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集体备课(18--19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集体备课(18--19课)

资源简介

第6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的部分成就,“两弹一星”包括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内容探究】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材料一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材料二 这次成功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教师提问:“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伟大精神:展示图片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教师提问: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教师点拨:“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学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教师设疑: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还要研制原子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4.学生分组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漫步太空:如图
教师: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展示图片:
袁隆平            屠呦呦
2.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教师提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6.教师指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材料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教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
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教师:“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教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类别
名称
长篇小说
话剧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电影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2.改革开放新时期
教师:“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整个文艺园地百花凋零。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材料一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
材料二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035人次,2006年为3745起、46778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材料三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教师:结合上述史料,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①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②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③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了解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科技文化成就科技国防:“两弹一星”、东方红一号、神舟飞船农业: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医学:青蒿素(屠呦呦)文化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交通、通信方面的进步;培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呀?
学生:毛主席语录、红包。
教师:这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老师为什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呢?
学生:因为都是红色的。
教师:红色代表喜庆。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年代充当过新人的礼物。这两样东西的变化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内容探究】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
史料一 改革开放前
史料二 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
史料一 窝头。
史料二 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教师总结: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过去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3.住
史料一 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史料二 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住”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现在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人们在衣、食、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更进一步提高了。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
史料一 如图。
史料二 如图。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学生:(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运营效率大大提高,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教师: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哪些表现?
学生: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任人选择。
2.通信
史料一 如图。
史料二 如图。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行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教师:中国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通信事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学生: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课堂小结】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交通、通信体系完善了。而这些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拼搏,是老一代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伟大梦想的实现,也是我们继续阔步前进的起点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文化强国梦、经济富民梦,也是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
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用的变化收入、消费的变化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原因:改革开放的实施
第20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