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课件(幻灯片35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河中石兽》课件(幻灯片35张)

资源简介

河中石兽
纪昀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很多的文言文寓言和故事,如《郑人买屡》《鲁人执竿》《刻舟求剑》等文章,我们在嘲笑他们的愚蠢、固执的同时,是否也理智的想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可笑的行为呢?今天,我们即将学的课文便告诉了我们这一原因。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河中石兽》
纪昀(yún),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学问博深而通达,曾以总纂官主撰《四库全书》,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工诗文,也能作小说。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作者简介
人物轶事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人物轶事
纪晓岚智解老头子
纪晓岚体态肥胖,特别怕热,夏日,常常汗流浃背。每次出来到值庐,总要脱下衣服,赤膊纳凉。乾隆皇帝从太监口中听说这种情况,打算设法戏弄他一番。碰巧,纪昀与几位同僚在书房里赤膊谈笑。高宗皇帝走出内宫,同僚们看见,慌忙披上衣衫,唯独纪昀因为近视,直到高宗皇帝走到他面前时才发觉,此时已经不及穿衣,急忙躲在皇帝的座位下。高宗皇帝坐了两个小时,也不说话。因为天气暑伏酷热,纪昀没法忍耐,便伸出头来向外窥探,问同僚:“老头子走了吗?”高宗皇帝听了不觉发笑,用严厉的口气问,“老头子”三字到底怎么解释?纪昀说道:“万寿无疆,这就叫做‘老’;顶天立地,至高无上,这就叫做‘头’;天父与地母是皇上的父母,故而叫‘子。”高宗皇帝很高兴!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作笔记小说集,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间杂考辨,对宋儒之苛察,有所讽刺。该书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阅微草堂笔记经典篇目——狼子野心
阅微草堂笔记经典篇目——莲以夏开
莲以夏开,惟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较长城以内迟一月有余。然花虽晚开,亦复晚谢,至九月初旬,翠盖红衣,宛然尚在。苑中每与菊花同瓶对插,屡见于圣制诗中。盖塞外地寒,春来较晚,故夏亦花迟。至秋早寒而不早凋,则莫明其理。今岁恭读圣制诗注,乃知苑中池沼汇武列水之三源,又引温泉以注之,暖气内涵,故花能耐冷也。
一、初读课文
1. 读课文,掌握古文的停顿和节奏
2.参考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疏通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4.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
①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请学生们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记下疑惑。
②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同学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
③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1. 读课文,掌握古文的停顿和节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临:靠近。 河干(gān):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这里。 阅:经过,经历。
募:募集。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
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2.参考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疏通课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这不是。是,这。 木杮(fèi):削下来的木片。
湮(yān):埋没。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颠:颠倒,错乱。 确论: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啮(niè):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不已:不停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本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臆(yì)断:主观地判断。 欤(yú):语气词,表示反问。
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石兽落水,十几年后寺僧在石兽沉水处及下游寻找都没有找到。
第二部分(2):写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
第三部分(3):写老河兵的分析和作者的感慨。老河兵讲解应到上游去寻找石兽的原因,寺僧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找到了石兽。作者由事及理,说明遇事不能只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而主观地加以判断。
4.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F5AB1C69-6EDB-4FF4-983F-18BD219EF322}人 物
寻找的位置
理 由
结 果
寺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石兽沉水处
竟不可得
河的下游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原地深处
石性坚重……渐沉渐深耳
不符合实际,不会找到
河的上游
石性坚重……遂反溯流逆上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二、再读课文,同学们讨论分析课文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2.文章中两次写到了 “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4.假若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
三、文言知识总结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求之下游(代词,指石兽)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一词多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物理学。)
是非木杮(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
古今异义
状语后置句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②当求之于上流(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③果得于数里外(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示被动)
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后省略介词“于”,应为“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②求之地中[“求之”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求之(于)地中”]
主旨总结
本文通过讲述寻找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判断,要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彩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2)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这不是
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2.翻译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靠近)
B.二石兽 并 沉焉(一起)
C.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 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C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是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 笑曰
②沿河求 之 ,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 之
④求 之 地中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渐沉渐深 耳
B. 阅 十余岁
C.僧 募 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 物 理
6.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二 石 兽 并 沉 焉
(2)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
C
/
/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 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
8.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河中石兽【乙】卖假药尽孝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 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踊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阅 十余岁()(2)尔辈不能究 物 理 ()(3)不更 颠 乎()(4) 虽 危症亦立愈()(5)终不反 顾 (      )
(1)经过,经历(2)事物的道理、规律(3)颠倒,错乱(4)即使(5)回头看
3.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2.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啊。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
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