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同步作业:7.2《经济全球化》(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同步作业:7.2《经济全球化》(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7.2《经济全球化》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海军上将梯尔匹茨奉德皇之命将德国海军建成一支可以向英国皇家海军挑战的强大部队。这反映了德国(???

A.?预谋与英国争霸世界???????????????????????????????????????????B.?在欧洲拥有显著地位
C.?欲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D.?要助殖民地实现民族解放
2.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

A.?尽量避免进入世界市场,减轻全球化的影响????B.?制定合理的对策,在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C.?努力阻止全球化,延缓全球化的进程??????????????D.?寻求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区域化
3.“它致力于通过多边贸易,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处理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4.下列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是(???

①《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②珍珠港事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④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5.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文中描述了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产品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这件事的深层意义是(
)???????????
A.?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B.?中国产品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待遇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D.?中美两国关系恶化影响正常贸易
6.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能够反映当今世界形势的是(???
)???????
A.????????????????????????????????????B.??
C.???????????????????????????????????D.??
7.2017年3月25日,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在2017博鳌亚洲论坛表示,亚投行拥有57个创始国,还有13个新加入的成员国,今年还有15个国家将会加入亚投行,算一起就是85到90个之间的成员国。亚投行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一次最大的成功。这反映了(???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全球化
③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④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通讯和交通越来越方便。没有国家可以孤立存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这个世界上……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这两则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B.?冲击了马来西亚和法国的国家主权
C.?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国际问题??????????????????????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9.一部苹果手机的生产流程是:美国公司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这种现象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A.?政治民主化???????????????????????B.?经济全球化???????????????????????C.?文化多元化???????????????????????D.?世界多极化
10.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这说明(???

A.?我国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B.?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国际事务中起着决定作用
C.?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D.?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材料分析题
11.学习历史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年代尺是认识历史的工具。请写出年代尺中A、B、C、D所代表的的重大历史事件
(2)比较法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把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比较,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历??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学习主要内容


民主共和制

性?

地主阶级
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

空前的思想
解放运动
(3)通过图片了解历史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面两图显示中华民族的觉醒,它们分别使中国的文学和政治舞台出现怎样的新气象?
12.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上图显示,洞庭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给长江的防洪工作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2)针对洞庭湖的变迁,有人说:“在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围湖造田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
13.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
?????????——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我在他们所反对的方面看到的是对全部文化遗产更彻底、更全面的抨击……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种种抨击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而且指向整个传统。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材料四:“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材料一中“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指出该事件产生的“最大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谁?据材料说明“他们”的活动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
(4)回顾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否符合材料四中日本学者的推理?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过跳跃式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个资本主义强国。经济的强大促使德国向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德国外交已经放弃了俾斯麦时代保守的“大陆政策”,转向更为冒险的“世界政策”,德皇威廉二世公开宣称要争夺更多“阳光下的地盘”。海军上将梯尔匹茨奉德皇之命建立强大的海军,其目的是预谋与英国争霸世界,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大国之间的争霸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B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试图去阻止这种趋势,在发展中,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回避和退缩,只能制定合理的对策,在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回答此题,要求学生理解。解答时,结合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细心分析备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3.
D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非歧视和市场准入原则,主要是为了促进全球范围的贸易,D选项符合题意。ABC不涉及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排除。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
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四组关系中,①《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②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国对日宣战,在美、英、苏、中的发起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③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之后,二者没有直接联系,④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体现了对综合知识的考评,涉及知识点较多。
5.
C
分析:根据题干“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互相不可分割,寿命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
6.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图A反映的是一战前夕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对抗的形势,图B反映的二战时期三国轴心形成的史实,图C反映了二战后北约和华约两极对抗形势,图D反映了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故选D。???
【点评】知道世界多极化的表现。
7.
D
分析:据“2017年3月25日,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在2017博鳌亚洲论坛表示,亚投行拥有57个创始国,还有13个新加入的成员国,今年还有15个国家将会加入亚投行,算一起就是85到90个之间的成员国。亚投行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一次最大的成功”可知,这反映了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全球化、③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④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要考查学生结合题干信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易错点是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
8.
A
分析:此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相关知识。题干的意思为经济全球化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B“国家主权”是政治概念,与经济全球化不符合,C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择A。
【点评】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9.
B
分析:从题干内容可知,它考查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选项中A、D两项内容说的是政治,C项说的是文化,与题干无关,只有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而往往学生在答题时把“经济全球化趋势”写成“经济多极化趋势”,把“政治多极化趋势”写成“政治全球化趋势”,学生一定要加强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识记。
10.
D
分析:材料“习主席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材料分析题
11.
(1)A.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B.九一八事变;C.国民革命运动;D.中国抗日战争
(2)①近代科技;②君主立宪制;③资产阶级革命;④民主、科学
(3)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分析:(1)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开始,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矛头指向了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国共关系破裂。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历经1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2)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变法图强”为己任,掀起了戊戌变法,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左图?《新青年》杂志,在文学上提倡新文学,即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五四运动在政治上的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故答案为:(1)A.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B.九一八事变;C.国民革命运动;D.中国抗日战争。
(2)①近代科技;②君主立宪制;③资产阶级革命;④民主、科学。
(3)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近代化探索、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近代化探索、五四运动的史实。
12.
(1)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变得支离破碎。使长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
(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围湖造田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面积,却使湖泊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析:此题主要以洞庭湖为背景考察PRED相关知识。第一小题,洞庭湖的变迁图,第一小问明显洞庭湖变得越来越小了,而且变得支离破碎了。第二小问,由于洞庭湖的变小,不利影响肯定是防洪的能力大大降低了。第二小题,有点类似于辨析题,知道要综合地运用PRED相关知识,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综合性地解题,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点评】掌握PRED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13.
(1)洋务运动;意义:开启了中国经济(工业)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探索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作用:这场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4)不符合。日本学者认为近代化应先从思想着手,再到政治制度,最后上升到物质层面;而回顾中国近代化历程,却经历了一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道路,与日本学者的推理恰好相反。
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自强”“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洋务运动。根据“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化的开端。
(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分析提炼得出信息,即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第二小问,紧扣题干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合近代中国在这个时间段向西方学习民主政治的史实列举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种种抨击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而且指向整个传统”可知,这指的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第二小问,据材料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并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可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与日本学者的推理不符合;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来说明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意义:开启了中国经济(工业)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2)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探索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作用:这场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4)不符合。日本学者认为近代化应先从思想着手,再到政治制度,最后上升到物质层面;而回顾中国近代化历程,却经历了一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道路,与日本学者的推理恰好相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