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8.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练习:8.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一、单选题
1.国民师范旧址(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位于太原市五一路245号。1917年,阎锡山在山西开始推行“义务教育”,1918年公布了《山西教育计划进行案》,以广造师资、教育普及为目标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革命活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从材料描述中可得出(
)???????????
A.?山西是我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省份??????????????????????B.?国民师范是培养军事革命人才的学校
C.?阎锡山在山西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D.?国民师范是共产党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
2.在戊戌变法政令中,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D.?训练新式军队
3.某同学将教材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光绪帝”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A.?A???????????????????????????????????????????B.?B???????????????????????????????????????????C.?C???????????????????????????????????????????D.?D
4.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国人创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是(
)???????????
A.?京师同文馆????????????????????B.?福建船政学堂????????????????????C.?京师大学堂????????????????????D.?北洋水师学堂
5.“窃闻与日本……伏仡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材料中的“皇上”指(
)???????????
A.?道光?????????????????????????????????????B.?咸丰?????????????????????????????????????C.?光绪?????????????????????????????????????D.?同治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京师同文馆????????????????????B.?《申报》报社????????????????????C.?《民报》报社????????????????????D.?商务印书馆
7.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广开言路,裁撤冗官
B.?筹建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C.?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
D.?兴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8.“公车上书”的主要组织者有(
)???????????
A.?康有为、谭嗣同????????????????B.?梁启超、林旭????????????????C.?杨锐、杨深秀????????????????D.?康有为、梁启超
9.1898年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其中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B.?开办新式学堂?????????????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D.?训练新式军队
10.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幵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11.下列思想属于戊戌变法的是(
)???????????
A.?自强、求富??????????????????????????B.?变法维新??????????????????????????C.?三民主义??????????????????????????D.?民主自由
12.陈恭禄在《中国近代史》分析变法失败原因时说:“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使中国欲为强国……而康粱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B.?光绪皇帝软弱无能??????C.?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D.?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材料中的“他们”发起了(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4.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
A.?福州船政学堂??????????????????????B.?京师大学堂??????????????????????C.?京师同文馆??????????????????????D.?北洋西学堂
15.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百日维新期间??????????????????C.?辛亥革命时期??????????????????D.?北伐战争时期
16.践行了“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
A.?邓世昌????????????????????????????????B.?康有为????????????????????????????????C.?梁启超????????????????????????????????D.?谭嗣同
17.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18.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B.?精减机构???????????????????????????C.?废除八股???????????????????????????D.?裁汰冗员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变法运动—维新变法,在维新变法之后,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里出现了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他们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通过上书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通过办报纸来形成自己的舆论工具;通过学会把改革的力量组织起来,这样的话,维新运动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形成了气候和规模……
——《维新变法与近代中国》内容简介
(1)材料中的“一部分人”指的是哪一派别的人?代表人物有哪些?
(2)“……通过上书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你知道表达“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个政治要求的上书是什么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讲述维新变法经过时,主讲人讲了这样几句“……维新派都是文人,和军队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在朝廷里面的职位很低。维新派唯一依靠的只有一人,就是光绪皇帝。”从此段话中,我们可以判断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李丽同学,详细了解了维新变法之后,写了一篇论文,论述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请您为她至少提供一个论据。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分析:依据题干“……以广造师资、教育普及为目标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革命活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由此可知,山西省创立的国民师范是共产党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D正确;
?不能得出实行了普及义务教育,C排除;
?题干材料“1917年,阎锡山在山西开始推行‘义务教育’”,不能得出“山西是我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省份”。A排除;
?“它是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B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国民师范的作用的相关史实。
2.
A
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应的史实是戊戌变法政治方面的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选项C是科教文化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选项D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戊戌变法的措施和影响。
3.
B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发动政变的是顽固派;慷慨就义的是谭嗣同;再次上书的是康有为。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
4.
A
分析:A.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创办较晚一些,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福建船政学堂,不符合题意;
?C.京师大学堂,不符合题意;
?D.北洋水师学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
C
分析:A.道光,不符合题意;
?B.咸丰,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文字是康有为写给光绪帝的上书,即著名的公车上书,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同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康有为写给光绪帝的上书内容,这需要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6.
D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所以D项符合题意;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有关知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教师应加以提醒或提示。
7.
B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属于戊戌变法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答题的关键。
8.
D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史实。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9.
C
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裁撤冗官冗员是政治措施;开办新式学堂是教育措施;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是经济措施;训练新式军队是军事措施。因此: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正确区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措施即可作答。
10.
C
分析:根据材料“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幵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知,戴逸认为戊戌变法将长期处在封建闭塞环境中的人们唤醒,这实质上强调的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C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促进中国人民觉醒方面的启蒙作用,没有强调挽救民族危机,A项错误;
?材料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戊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
?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建立民主政治,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戊戌变法建立民主政治方面的内容,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戊戌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11.
B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发动的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维新派提出的主张是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B正确,D排除;
?自强、求富是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发起的洋务运动的口号,A排除;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C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变法的目的。所给选项内容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解题的关键。
12.
C
分析:由材料“……而康粱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可知,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AB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ABD三项都不是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是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而康粱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13.
B
分析:A.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已经破产,故排除A。
?B.通过题干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题干中“他们”是指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高涨,危及士大夫的既得利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高潮,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故B正确。
C.辛亥革命是采取革命手段,故排除C。
????????D.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儒家思想,与“被迫趋向于改良”不符合,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迫趋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传统范围内的改革”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14.
B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B正确;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和京师同文馆,AC排除;
?北洋西学堂于1895年在天津创办,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15.
B
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难度不大,掌握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即可作答。
16.
D
分析:A.邓世昌,不符合题意;
?B.康有为,不符合题意;
?C.梁启超,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出走,他说
“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被杀害,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7.
A
分析:戊戌变法。解题思路:根据“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可知,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在当时受到了极大关注,也使得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主要宣传维新思想。A正确;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与题不符,B错误;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与题不符,C错误;
?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与题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18.
C
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废除八股的措施,涉及科举制的存废问题,影响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
的荣誉和进身之道。
A项奖励发明属于科技创新方面,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精简机构只涉及官员,而秀才和童生不属于官员,不符合题意;
C项废除八股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符合题意;
D项裁汰冗员也只涉及官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
二、材料分析题
19.
(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2)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维新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阻挠,顽固派势力强大。
(4)略
分析:(1)依据材料中“这一部分人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他们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2)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掀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3)根据“……维新派都是文人,和军队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在朝廷里面的职位很低。维新派唯一依靠的只有一人,就是光绪皇帝。”,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了人民群众,在加上顽固派实力强大,维新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阻挠,最终导致变法失败。(4)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遭到顽固派的阻挠,最终失败了,但维新派的民主思想影响了中国很多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后而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通过维新变法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故答案为:(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2)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维新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阻挠,顽固派势力强大。(4)略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变法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记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识记维新变法的史实,最终确定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对公车上书知识的识记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准确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最终确定答案。(3)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准确理解失败的原因,最终确定答案。(4)本题主要考查实际应用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积极作用,最终确定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