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课件(幻灯片28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马说》课件(幻灯片28张)

资源简介

乌骓——
赤兔——
的卢——
爪黄飞电——
汗血马——
你知道哪些历史上的名马?
项羽座驾
董卓、吕布、关羽座驾
张武、刘表、刘备、庞统座驾
曹操座驾
马超座驾
伯乐相马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23* 马 说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
文体知识
唐宋八大家之首
千古文章四大家
古文运动倡导者
文章巨公
百代文宗
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
勇夺三军之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读准字音和节奏
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陈述语气
反问语气
转折语气
诘问、感叹语气
重点字词:
虽、祗、称、或、尽、食、是、见、策、以、之、而、其
重点句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课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同“饲”,喂
同“现”,显现、表现
通“衹(只)”,只、仅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许,或者。
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才能
能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通“饲”,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动词,吃完
动词,竭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助词,不译

其真不知马也( )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代词,它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而伯乐不常有( )
介词,因为
介词,按照
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来

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鞭子
用马鞭驱赶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重点句子
译: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十斗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文章哪句话表明了“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文本研读
1. 文章哪句话表明了“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惋惜和对食马者的不满、谴责和讽刺。
5.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无知
平庸浅薄
愚昧蛮横
6.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论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的讽刺。

层层递进
韩愈从小刻苦读书,竟“手肘成胝,口舌生疮”。25岁中进士,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宜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背景资料
人才
1.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伯 乐
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食马者
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寓意,譬喻说理。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课堂小结
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