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液 知识点一 溶液 药品(少量) 食盐+水 蔗糖+水 硫酸铜+水 现象 食盐溶解,溶液呈无色 蔗糖溶解,溶液呈无色 硫酸铜溶解,溶液呈蓝色 蔗糖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蔗糖分子和水分子;食盐水中存在的粒子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的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完全 一样。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不一定,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是浅绿色的?,硫酸铁是黄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不一定,纯净水均一稳定,但是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3.溶液里的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吗? 不一定,溶质可以是多种物质。? 4.将蔗糖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后还是溶液吗?溶质是什么? 是溶液,溶质是蔗糖和氯化钠。? 3.溶液的组成。 (1)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见的溶剂是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作溶剂。 4.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压强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 水 碘不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溶液呈棕色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 溶于水,溶液呈紫色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实验结论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溶液类型 气-液 固-液 液-液 无水 有水 溶质 气体 固体 量少 非水物质 溶剂 液体 液体 量多 水 5.溶液的应用 (1)实验: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速率一般.较快。 (2)生产:农业上无土栽培、盐水选种;工业上溶解、洗涤物品等。 (3)生活:用盐消除公路积雪;营养物质在溶液状态下才能被生物体吸收;药品配制成液体或针剂疗效更快等。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改变,如氯化钠。 知识点二 乳化现象 【提出问题】把植物油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 用水冲洗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分层 浑浊 分层 不干净 水、植物油及洗涤剂 分层 浑浊 不分层 干净 1.乳浊液:指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一般不均一、不稳定,但如果加了乳化剂后,得到的乳浊液可稳 定存在。 2.乳化作用:指将难溶性的液体分散成细小的液滴,而不能再聚集成大的液滴的现象。 3.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的物质。如洗衣粉、肥皂、沐浴露、洗发液、洗面奶等。 洗涤剂的乳化原理:它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该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在生活及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汽油能洗去手上的油污,这是由于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用加了洗涤剂的水也能洗去油污,这是由于洗涤剂能乳化油污,形成乳浊液。两者去污的原理不同(选填“相同”或“不同”)。?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描述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时,要说明温度及相应的溶质; 在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因此,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种溶质而言的。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1)“看”:含有未溶解的固体的溶液为该温度下该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2)“加”:往溶液中加入原溶质,若不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对大多数固体而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一般方法: 2724150125730溶剂 020000溶剂 2085975125730溶质 020000溶质 溶质从溶液中以 晶体 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常见的结晶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②蒸发结晶。 知识点二 结晶 1.海水晒盐的原理: 经过风吹和日晒使水分蒸发,使食盐结晶析出。 小结:(1)结晶是使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的常用方法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 知识点拓展 浓溶液与稀溶液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在一定温度、一定溶剂里,是否达到能溶解的最大限度 溶液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温度 受温度影响,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联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②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2.图示法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第2课时 溶解度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含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了解溶解度的主要外界影响因素和应用。 【学习重点】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习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1.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溶剂质量一定是100g;③溶液状态一定是饱和;④单位一定 为g。 2.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②外因:温度。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难溶) ( 微溶 ) ( 可溶 ) ( 易溶 ) 827405118110+ + + 0.01g 1g 10g 溶解度 4.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图表法:根据温度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列表。 (2)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3)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表示 举例 点 曲线上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A、B表示物质N、M在t1℃时的溶解度分别为ag和cg 两曲线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C点表示物质N、M在t2℃时的溶解度相等 线 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 变化的趋势 如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面 曲线下面的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点表示t1℃时的N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面的点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 D点表示t1℃时的M的饱和溶液 (4)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获得晶体的方法: ①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可采用降温结晶。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可采用蒸发结晶。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知识点二 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该气体的体积。 2.影响因素: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习目标】 1.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会计算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习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找准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2.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作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w)=×100%=×100%。 (3)含义:如某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4%,其含义是100g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25.4g。 76200218440注意事项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注意事项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3.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温度、是否饱和、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均无关。 温度 溶剂量 溶液状态 相互转化 溶解度 一定 100g 达到饱和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不一定 不定量 饱和或不饱和 知识点二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解: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500 mL×1.1 g/cm3 = 550 g 氢氧化钠的质量为:550 g×10%=55 g 水的质量为:550 g-55 g=495 g 答: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55 g氢氧化钠和495 g水。 知识点三 溶液的稀释 【归纳总结】 1.含义:指向溶液中增加溶剂,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计算依据:溶液稀释前后, 溶质的质量不变。 3.计算式:若稀释前溶液的质量是A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加水的质量是mg,稀释后溶液的质量是B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b%,则有:Ag×a%=Bg×b% Ag×a%=(Ag+mg)×b% 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g×98%=(50g+x)×10% x=440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要水440g。 第2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2.会计算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习重点、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1.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 2. 对于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有: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3.溶液的稀释、浓缩、混合的计算 (1)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 (2)溶液的浓缩是指将溶液蒸发水分,使其浓度变大。溶液在浓缩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 (3)将两种溶液混合时,混合前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等于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知识点一 涉及溶液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若溶液的体积是V mL,密度是ρg/mL,溶质的质量是m,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则有m=ρVa%。 某同学量取4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密度为1.1g/mL)与大理石充分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试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1.1g/mL×40mL×20%=8.8g。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8.8g x 73/44=8.8g/x x≈5.3g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3g。 知识点二 涉及化学反应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应注意的问题 溶液是混合物,溶液的质量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必须先算溶质的质量。 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方法: (1)溶液组成法: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质量守恒法: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加入的反应物质的质量总和-放出气体的质量-生成沉淀的质量-未溶解物质的质量。 规范解题示例: 100g某硫酸恰好与11.2g铁发生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100g该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98 11.2g x = x=19.6g 该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9.6%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2.4g镁与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设这种稀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 98 2.4g x 24/98 = 2.4g/x x=9.8 g 这种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9.8g/50g ×100%=19.6%。 答:这种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516636038798500向20g铜锌合金中不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固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l)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32.5%。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设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Zn + 2HCl== ZnCl2 + H2↑ 65 73 6.5g 60g×x 65/73=6.5g/(60g×x),解得x≈12.2%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2%。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学习目标】 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学习重点】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配制溶液时的误差分析。 实验目的 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烧杯、药匙、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步骤 1.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3g;水47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注意事项】 ①检查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则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托盘上各放大小相同、质量相等的干净的纸; ③用药匙取NaCl,用过的药匙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④左物右码,正确放置砝码并调节游码至所需质量,然后添加氯化钠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⑤称量完毕,把游码移回0处。 (3)量取:用50 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注意事项】 ①倾倒液体时,瓶口紧挨着量筒口; ②接近所需体积刻度时,量筒应放在水平面上,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用胶头滴管添加液体至所需刻度。 (4)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注意事项】 ①使用玻璃棒在烧杯内搅拌,不得用玻璃棒在烧杯中研磨固体。 2.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mL),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氧化钠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溶液25 g(体积24mL);水25 g; (2)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3)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3.把配制好的上述两种氯化钠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4.实验结束后,清理桌面,所用的药品和仪器放回原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