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2 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物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2.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近代政治派别是(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1878年,左宗棠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率军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 ) A.雅克萨 B.台湾 C.新疆 D.西藏 4. 马汉说:“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中国的新式海军最早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下列选项中,属于洋务运动期间兴建的海军有( ) ①南洋海军 ②北洋海军 ③福建海军 ④南海舰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奕訢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封建统治便可以长治久安。由此可见,洋务派筹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C.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统治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 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创办了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D.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7.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建立,局内开设了一个翻译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翻译了98种西洋著作。这些著作中涉及最多的是( ) A.宗教 B.历史 C.科技 D.哲学 8. 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建北洋舰队 D.创办京师大学堂 9.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北洋西学堂 10.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出现了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③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1.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 A.民主政治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12. 怀揣梦想穿越历史,放飞梦想走向未来。“中国梦”激励着国人前行,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弃官从商,实现的是( ) A.君主立宪梦 B.民主共和梦 C.民主科学梦 D.实业救国梦 13.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其中,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是( ) A.詹天佑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謇 14. 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 A.都是洋务派的代表 B.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都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D.都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15. 对下面两幅图的探究,有助于我们了解( ) A.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 B.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C.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D.民国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部分) 名称 简况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创办于上海。它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由外国人负责全部工程事务和制炮装炮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创办,曾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主持建厂和造船。共建造大小船只34艘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 材料二 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能赶上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并概括表中所示军事工业的特点。(两点即可) (2)据材料二,归纳总理衙门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应对大变局的结果。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评述洋务运动。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开明官员掀起的“师夷长技”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材料二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1)洋务运动发生于何时? (2)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3)举出洋务运动中央代表一人和地方代表两人. (4)材料二,李鸿章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 (5)说出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 18. 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兴起的具体原因。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2)为实现“自强”,洋务派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请举出具体事例。 材料三 时间 内容 1862年 创办京师同文馆(外语) 1863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6年 创办上海电报学堂(科技、电报、通讯)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 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以培实用人才而图自强。 ——李鸿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在人才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的特点。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李鸿章等坚决抵制,李鸿章上奏说,此事(列强在中国修铁路)大有利于彼(列强),……洋人贪利无厌,……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以前所说的理由),(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致激民变。 (4)根据材料四,概括归纳李鸿章反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和理由。 材料五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等力矫众说,要求自建铁路)李鸿章上奏说,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当不下数十万人……铁路所经不过丈余之地,于田庐坟墓尚不相妨。即遇官道稍窄之处,亦必买地优给价值(多给钱拆迁百姓的田庐);其坟墓当道者,不难稍纡折以避之。 ——《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直隶总督李鸿章奏》 材料六 1881年,为解决开平煤矿的运输问题,李鸿章下令修筑了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后来,清政府还自行设计施工修筑了铁路。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5)根据材料五、六,概括归纳李鸿章主张修筑铁路的目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CBC 6-10BCAAC 11-15CDDBB 二、非选择题 16. (1)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特点:采用机器生产;技术力量依赖外国;分布在沿海地区;取得一定成效。(其中两点即可) (2)主要职责:自强求富;海防;通讯。 效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近代工业;增强了清政府的国防力量;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7. (1)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2)“自强”、“求富”。 (3)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伤感洋务运动失败;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思想,因而注定会失败,也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5)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8. (1)认识到西方军事力量强大;想要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 (2)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 (3)培养方式: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教育内容:侧重外语、军事、科学技术。培养目标: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4)目的:排斥(拒绝、抵制)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染指。理由:列强贪利,危害财政;毁坏田地房屋;破坏风水;破坏老百姓的生计;容易激起民变。(任意两点即可) (5)增加老百姓的(就业机会)谋生手段;解决运输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