单选题1.追溯历史,导致近代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保障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与探索,以下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义和团运动???②太平天国运动???③黄海海战???④谭嗣同英勇就义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3.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B.?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C.?彭德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4.某人生于1845年,卒于1899年,他的一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①禁烟运动????????②鸦片战争??????????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甲午中日战争????⑤维新变法运动??????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5.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D.?中俄《改定条约》6.1840年6月28日,英国派遣舰队封锁我国珠江口,进行挑衅,发动了(???)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清政府与哪国签订条约中,最早涉及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8.周恩来(1898年-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下列关于周恩来的革命经历描述正确的是(???)A.?26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成为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积极参加了北伐战争B.?29岁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他领导了武昌起义C.?37岁参加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他当选为红军主要军事指挥者之D.?38岁积极发动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作出杰出的贡献9.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0.“公车上书”的主要组织者有()???????????A.?康有为、谭嗣同????????????????B.?梁启超、林旭????????????????C.?杨锐、杨深秀????????????????D.?康有为、梁启超11.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主要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B.?中国人善于学习C.?谋求社会进步和国家独立????????????????????????????????????D.?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帮助12.下列各项不属于维新派为变法而做的准备的是(???)A.?创办报刊????????????????????????????B.?组织学会????????????????????????????C.?开办学堂??????????????????????????D.?创办企业13.叶圣陶在日记中说:“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黄花岗起义爆发?????B.?清政府已被推翻?????C.?起义的革命军占领了武昌?????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4.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知识简图,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A.?新体制的创立????????????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C.?工业革命的冲击????????????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5.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欢迎。它曾经刊登过的文章是()???????????A.?《变法通议》????????B.?《文学改良刍议》????????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中国土地法大纲》二、问答题16.曾经辉煌,一度落伍;民族复兴,中国之梦。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18世纪60年代300万两/年18世纪80年代1600万两/年【盛世与繁华】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1720年181600千克1800年10442000千克【屈辱与反思】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团结与觉醒】①美国“飞虎队”到中国对日作战②国民革命第八路军臂章③台儿庄保卫战(1)上表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现象?(2)“甲午败于日,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甲午败于日本”与“各国租港湾之事”“变法”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3)据图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述史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南海县志》卷21材料二:采用机器生产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同在一厂房里工作,有伤风化……——1874年《捷报》卷12(1)从材料一看,陈启沅创办的企业和传统工业最大的不同是什么?(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刺激中国民间投资创办企业的因素是什么?(3)从材料二看,缫丝厂发展艰难的原因是什么?18.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发生的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治运动。三、材料分析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业、手工业的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宋史·夏国传》(1)材料一说明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2)材料一、二说明了辽和西夏在建立过程中具有什么共同之处?(3)两则材料表明当时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有何意义?20.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材料二:这些知识分子们认为辛亥革命所以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所以没有巩固,是因为国民没有觉悟起来,而国民不觉悟,是由于国民愚昧落后;国民愚昧落后,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毒害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从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教育,改造国民性,铸造"新青年"和"新社会"入手,开辟一条新的救国之路。(1)材料一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大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没有巩固的根源是什么?为此他们开辟哪条“新的救国之路”,这一救国道路高举什么旗帜?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A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依据所学知识,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约的签订,导致近代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保障,故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的重难点是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易错点是对不理解材料信息,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紧贴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牢记基础知识。2.C分析: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1899年10月上旬,在山东掀起运动;②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③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④谭嗣同英勇就义是1898年;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是②③④①,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3.D分析: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人民群众的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发起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被陈毅司令员评价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说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与题干材料意思最为相近,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4.C分析:此人生于1845年,死于1899年,也就是说在1845-1899年发生的事都是正确的,①禁烟运动发生于1839年,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③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④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⑤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5年,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1901年。C项③④⑤他的一生可能经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为综合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5.A分析:本题考查中俄《瑷珲条约》割占大量领土和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中俄《瑷珲条约》是近代史上单次割占土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通过阅读文字,抓住“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在地图中找到这一范围,然后对照图例和注记,就能得出正确答案是A。【点评】知道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领土的史实。6.A分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的概况。B发生在1856-1860年,不符合题意;C发生在1894-1895年,不符合题意;D发生在1900-1901年,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择A。【点评】知道近代史上发生的列强侵华战争的时间。7.D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D符合题意;?英法虽然较早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但没有开设工厂的内容,故AB不符合题意;?美国侵略中国较晚,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和影响。8.C分析:A项26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成为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积极参加了北伐战争描述错误,1898+26=1924,依据所学知识,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战争,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锋,首先开赴湖南、湖北战场。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城,为其所在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不符合题意;B项29岁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他领导了武昌起义描述错误,1898+29=1927,依据所学知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不符合题意;C项37岁参加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他当选为红军主要军事指挥者之一描述正确,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898+37=1935,依据所学知识,符合题意;D项38岁积极发动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作出杰出的贡献描述错误,1936年12月,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周恩来的革命经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9.C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就是结束了皇帝这一称号,故答案选C。其余选项的事件都不符合题意,故不选。【点评】知道辛亥革命的意义。10.D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史实。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11.A分析:本题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主要原因。根据九上教材《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一课中介绍可知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点评】掌握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主要原因12.D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创办《时务报》和《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同时创立京师大学堂,但在准备阶段没有创办企业,故答案选D。【点评】知道戊戌变法的过程。13.C分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起义的革命军占领了武昌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武昌起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的相关史实。14.B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发生在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从1840年到1918年,均为中国近代史的历程,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节点,需要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进行记忆。15.A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梁启超等人宣扬维新变法思想,那么他创办的报刊应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B.《文学改良刍议》,不符合题意;?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符合题意;?D.《中国土地法大纲》,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这一时期要宣传维新派思想,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二、问答题16.(1)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繁荣。(若答“中国在与英国的对外贸易中长期出超,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也得满分。)(2)史实: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关系:甲午战败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败激发了有识之士变法图强的决心,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图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图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英勇作战”);图③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4)加快发展,增强国力;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分析:此题主要考察近代中国发展的相关事件。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外贸经济发展的准确认识;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签订及影响等方面史实准确理解与认识;第3问是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准确认识与理解,题干中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日本对中国侵略,结果是一败一胜,由此得出答案。第4问通过之前的事件得出启示,言之有理即可。【点评】掌握近代中国危机与复兴的相关史实。17.(1)采用机器生产。因素是外商企业和洋务派民用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2)愚昧思想的压制和社会舆论的冲击。(3)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反侵略的革命要求,又有妥协性、软弱性。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但是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虽然它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但同时又不能不依赖于对方,具有一定的妥协性,所以无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和归纳史料的能力。第(1)问,审题时抓住“和传统工业最大的不同”等关键信息,解读材料后进行回答,属理解层次。第(2)问,需要调动所学知识来回答,属识记层次,较为容易。第(3)问,要对材料进行归纳后组织语言作答,引导学生体会近代工业发展的艰辛,有较高的价值立意。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反侵略的革命要求,又有妥协性、软弱性。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但是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虽然它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但同时又不能不依赖于对方,具有一定的妥协性,所以无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点评】掌握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相关史实18.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发生的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治运动。本题是基础题、常识题。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治运动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点评】掌握中国近代发生的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治运动三、材料分析题19.(1)给契丹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国家管理经验。(2)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技术。(3)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分析:(1)根据材料一:1005年,宋真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北宋时期:960年到1127年;根据材料二:1141年,宋高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南宋时期。?(2)根据材料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从而形成金和南宋的对峙局面。(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北宋和辽议和签订的澶渊之盟。对两个条约的评价,可以从弊端和积极影响两方面展开。南宋与金签订的盟约。两次议和都是在宋军获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妥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议和后形势相对和平,宋辽、宋金之间贸易和文化往来频繁,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故答案为:(1)给契丹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国家管理经验。(2)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技术。(3)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西夏、北宋的并立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认真研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20.(1)秦朝建立(或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写秦国建立错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2)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可知,“三次大革命”分别是指,“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即秦朝的建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二中的“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毒害的结果”即是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没有巩固的根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故答案为:(1)秦朝建立(或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写秦国建立错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2)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建立、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等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