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湖心亭看雪【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沸( ) 痴( ) 崇祯( ) 更定( )毳衣( )雾凇( )一痕( )一芥( )沆砀( )拏一小舟( )喃喃( )强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拥毳衣炉火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雾凇沆砀 ?(6)余舟一芥 ?(7)及下船 ?(8)客此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B.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C.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长堤一痕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而不知人之乐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更/有痴/似相公者6.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 , , ”用寥寥十余字就描绘出一个混沌的冰雪世界。?(2)文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与后文中“ , ”互相衬托。?7.翻译下面的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阅读理解】◆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8.“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有何作用????9.文章用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有何用意????10.《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两文都是寄情山水之作,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你说说不同之处。???◆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湖心亭看雪》[乙]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①、丁酉②,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②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1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雾凇沆砀”写出了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的情景。B.甲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C.乙文中,张岱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与他梦中的西湖相比没有什么变化。D.甲文中,“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时的惊喜,也暗示了“我”夜遇知己的高兴。14.如何理解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往”?(4分)???15.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4分)???(二)[2020·宜宾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冷泉亭记[唐]白居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①,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注]①蠲(juān)烦析酲(chéng):免除烦恼,消除困倦。16.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郡言,灵隐寺为尤(最)B.广不累丈(重叠)C.可谓佳境殚矣(竭尽)D.述而不作(炒作)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寺观言(从)B.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连词,表转折关系)C.眼耳之尘(的)D.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即使)1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杭郡/为最 B.而/撮奇得要C.吾/爱其泉渟渟D.可濯足于/床下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20.选文描写的对象是冷泉亭,为什么文章一开始要写余杭郡、灵隐寺呢?(3分)??21.本文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分)★??【综合实践】22.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畅游杭州湖心亭,品味文人孤独情”专题学习活动,完成以下任务。(1)[补全对联]活动中,老师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上联:驾小舟深夜赏雪景下联:?(2)[仿写语句]活动中,班长写了一句话表达对张岱的评价。请你仿照示例,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一个作为对象进行仿写,写出你对他的“孤独”的理解。(句式不限)屈原 杜甫 苏轼 陶渊明示例:张岱是孤独的。隆冬寒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文/白/互/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①住西湖。大雪②三日,湖中人鸟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俱③绝④。是⑤日更定⑥矣,余拏⑦一小舟,拥⑧毳⑨衣炉火,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⑩,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 坐,一童子烧酒炉?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词语注释①余:我。②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③俱:都、一起。④绝:消失。⑤是:这。⑥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⑦拏(ná):撑(船)。⑧拥:裹、围。⑨毳(cuì):鸟兽的细毛。⑩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而已:罢了。焉得:哪能。更:还。客此:客居此地。详解详析1.fèi chī zhēn ɡēnɡ cuì sōnɡ hénjiè hànɡdànɡ ná nán qiǎng2.(1)消失。(2)尽力。(3)裹、围。(4)哪能。(5)白汽弥漫的样子。(6)小草,比喻细微,微小。(7)等到。(8)客居。3.[解析]A A项,“余”都是“我”的意思;B项,“更”的意思分别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项,“是”的意思分别是“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项,“白”的意思分别是“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4.[解析]B A项,副词,全、都;数词,一。B项,疑问代词,怎么,哪里。C项,代词,他的;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D项,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转折,却。5.[解析]D 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更有/痴似/相公者”。6.(1)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2)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7.(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8.这一句是从听觉角度写景的。“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封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出雪之大、天之寒,突出西湖的寂寥空旷。9.文章用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有画龙点睛之妙。舟子的话似嗔似怪,实赞实爱,饱含深意。文章至此结束,而余韵不绝。10.《湖心亭看雪》的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文章体现出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他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小石潭记》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11.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12.(1)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而我梦中所存的记忆,反而在现实的西湖没有了。13.[解析]C 由乙文中“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可知,C项表述错误。14.从“舟中人两三粒”及舟子其人的出场发声来看,作者不是一个人去湖心亭看雪的,故“独往”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也不能单纯理解为作者目中无人。实际上,这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15.张岱的“痴”是痴爱西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张岱的“梦”是对往事的回忆和追念,是故土之念,是故国之思。[参考译文] [乙]我生不逢时,离开西湖已经二十八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确实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以前甲午年、丁酉年时,(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的楼外楼,祁家的偶居,钱家、余家的别墅,以及我家的寄园,(这)一带的湖边庄园,只剩下一堆瓦砾,而我梦中所存的记忆,反而在现实的西湖没有了。等到了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亭台楼阁,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我于是赶快离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看到的西湖成了这样,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还能保持完整没有遭到破坏。16.[解析]D “述而不作”的“作”是“创作,制造”的意思。17.[解析]B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18.[解析]D 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可濯足/于床下”。19.[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文语句翻译。依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做到字字落实,并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第(1)题,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欣欣”,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导”,引导;“粹”,精华。第(2)题是判断句式,翻译时要加上“是”或“就是”。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解释:“斯”,这;“最”“甲”,意动用法。[答案](1)春天,我喜欢这里百草丰茂,树木生机勃勃,可以引导人们心境平和地呼吸新鲜空气,通畅全身血脉气息。(2)这就是(我)认为(山水)余杭为最佳,(郡内的风景)灵隐寺为第一的原因。20.用著名的景观衬托不知名的景点,以突出冷泉亭这一胜景。21.运用了即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将景物描写与心理感受紧密结合,不仅展现了冷泉亭的自然美景,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美景之中,逍遥而自适的雅士形象。[参考译文]东南地区的山水,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而言,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从寺庙而言,冷泉亭是第一。冷泉亭建在山的下面,水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它)高不到两寻,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最美的景物,在亭中观赏灵隐景致,一览无余。春天,我喜欢这里百草丰茂,树木生机勃勃,可以引导人们心境平和地呼吸新鲜空气,通畅全身血脉气息。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可以免除烦恼,消除困倦,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子的)台阶齐平,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的清泉洗脚,躺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况且水流缓慢、洁净清澈、柔滑清凉,不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亭就能除去。(冷泉亭)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这就是(我)认为(山水)余杭为最佳,(郡内的风景)灵隐寺为第一的原因。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了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了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了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修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即使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在他们之后到这里,记述(其事)而不再修筑(这类亭子)。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22.(1)[解析]对联的上下联应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具体回答时先分析老师所给上联的特点,再联系文章内容对出下联。[答案]示例:逢知音亭中饮大白(2)[解析]仿照示例写出对所选人物的“孤独”的理解即可,答案不唯一。[答案]示例一:屈原是孤独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示例二: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远离熙熙攘攘的尘世,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