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泰山更是被称为“五岳之首”。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是何等的气魄。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杜甫的佳作《望岳》,看看杜甫登泰山呦呵感慨。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风格沉郁顿挫。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收录《杜工部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写作背景《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那种蓬勃的朝气。三、预习设计1.请把杜甫的的《春夜喜雨》一诗补写完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根据课文填空⑴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⑵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⑶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⑷亭亭静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理解填空⑴周敦颐《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常识填空⑴《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___代文学家_______,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_______。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其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是《_____》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______________》。⑵《望岳》的作者_____,字_____,是我国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_______”“_______”。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其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_____”;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三吏”“三别”等。收录《_________》。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幽()州悠悠()怆()然涕()下岱()宗青未了()决眦()6.回答:本诗体裁是?四、朗读课文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节奏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疏通诗意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⑴望:____________________。⑵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岱宗:____________________。⑷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青:____________________。⑹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⑺造化:____________________。⑻钟:____________________。⑼阴阳:____________________。⑽割:____________________。⑾荡胸:____________________。⑿曾:____________________。⒀眦:____________________。⒁会当:____________________。⒂凌:____________________。2.把全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六、赏析诗歌1.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做分析。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怎么样的人生哲理?七、合作探究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请从“钟”入手,对“造化钟神秀”作简要赏析。3.赏析“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之妙。八、拓展延伸你知道哪些有关“泰山”的诗句、成语、俗语,列举几例。九、课堂检测1.根据理解默写⑴杜甫《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杜甫《望岳》中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杜甫《望岳》中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杜甫《望岳》中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诗歌《望岳》,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①齐鲁青未了未了:__________。②会当凌绝顶会当:__________。⑵诗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⑶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但“望”的角度不同。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⑷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九、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2.预习《登飞来峰》。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三、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2.⑴苔痕上阶绿⑵无案牍之劳形⑶不蔓不枝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⑴唐陈子昂陈拾遗感遇登幽州台歌⑵杜甫子美杜少陵杜工部诗史诗圣兵车行杜工部集5.yōuyōuchuàngtìdàiliǎozì6.五言律诗。五、1.⑴远看。⑵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⑶指泰山,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⑷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⑸指山色。⑹不尽。⑺指天地、大自然。⑻聚集。⑼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⑽分⑾心胸震荡。⑿同“层”。⒀眼眶;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⒁终当,终要。⒂登上。2.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六、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极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绵延不尽,参天耸立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幽深神秘,壮美巍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中登泰山顶所望之景3.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七、1.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2.①“钟”在这里是“聚集、汇聚”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聚集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景色”;②“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3.“割”字是“分”的意思,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泰山切分成南北两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形象。八、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2.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晋·谢道韫3.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4.人心齐,泰山移。5.一叶幛目,不见泰山九、1.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⑶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⑴①不尽,不断;②终要,终当。⑵“割”的意思是划分。从山的背面看来,那阳光就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⑶D(诗人望而未登。)⑷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泰山之景诗人的感受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泰山更是被称为“五岳之首”。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是何等的气魄。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杜甫的佳作《望岳》,看看杜甫登泰山呦呵感慨。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风格沉郁顿挫。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收录《杜工部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写作背景《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那种蓬勃的朝气。三、预习设计1.请把杜甫的的《春夜喜雨》一诗补写完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根据课文填空⑴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⑵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⑶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⑷亭亭静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理解填空⑴周敦颐《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常识填空⑴《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___代文学家_______,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_______。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其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是《_____》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______________》。⑵《望岳》的作者_____,字_____,是我国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_______”“_______”。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其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_____”;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三吏”“三别”等。收录《_________》。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幽()州悠悠()怆()然涕()下岱()宗青未了()决眦()6.回答:本诗体裁是?四、朗读课文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节奏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疏通诗意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⑴望:____________________。⑵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岱宗:____________________。⑷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青:____________________。⑹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⑺造化:____________________。⑻钟:____________________。⑼阴阳:____________________。⑽割:____________________。⑾荡胸:____________________。⑿曾:____________________。⒀眦:____________________。⒁会当:____________________。⒂凌:____________________。2.把全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六、赏析诗歌1.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做分析。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怎么样的人生哲理?七、合作探究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请从“钟”入手,对“造化钟神秀”作简要赏析。3.赏析“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之妙。八、拓展延伸你知道哪些有关“泰山”的诗句、成语、俗语,列举几例。九、课堂检测1.根据理解默写⑴杜甫《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杜甫《望岳》中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杜甫《望岳》中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杜甫《望岳》中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诗歌《望岳》,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①齐鲁青未了未了:__________。②会当凌绝顶会当:__________。⑵诗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⑶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但“望”的角度不同。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⑷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九、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2.预习《登飞来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望岳》导学案(学生版).doc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望岳》导学案(教师版).doc