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8.3.2《加快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一、单选题1.2013年5月,烟台大学7名保洁员自发捡食学生们馒头、油条、米饭等剩饭剩菜。他们的举动触动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烟大师生的内心,学生剩饭情况从此几乎杜绝,真正落实了“光盘行动”。对7名保洁员的行为评价正确的是(???)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②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③不利于促进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④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C.?邓小平南方谈话?????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结合材料判断,下列哪一观点是错误的(???)材料一:从《侍经·伐檀》可看出,近3000年前,山西境内的黄河水还是清澈的,两岸长满高大的檀树,可谓山清水秀。材料二:杜牧的《阿厉宫赋》讲,建起阿房宫的代价是砍光四川山区的树木,可见当时长安城建设耗材惊人,估计是把邻近的吕粱山砍秃后,才远去四川砍伐的。A.?黄河水由清变黄,显然是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所造成的B.?古今事实证明,人类只要随心所欲地索取自然,生态恶化的问题就会出现C.?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小,种类少,因此人均占有量更少D.?以史为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4.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大量快递垃圾的处理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A.?经济发展必然会破坏环境????????????????????????????????????B.?垃圾分类是根本解决方案C.?限制网购规模是有效出路????????????????????????????????????D.?快递绿色包装是大势所趋5.我国创建“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各个环节,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创建的主要意义在于(???)A.?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B.?努力促进城市物质文明的发展C.?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下的水资源?????????????????????????D.?实现城市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6.循环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与传统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相比,其优势体现在(???)①保护环境,创造美好家园?????????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③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④彻底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矛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2016年,治黄水利专家潘季驯(1521—1595)的家乡湖州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的国家生态市。2017年3月19日,湖州市三夺浙江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潘季驯的一生不.可.能.经历的是(??)A.苦读八股,参加科举考试B.治水有功,授予少保一职C.谨言慎行,严防厂卫调查D.列强横行,率兵英勇抵抗(2)湖州市获得的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坚持(??)①保护环境??②对外开放??③一国两制??④可持续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2018年6月底前,我国将在省、市、县、乡四级全面建立河长制,切实加强河湖管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做法(??)①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②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③是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有益探索④是完善水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昔日靠山吃山人穷家穷,今朝退耕还林国富民强”这幅对联告诉我们(?)A.?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B.?退耕还林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C.?退耕还林是山区致富的根本途径?????????????????????????D.?发展经济有时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10.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但人们都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场景。仔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各题。???①?????????????????????②??????????????????????③???????????????????????????????????④(1)对以上世界典型区域生活特色的描述,正确的是(???)①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②以船只代步,逐水草而居③以米饭为主食,喜好划船④民居悬空架设,崇尚谷神、稻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图③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①加强东西部交流,实现优势互补②开发旅游资源,发展草原旅游业③照搬照抄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模式④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2019年2月13日新华网材料二:(1)材料一说明我国在应对哪一环境问题所取得的成就?(2)材料二的措施与材料一存在怎样的联系?(3)请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对中国发展的必要性。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8年Z省和L市部分经济数据对比表地区GDP总值(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Z省46485385294723722866L市1200.2267573596816459材料二:L市委市政府指出,L地区发展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着力打造美丽幸福新L市。(1)概括材料一的经济数据及相互联系。(2)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之间的关系。(3)从国情教育的角度,分析L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惠民”的依据。13.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魄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材料二: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材料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1)《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列举两例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行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主要表现。(3)联系上述材料内容,谈谈和平年代的我们应怎样肩负起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名保洁员的行为有利于解决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与消费无关,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A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本题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重要转折的会议,中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党的历史上一共有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一次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第二次解放战争胜利后,召开了党的七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场又转移到了城市,第三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决策,同学们要注意掌握。???3.C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全,但由于人口较多,人均占有量不达世界平均水平,其余说法正确。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4.D分析: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大量快递垃圾严重污染环境,浪费了资源,因此快递绿色包装是大势所趋,D符合题意,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5.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海绵城市”的创建有利于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有利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努力促进城市物质文明的发展”、“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下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无关。故选择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解。6.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循环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循环经济并不能彻底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矛盾,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7.(1)D(2)B分析:(1)根据题意,潘季驯(1521—1595),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万历六年,张居正启用先前总量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根据历史知识,在明代不可能列强横行,潘季驯也不可能率兵英勇抵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D。(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州市获得的这一系列成就,得益于坚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开放,一国两制,是发展经济的政策,不是治理环境的措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潘季驯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521年5月28日),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8.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长制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无关,只是保护河道环境的一项措施,所以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9.A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昔日靠山吃山人穷家贫,今朝退耕还林民富国强。”退耕还林——材料强调的是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体现了选项A的观点。BCD选项的说法本身都错误,故不选。【点评】知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0.(1)C(2)B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典型区域生活特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②是威尼斯,当地以船代步,逐水草而居的是游牧生活,所以②不符合题意;图③逐水草而居,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2)本题考查的是因地制宜原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③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切照搬照抄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模式,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典型区域生活特色的了解,对因地制宜原则的理解。二、材料分析题11.(1)生态环境问题(2)材料二的措施与材料一存在关联性:中国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提升了绿化面积,为全球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关键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可持续发展分析:(1)题文中体现的是绿化面积,退耕还林方面的成果,因此体现的是生态环境的建设成就。(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联系表现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提升了绿化面积,为全球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3)本题先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然后根据材料说明我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关键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生态环境问题(2)材料二的措施与材料一存在关联性:中国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提升了绿化面积,为全球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关键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可持续发展【点评】本题考查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12.(1)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绿水青山指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金山银山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资源和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为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资金等条件。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L市生态环境优越,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态惠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分析:(1)本题要注意比较Z省和L市各经济数据,同时又要比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据此可知,L市的GDP在Z省的占比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Z省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本题实质上是回答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据此可以从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资源环境的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之,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会制约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能为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资金等条件等方面具体分析说明即可。(3)本题要求从国情教育的角度进行回答,因此,本题可以从我国国家性质,党和政府的宗旨,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维护公平正义,绿色发展的理念等方面具体分析说明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党的宗旨,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中等。13.(1)发动“九一八”事変,占领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2)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3)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分忧,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分析:(1)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2)“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具体表现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4年抗日时期,国共合作,国民党负责正面战场,居主导地位;共产党负责敌后战场,积极协同正面战场作战,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战绩。(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分忧,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故答案为:(1)发动“九一八”事変,占领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2)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3)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分忧,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