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同步作业:8.3.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同步作业:8.3.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8.3.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亚欧大陆地区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示意图”,产生这种变的原因是(?

A.?气温的差异????????????????????B.?降水的差异????????????????????C.?经济的差异????????????????????D.?宗教信仰的差异
2.21世纪初,我国已经进入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保持经济快速发展难度加大,资源环境的制约也更加明显。这种“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浙江最先感受到。作为经济大省、出口大省,于内,浙江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以上材料主要说明浙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生态破坏?????????????????????????????B.?水土流失?????????????????????????????C.?环境污染?????????????????????????????D.?荒漠化
3.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的是(???

A.??????????????????????????????????????????????????B.?
C.??????????????????????????????????????????????D.?
4.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人均GDP仍排在世界100多位。这一数据提醒我们(????
)
①人口过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③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重
④控制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如图漫画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

A.?严格控制人口增长?????????B.?放缓经济发展速度?????????C.?坚持绿色发展理念?????????D.?坚信人类治理能力
6.“美丽中国梦”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下列说法不利于实现中国梦的是(???

A.?洞庭湖区退田还湖??????????????????????????????????????????????B.?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C.?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D.?黄士高原增加草地放牧的数量
7.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资源问题???????????????????????????B.?发展问题???????????????????????????C.?人口问题???????????????????????????D.?和平问题
8.下列关于民族与其欢庆的节日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藏族——泼水节?????????B.?傣族——元宵节?????????C.?汉族——雪顿节?????????D.?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9.下列行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①围湖造田???????????
②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
③发展生态农业???????
④禁止开发非可再生资源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③
10.下列行为中容易引起环境问题的是(???

A.?把荒地改造成良田??????????????????????????????????????????????B.?把滩涂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C.?围湖造田,陡坡开垦???????????????????????????????????????????D.?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二、材料分析题
11.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
191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1916年
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7年
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9年
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阅读材料一,结合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完成斯塔里夫阿诺斯对中国第二次大革命的评价。
(2)材料二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陈独秀为什么认为“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2019年2月13日新华网
材料二:
(1)材料一说明我国在应对哪一环境问题所取得的成就?
(2)材料二的措施与材料一存在怎样的联系?
(3)请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对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分析:亚欧大陆自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气候由海洋性过渡为大陆性,图中所示民居的墙壁厚度自西向东越来越厚,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气温,墙壁厚实,有利于御寒.
故选:A.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
C
分析:从材料中可知,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经济发展较快,但出现了
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这些说明浙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最大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3.
B
分析:人类与气候相互影响,气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生活,同样人类行为也会影响气候,以上四种做法中,A表示的燃放烟花、C表示的私家车出行和D表示的工厂排放废气都不利于保护大气环境,只有B表示变废为宝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故答案为:B。
【点评】治理大气污染要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绿色能源;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燃料脱硫、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减少燃烧时产生污染大气的物质;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如改革炉灶、采用沸腾炉燃烧等)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量;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工业生产工艺;节约能源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4.
A
分析:此题考查我国人口问题的相关知识。题干中GDP总排名第2和人均GDP100多位两个数字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我国的人口过多的现状,每月涉及老龄化的问题,排除③。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排除④,故选择A。
【点评】知道我国人口问题的相关知识。
5.
C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漫画显示人类在破坏环境,这是人类自己在磨自己,是人类在自取灭亡,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先要看懂图片含义。解答时,第一步是看懂图片含义,之后来分析备选项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6.
D
分析:关于以上四个地区的说法,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和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是可行的,黄士高原增加草地放牧的数量违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实现中国梦,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这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7.
B
分析: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必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8.
D
分析:关于我国民族与节日的搭配,藏族有著名的雪顿节,傣族有著名的泼水节,汉族有元宵节,蒙古族有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故答案为:D。
【点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我国的这些少数民族中,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如傣族的泼水节和孔雀舞,蒙古族的摔跤,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等。
9.
A
分析:围湖造田会使得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珍惜和合理利用,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
故答案为:A。
【点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
10.
C
分析: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变小.导致其对江河洪水的调控能力减弱,而在陡坡上开垦梯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有时候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11.
(1)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
局限:①政治: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社会: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3)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③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分析:(1)根据材料“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可知第二次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6年可知专制政治为: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第二问根据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回答即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故答案为:(1)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北洋军阀(或袁世凯)统治。
局限:①政治: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社会: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3)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③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成立社团,出版刊物,成为发动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认真分析材料进行概括,并进行知识迁移即可回答问题。
12.
(1)生态环境问题
(2)材料二的措施与材料一存在关联性:中国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提升了绿化面积,为全球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关键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可持续发展
分析:(1)题文中体现的是绿化面积,退耕还林方面的成果,因此体现的是生态环境的建设成就。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联系表现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提升了绿化面积,为全球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3)本题先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然后根据材料说明我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关键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生态环境问题
(2)材料二的措施与材料一存在关联性:中国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提升了绿化面积,为全球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关键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