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一、单选题1.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2.小明同学在学完《鸦片战争》一课后,得出了如下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发动的B.?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鸦片战争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D.?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3.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中说,“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对该条约理解正确的是()???????????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4.关于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军备情况,曾国藩曾说道:“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中英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B.?清朝的军队管理混乱,军纪荡然无存C.?鸦片的盛行使中国军队战斗力低下D.?解释了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5.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图表中A段到B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割香港岛???????????????????????????B.?五口通商???????????????????????????C.?设外务部???????????????????????????D.?划使馆界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而奋斗不息。以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A.?邓世昌——黄海大战??????????????????????????????????????????B.?谭嗣同——义和团运动C.?孙中山——五四运动??????????????????????????????????????????D.?周恩来——秋收起义7.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南京为通商口岸B.?《天津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C.?《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辛丑条约》——清政府赔款白银二亿两8.读图《时局图》,它反映了()A.?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B.?洋务运动开展的近代工业建设情况C.?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状况????????????????????????????????????D.?清末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9.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有诗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读音:shān)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是因为()???????????A.?《南京条约》签订?????????B.?《北京条约》签订?????????C.?《马关条约》签订?????????D.?《辛丑条约》签订10.(下图)所描述的情景与下列战争有关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下列各项中,属于《马关条约》容的是()?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广州、厦门、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2.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是()???????????A.?林则徐????????????????????????????????B.?关天培????????????????????????????????C.?冯子材????????????????????????????????D.?邓世昌1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率领致远舰与日军奋战,最终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是()???????????A.?林则徐????????????????????????????????B.?左宗棠????????????????????????????????C.?李鸿章????????????????????????????????D.?邓世昌14.条约的签订让台湾人民“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该条约指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5.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A.?割地赔款???????????????????????????B.?开设工厂???????????????????????????C.?协定关税???????????????????????????D.?开埠通商16.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缔约双方互相享有对方现在,或将来给于任何第三国的条约权利。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A.?割地??????????????????????????????????B.?赔款??????????????????????????????????C.?办工厂??????????????????????????????????D.?赎辽费17.《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C.?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D.?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1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间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二、问答题19.材料一: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近年以来,瓜分中国之事,为世界各国报纸最喜好讨论之题目。”后来他又向德国皇帝报告说:中国人民“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3册,86页、244页)材料二: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新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中国军史:《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结合两则材料,请对义和团运动做出你的评价。三、材料分析题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引自《贼情汇纂》材料二:……上海情形实属万分危急,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现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法国轮船为我开炮击贼。是其真心和好……上海为通商要地,自宜中外同为保卫……但于剿贼有裨,联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引自《筹办夷务始末》(1)根据材料一思考,作者站在怎样的立场上?请说明理由。(2)材料一反映出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存在什么问题?(概括要点,不要抄袭原文)(3)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在内外政策上有什么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与客观原因。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B分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并不是持续增长,其中1847年以后下降,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故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故C不合题意;?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对于英国倾销的商品形成抵制作用,故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解题时,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2.B分析:A.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发动的,不符合题意;?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使得中国进入近代,故选项B符合题意;?C.鸦片战争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D.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理解,不要死记硬背。3.B分析:根据材料“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可知,该条约涉及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四个省的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因此材料所述内容与《南京条约》有关,《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不是近代化的开端,A项不符合题意;?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而材料体现的是《南京条约》,C项不符合题意;?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辛丑条约》的结果,而材料体现的是《南京条约》,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以及对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的掌握。4.B分析:根据“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可知曾国藩指出清朝的各省军队都存在军纪败坏的情况,说明军队管理混乱,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中英两国的军事力量,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军队都盛行吸食鸦片,鸦片只是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的因素之一,排除C;?战斗力低下也只是鸦片战争战败的因素之一,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军备情况的相关史实。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清朝闭关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顽强抵抗着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为此,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流毒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5.B分析:依据题干图表,Aa段是1838-1842年,B段是1843-1847年,A段到B段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有利于英国对华进行商品输出,符合题意,B正确;?《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但是与题干中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A排除;?1900年,西方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与题干中所述时间段不符,CD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相关知识。6.A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故A正确;?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故B错误;?孙中山领导的是辛亥革命,故C错误;?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故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以身殉国的事迹。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理解和识记相关史实才是答题的关键。7.C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项正确;?1842年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开放了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A项错误;?《北京条约》中规定割九龙司给英国,B项错误;?《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理解和识记相关条约的内容是答题的关键。8.A分析:根据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反映的历史内容是列强在中国划分各自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大致过程、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9.C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才收回了台湾。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题干中的“割台湾”是重要的答题提示。10.C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受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时局图就反映了这一点,故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受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11.D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①②④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③开放广州、厦门、苏州、杭州为商埠不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学生要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和影响。12.D分析: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邓世昌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13.D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由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最终壮烈殉国,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虎门销烟有关,排除;?B项与收复新疆有关,排除;?C项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邓世昌壮烈殉国的事迹,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14.C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题干内容描述的是台湾被割让的影响。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均与题干无关,应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题干中的“条约的签订”“让台湾人民”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15.B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设立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B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的内容涉及到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ACD不是《马关条约》的特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马关条约》规定列强可在华开办工厂,从此帝国主义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16.C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缔约双方互相享有对方现在,或将来给于任何第三国的条约权利。分析可知,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办工厂。因为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在理解和识记《马关条约》内容的基础上,理解选项中哪些是“权利”、哪些是“利益”是解题的关键。17.A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以A符合题意;?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的百姓的负担,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表明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BCD项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8.C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人士认为经过洋务运动后中国的海军势力大为增加,在和日本作战中拥有很大的优势。因此: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问答题19.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不顾身,对外国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国人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和团运动中,团民素质低下,愚昧无知,缺乏基本的人道精神;“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拒绝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存在着巨大的历史缺陷。分析:本题考查对义和拳运动的评价。课标要求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对义和团的评价既是教学难点,历来为史学界所争论,但对于学生要求能综合所学知识简单地根据史料做出合理的解释即可。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正反两面看待历史事件。【点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正确评价义和拳运动三、材料分析题20.(1)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为“伪”“逆”“贼”。(2)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3)“借师助剿”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互相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上海为通商要地,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影响较大。(4)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分析:(1)根据材料一“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的信息可知,作者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因为作者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为“伪”“逆”“贼”。(2)依据材料一“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的信息可知,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3)依据材料二“上海情形实属万分危急,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现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法国轮船为我开炮击贼。是其真心和好……上海为通商要地,自宜中外同为保卫……但于剿贼有裨,联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的信息可知,“借师助剿”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互相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上海为通商要地,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影响较大。(4)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故答案为:(1)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称太平天国起义的领袖为“伪”“逆”“贼”。(2)生活腐化,等级森严,脱离群众。(3)“借师助剿”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互相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上海为通商要地,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影响较大。(4)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性质、经过和结果。注意农民阶级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本题难度适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