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1(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局,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持此观点的人是(  )
A.洪秀全 B.康有为
C.林则徐 D.李鸿章
2. 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 ‘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3. 下列各项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张的是(  )
A.?欲自强,必先致富????????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科学与人权并重???????? 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4.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表现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 )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传播新思想
C.开兴办新式学堂 D.筹建海军
5. 在一群读书人的呼吁下,“不甘作亡国之君”力行变革的清帝是(  )
A.?宣统帝??????????B.?光绪帝???????????????????????????????
?C.?咸丰帝???? ??D.?道光帝
6. 有学者认为,戊戌文化是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与儒家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本主义文化萌芽性质的新文化。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它(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
D.鼓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7.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提到:“(1903年)梁启超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材料中梁启超观点提出的背景不包括(  )
A.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B.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9.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 )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
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
11.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戊戌变法的看法,赫德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对赫德的评论认识正确的是(  )
A.赫德把变法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维新派缺乏政治历练
B.赫德认为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赫德认为道光皇帝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D.赫德揭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12. “《申报》初创时,每期只销六百份,四个月后,该报在上海已日销三千份……至1877年,每日销量已达八九千份。”材料主要反映了《申报》(  )
A. 市场竞争激烈 B. 销售技术高超
C. 内容丰富多彩 D. 影响逐渐扩大
13. 上海世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事件有(  )
①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 ②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③《申报》的创刊 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 下表反映的是一所近代新式学堂的部分课程设置情况。据表中内容,可以推断该新式学堂是(  )
时间(年) 课程内容
1862 英文
1863 法文、俄文(后增加德文、日文)
1867 增设算学、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等
A. 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黄埔军校
15. 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 D.裁撤冗员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潮;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对于这个严重丧权辱国的条约,全国各阶层人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也义愤填膺……发动了 1 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确切指出形势的危殆。”
材料三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康有为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梁启超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四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发动了1 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的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维新变法有何积极作用?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洋务运动为起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在近代史上,交通通讯工具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应用,有线电报的传入,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机构开始出现,中国社会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1)火车、轮船的传入和应用,给近代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2)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电报、照相和电影的传入,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最著名的“新闻报纸”是什么?当时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是什么?
(5)“社会习俗”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举出一点即可)
(6)从近代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中,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DBB 6-10DBBAA 11-15ADDAB
二、非选择题
16.(1)民族危机加深。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等。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7.(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公车上书。
(3)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新式学堂。
(4)戊戌政变。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8. (1)方便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1880年以后。
(3)电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各种信息的传递;照相和电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
(4)《申报》;商务印书馆
(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希望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6)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革新落后的思想与观念,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其它内容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