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6.2《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单选题1.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A.?实行闭关政策?????????????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D.?实行文字狱2.“今天这个日子不寻常,对我们藏族人来说更不寻常。”59岁的边巴老人从柜子里拿出只有节日才穿的崭新藏装和长筒马靴,满怀欢喜地前往布达拉宫广场。边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件大事,对于国家而而言,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老百姓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件大事是(???)A.?青藏铁路通车??????????????????B.?设置驻藏大臣??????????????????C.?青藏公路通车??????????????????D.?西藏和平解放3.马丁?雅克说:“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开启了一个长达4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尽管在那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其中“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指的是进入(???)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C.?改革开放新时期?????????D.?市场经济时代4.1934年11月初,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半条被子”的故事主要反映出(???)A.??红军长征的危险性和艰巨性??????????????????????????????B.?国民党统治的极端腐败C.?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D.?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5.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即做出历史结论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下表,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缓慢B.?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受到压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C.?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6.粉碎“四人帮”后,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B.?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D.?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7.如图,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直接针对的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B.?“二月逆流”??????????C.?“反击右倾翻案风”??????????D.?“两个凡是”的方针8.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决定举办历史研学活动,请答下面小题。(1)某小组确定学习主题是“新文化运动”。下列所选图片与该学习主题直接相关的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是(???)A.瑞金一遵义一吴起镇一泸定桥B.瑞金一泸定桥一遵义一吴起镇C.瑞金一遵义一泸定桥一吴起镇D.瑞金一吴起镇一泸定桥一遵义二、材料分析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思想革命开始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中国人不再沉默。发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的抗议。材料三:1949年,伟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扬帆远航中,有暗礁、有激流,也有踏上新大陆的唏嘘与欣喜。(1)结合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2)材料二中中国人的抗议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抗议中的哪一个口号最能体现出该事件的性质?它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3)为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百折不挠的斗争,请列举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的两个脚印和取得的宝贵经验。三、综合题10.如图反映我国某农村生活能源构成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2)这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3)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C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多次与列强较量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武器落后、指挥不利、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败落后,无力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ABD三项都不是清政府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是清政府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的根本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政府被列强宰割的根本原因,要求具备分析能力。理解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的落后。2.D分析:据题干“这一件大事,对于国家而而言,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老百姓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件大事是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有关人物和历史意义。3.C分析: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符合史实;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不符合史实;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D.市场经济时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尤其是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要注意理解识记。4.D分析:依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这段故事体现的是长征中老百姓与红军战士之间的密不可分的鱼水深情,表明了军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的长征精神。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是题干“半条被子”的故事主要反映的内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的精神,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5.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6.B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方面相关史实的识记和分析。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发表。文章重申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全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ABCD都是其意义,但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答案选B。【点评】了解关于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意义。7.D分析:图中1978年5月《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揭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序幕。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是建国以来的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问题。ABC三项均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两个凡是”的方针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直接针对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识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影响。8.(1)D(2)C分析:(1)①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打倒“孔家店”的主张;③是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④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对北京大学优良学风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至为深远。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与“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不符合,故排除②。(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到达安顺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三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ABD三项与题干和所学不符合,不符合题意;C项瑞金一遵义一泸定桥一吴起镇是正确的路线,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D;(2)C。【点评】(1)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具备题干信息提取与知识识记的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新文化运动的史实。(2)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长征的路线,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准确识记长征的路线。二、材料分析题9.(1)1915年,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2)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两个脚印:①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宝贵经验:革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该题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的革命历程。第(1)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由于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时期,袁世凯提出尊孔复古,妄图复辟。因此1915年,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促进了国民的觉醒,打击了封建思想,为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第(2)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由“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可以体现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后期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标志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3)题先列举举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史实,然后说明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根据国情进行选择即可。【点评】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会从材料和题干中获取信息。三、综合题10.(1)以生物能为主要生活能源(2)破坏植被,可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秸秆不能还田,减少土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3)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如沼气、太阳光、水能等;大力建设薪炭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分析:(1)该地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是以生物能为主要生活能源.(2)该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是破坏植被,可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秸秆不能还田,减少土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3)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如沼气、太阳光、水能等;大力建设薪炭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故答案为:(1)以生物能为主要生活能源;(2)破坏植被,可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秸秆不能还田,减少土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3)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如沼气、太阳光、水能等;大力建设薪炭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点评】读图可得,该地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是以生物能为主要生活能源.该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是破坏植被,可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秸秆不能还田,减少土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如沼气、太阳光、水能等;大力建设薪炭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