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1《氓 》 教学课件(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1《氓 》 教学课件(25张PPT)

资源简介

1.1 氓
第一单元
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可见,爱情,酸甜苦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之名篇《氓》,去领略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吧。
作者介绍
《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氓》就是其中的一篇。
写作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常识积累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恋爱。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婚变。
第三部分(第六章):决绝。
思考讨论
1.本诗开头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诗开头用赋的表现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男子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女子商量婚事。这几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忠厚、急切,又与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构成鲜明的对比。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几句写出热恋中的女子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写出女子的焦急与期盼,“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写出女子的失望和伤心,“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女子的欣喜和激动。这几句充分表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率真和对男子的痴情。
思考讨论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几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桑”“鸠”等自然界的事物引出婚后的感情生活,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同时,以“桑”设喻,“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以“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两句写出了什么?透露出女子的何种心情?
这两句交代婚变的关键原因是“氓”的不专一和负德变心。透露出女子对“氓”变心的愤恨,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思考讨论
5.结合前文,分析三写“淇水”揭示了女子怎样的情感变化。
当初“送子涉淇”,定下婚期时,女子温柔善良,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子成为弃妇,淇水勾起了她对辛酸往事的回忆,女子伤心、怨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有岸”“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表达了女子对男子“二三其德”的不满。
思考讨论
6.《氓》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女主人公是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女主人公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为失望,对比强烈。
“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氓”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已经如愿了,就开始对妻子施暴。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女主人公与“氓”对爱情的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主人公对爱情态度专一;“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对爱情态度不专一。
这些对比,鲜明生动,分别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及感情变化。
思考讨论
7.请分析《氓》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女主人公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坚强的女子。她向往并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温柔地劝慰“氓”,并最终答应在秋天办婚事。这表明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有主见的女子。婚后,她不畏贫苦,操持家业,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而婚后“氓”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与“氓”“及尔偕老”的希望完全破灭,她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断,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不愿受命运摆布的性格的表现,展现了她性格中理智、坚毅、刚烈的一面。
“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竟对女主人公施暴,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女主人公,可见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
诗歌通过写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暴躁无德的品行,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思考讨论
8.在《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尔”“士”等,试探究这些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之间的联系。
“氓”,即“民”,这里指男主人公。女主人公初时称男子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比较疏远。
“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显得客气、有礼节,这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关系的想法。
“尔”,第二人称代词,女主人公直呼对方,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更加亲近,这样称呼显得亲切
“士”,也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女主人公在婚姻遭遇不幸后,用“士”来称呼其丈夫,合乎身份,讲究礼节,也暗含了对丈夫的嘲讽。
思考讨论
9.《氓》中三次写淇水有何作用?
“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彰显了情节的发展。诗中三次提到淇水,代表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发展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的场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女主亼公归途中的实境;“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决绝。洪水见证了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诗中三次写淇水也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女主人公送“氓”涉水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和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洪则有岸,隰则有泮”,所有的誓言都已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洪水的无声浸湿让女主人公在痛苦中走向决绝。
③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这首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分别代表女主人公爱情、婚姆生活的每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以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诗歌显得更加紧凑。
1.曲折生动的情节。
这首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叙写了自己从答应男子求婚,到出嫁结婚,再到最终被遗弃的过程。第一章,男子借“贸丝之名前来求婚,是故事的序幕;第二章,写女子出嫁,是故事的开端;第三章,写女子从婚后生活中得到的教训,是故事的发展;第四章和第五章写两人的婚后生活和男子变心、女子被弃,是故事的高潮;第六章,写女子毅然与男子决裂,是故事的结局。整个故事曲折有致,带有浓厚的故事性色彩。
写作特点
2.鲜明突出的性格。
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这首诗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把人物的性格一步步凸显出来。“氓之蚩蚩”简笔幻勒出“氓”当初看起来忠厚老实的性格,“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直接将男子负心无德的性格展示了出来,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则把男子始乱终弃的本质充分地暴露出来。这样,“氓”的性格及其变化过程便清晰地展露在读者面前了。
而女子的性格也是鲜明突出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痴情;“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反映了女子的勤劳;“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了女子的刚强。这样,一个忠于爱情婚姻、勤劳善良而又刚强自立的女子形象便凸显了出来。
写作特点
3.恰当灵活的手法。
诗歌的一、二、五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三、四两章则采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女子内在的心理活动和鲜明的观点态度;第六章结合赋和比兴的手法,刻画出女子的决绝和坚强恰当灵活的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诗灵动活泼,摇曳多姿。
写作特点
总结
《氓》通过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婚姻破裂的经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小试牛刀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小试牛刀
答案:C
解析:联系后文“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分析可知,⑥排在最后,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所以才会被称为《诗三百》,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故选C。
小试牛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升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小试牛刀
答案:B
解析:A项,缺少主语,“通过”与“使”删去其—。C项,句式杂糅,可删掉“根据”。D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可改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小试牛刀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无良媒,媒,指媒人。古时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八个字相当于古时的婚姻制度。
B.尔卜尔筮,“卜”和“筮”,指用龟板占卜,用蓍草占卦,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伎俩。
C.及尔偕老,偕老,指白头偕老,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美满婚姻的一种愿景,这种愿景在当代仍然是幸福婚姻的重要内容。
D.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小试牛刀
答案:B
解析:占卜和占卦是封建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一种反映,但不能归结为“统治者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伎俩”。
小试牛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岂不日戒?????B.士贰其行?????C.四牡业业?????D.三岁食贫
小试牛刀
答案:C
解析:A项,“日”为名词做状语,每日。B项,“贰”为数词做动词,不专一。D项贫”为形容词做名词,贫苦的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