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 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4. “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辛丑条约》的影响 5.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6.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120年前中国进行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开始了( ) A.政治制度变革的尝试 B.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7. 石浩同学在笔记上记录了以下关键词,他学习的历史知识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9. 在戊戌变法内容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 D.训练新式军队 10.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他也被杀,但他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值得人们永远敬仰。”“他”是( ) A.左宗棠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梁启超 11.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起因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B.?得到了慈禧的大力支持 C.?变法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D.?改变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12. 1907年生于江苏宜兴的报人徐铸成说:“在我幼年的江南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的。”由此可见《申报》( ) A.是当时国内创办的唯一报纸 B.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C.刊发的内容主要是商业广告 D.是民国政府创办的官方报纸 13. 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京师同文馆 B.《申报》报社 C.《民报》报社 D.商务印书馆 14. 下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下图可以用于佐证(??? ) A.?“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 B.?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C.?近代军工企业的兴盛??????????????????????????????????????????? D.?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15. 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是( ) A.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B.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C. 科举制度的废除 D. 新式学堂的创办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材料三 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戊戌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的作用。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对于这个严重丧权辱国的条约,全国各阶层人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也义愤填膺……发动了 1 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确切指出形势的危殆。” 材料三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康有为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梁启超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四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发动了1 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的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维新变法有何积极作用?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1)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是什么? 材料二 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2)“此事”指什么?与此同时,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材料三 中国近代出现的重要报刊 时间 报刊名称 报刊的主要内容或宣传的主要思想 1872年 《申报》 社会新闻、时事评论,宣传新闻自由的思想 1895年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变法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申报》与其他报刊的区别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ABB 6-10ABBBB 11-15CBDBB 二、非选择题 16.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2)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等。 (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17. (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公车上书。 (3)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新式学堂。 (4)戊戌政变。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8. (1)优先发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2)废科举。商务印书馆。 (3)《申报》属于大众传媒,受众广泛,其他报刊属于政治报刊,受众单一;《申报》报道社会新闻,传播新闻自由的思想,不局限于某一政治观点,其他报刊传播某一特定的政治思想。(意思接近即可) (4)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丰富了报刊传播的内容,刺激了有识之士创办报刊的热情,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