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7.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单选题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包括(?)①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②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③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④青藏铁路实现全线通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2.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表现在(??)①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②我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③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④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力越来越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下图反映1949—1963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其中的论断正确的有(???)A.?1949-1953年间,粮食产量的上升是因为新中国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1958-1961年间,粮食产量的下降完全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C.?1956-1957年间,粮食产量的上升是因为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D.?1963年后我国就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4.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的目标是(????)A.?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B.?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C.?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D.?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5.见右图,它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见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建立;它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它位于(?)???????A.??????????????????????????????????????????B.?C.????????????????????????????????????????????D.?6.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即做出历史结论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下表,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缓慢B.?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受到压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C.?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7.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现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由于( )?A.?吸取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B.?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8.1985年起,我国开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1992年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大中型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促使其改革步伐加快的主要因素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公司制、股份制的推行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9.流行语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A.?文学技术创作繁荣??????B.?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C.?高等教育质量提升??????D.?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化10.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区域性组织是(????)A.?南南合作组织???????????????????????B.?上海合作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D.?欧盟11.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表明了(????)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②该论坛开创了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③该论坛只局限于经济的合作④表达了中非在新形势下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2.开放是一个国家的姿态,也是一个文明的气度。【交流促繁荣】???图片一?????????????????????图片二?????????????????图片三?【春天的故事】材料二“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走向新时代】材料三(1)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大都是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年代。请写出下列图片中西汉、唐朝、明朝时期对中外文化友好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使者。???(2)文中“杀出一条血路”意指什么事?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作用????(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呈现出什么特点?我国是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13.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现代史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和谋求国际地位,追求国家富强和探求经济振兴的奋斗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哪两次重大失误和挫折?(2)20世纪70年代,在“乒乓外交”和第三世界推动下中国分别取得哪两项外交成就?(3)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政府代表共同倡导的什么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请说出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4)“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段经典之词是谁?在?什么场合?说的?这段经典之词被提炼概括为什么方针??(5)在日本明治维新110年和中国康梁变法80年后,新中国也掀起一场追求国家富强,经济振兴的“维新运动”,这场运动是以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为标志的。这次会议简称什么?会议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C分析: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它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条全长1956千米的铁路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C项①②③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2.C分析: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①②④说法正确,③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法错误,排除。C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认识能力。3.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3年间,粮食产量的上升是因为土地改革的缘故,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所以A错误。1958年实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自然灾害,导致1958-1961年粮食产量的下降,所以B错误。1956-1957年间,粮食产量的上升是因为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的完成,使农民彻底摆脱了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走上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历史时期,所以C正确。我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所以D错误。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了解。4.A分析:此题考查“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从国强向民富转变,更强调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而B是全面小康的目标,C是建党一百年的目标,D是建国一百年的目标,故此题答案选择A。【点评】此题考查“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属教师上课讲解的识记类题目。5.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井冈山有关知识的识记。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图C是井冈山。所以答案选C。?【点评】掌握井冈山的有关知识。??6.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7.C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中共十三大的相关知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没有实事求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出现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答案选C。【点评】知道我国的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8.C分析: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9.D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下海、打工、跳槽”都是“铁饭碗”被打破,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的表现。由此可见,题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故D符合题意;?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题干的“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无直接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流行语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流行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10.B分析:本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有关知识。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点评】理解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经过、性质。11.C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主要涉及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非合作论坛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增强,有利于中非共同发展,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但中非的合作不只局限与经济合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合作,故此题排除③,答案选择C。【点评】此题考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等知识的理解。二、材料分析题12.(1)张骞、玄奘、郑和。(2)办经济特区。举办经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拓宽对外贸易;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经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增加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分析:(1)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中原王朝同西域各国的关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唐朝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前往天竺,为唐与天竺的频繁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朝明成祖时期派郑和下西洋,密切了明朝同亚非国家的交流,并为南洋的开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本题考查的是经济特区的作用。题中“杀出一条血路”指的是办经济特区。特区是一个窗口,举办经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拓宽对外贸易;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经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3)结合图表中1980年到1992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特点。图片中表现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入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增加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13.(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2)分别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或尼克松访华或中美建交)、中国重返联合国。(3)他们共同倡导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的。被概括为“求同存异”。(5)这次会议简称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分析:(1)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1967—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哪两次重大失误和挫折。(2)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3)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政府代表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5)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华国锋主席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战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比较基础的简答题,考查的知识点均是主干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